辛世俊
·前沿问题·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生活*
辛世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就要认识到“道在伦常日用之中”,源于生活而被老百姓接受的价值观才具有永恒的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就要全面理解生活,把握人民群众对价值观的需求与期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就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就要在生活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强化价值观的影响,不仅注重人生不同阶段的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而且要认识到价值观教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必须将价值观教育与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群众越有获得感,价值观教育就越有成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需求;阶段性;获得感
价值观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远离生活的价值观如同空中的云,飘忽不定;如同水中浮萍,无法扎根。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生活,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情景、生活过程、生活方式的内在组成部分,才能发挥持久的作用。
“道”在哪里?“道在伦常日用之中。”这是儒家的基本观点。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之“三省”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三省”皆指向与他人的关系。这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生活是人与人的共生共存,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孔子一生所倡导的“道”,其实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指南,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人物、事件、对象活动中,即“道在伦常日用之中”。
儒家的“道”是生活之道,这从“中庸”一词即可看出。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中庸作为仁德,是最高的德了。但这种“最高”的德,却很“平常”。“庸”,朱熹解释为“平常也”,并引程子曰:“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为什么“平常”就是不能改变的“天下之定理”?陈淳在《北溪字义》中说明了原因:“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惟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万古常不可改易。”[1]123这的确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中也解释说:“所谓庸是把‘平常’和‘用’连在一起,以形成新内容的。《说文》解释说,‘庸’,用也。指平常的行为。因此‘平常的行为’实际是指‘有普遍妥当性的行为’而言。所谓‘平常的行为’,是指‘随时随地,为每一个所应实践所能实现的行为’而言。这表明了孔子乃是在人人可以实践、应当实践的行为生活中,来显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道’,这是孔子之教与一切宗教乃至形而上学断然分途的大关键。”[1]123儒家看似最大、最高的“道”,不在“彼岸”,而在“此岸”,不在“另一世界”,而在“这一世界”,即现实的生活世界。重视“实用理性”是儒家几千年经久不衰、代代传承的奥秘。
古人云“道不远人”“人能弘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根本大“道”,必须建构在现代生活之上,植根于老百姓的伦常日用之中。现在我们呼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地气”,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贴近百姓生活。有用方能持久,这是我们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生活的根本原因。
提到生活,人们往往会想起物质生活,把提高生活水平也仅仅理解为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这就把本来丰富、全面的社会生活狭窄化了。第一,要关注精神生活,不能在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好就可以了,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2]103人是精神的存在物,精神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当物质大厦林立的时候,精神大厦也应当巍然耸立。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任务。对群众的精神需求茫然无知,是不能搞好价值观教育的。
第二,关注道德生活,坚持道德建设。习近平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3]我们中华民族特别注重德性修养,强调修身律己,涵养德性,遵守道德。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我国的道德建设受到严峻挑战,道德失范、道德信仰失落成为社会之痛,严重影响人们的道德生活和社会生活。习近平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釜底抽薪。”[2]110习近平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4]168道德生活混乱,国家就无法前进。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道德教育。
第三,关注家庭生活,重视家庭建设。人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生活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阐述了中国传统“家文化”的重要价值:“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为,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121“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不能不关注家庭生活,不能不注重家庭建设。家连接着社会,连接着国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内容都有密切的关系。
第四,关注网络生活,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目前,我国网民有7亿多人,很多人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从网上获取的。网络生活已经成为网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指出,要尽快掌握网络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否则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要解决好本领恐慌的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要依法加强网上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2]106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所说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全覆盖。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网络生活等,都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不同群体有不同生活,譬如,学生的学习生活,军人的军营生活,农民工的打工生活,退休人员的退休生活等,也都是各自生活的重要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不是指狭隘的生活,而是指全面的生活、整体的生活。各个社会群体都需要价值观的滋养,都期待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这是我们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判断。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东西必定持久,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关联的东西则往往昙花一现,成为过眼云烟。习近平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114这里提出的“生活情景”非常重要。情者,情节,情感;景者,景色,景况。生活是一种具体的场景、一幅生动的画面。小到家庭生活,大到社会生活,都是由具体的场景组成的活生生的画面。人物、角色、活动内容都是具象的、栩栩如生的。价值观教育离不开生活情景,或者隐蔽,或者显露,但不能缺失。譬如,在居民生活的小区,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价值观教育语录、故事、图画等,与环境融为一体,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居民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得到,于不经意中领略匠心独运,于伦常日用中领悟价值观的深刻意蕴。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才是最好的宣传和教育。
为什么要特别重视生活情景?这是因为,生活情景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第一,生活情景的形象性。情景诉诸形象,而形象是感性的。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形象才更容易被群众接受。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4]165譬如,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没有任何道德说教,完全凭故事、凭细节感动观众。又如,河南省委宣传部近年来推行的科学理论进基层活动,使理论走出了象牙塔,把理论课堂搬到了群众中。理论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社区、农家院落,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解疑释惑,接地气、沁人心,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再如,各高校利用暑期组织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到农村社区进行文艺演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受到群众欢迎。对于广大群众来说,只有用感性的方式去传达理性,理性的东西才能真正落地。
第二,生活情景的示范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特定的情景场中,总要有人通过自己的形象发挥示范作用。老百姓是通过自己身边的党员干部来看我们党的。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社会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调查表明,在基层单位,凡是党组织坚强有力的地方,集体经济就发展得好,老百姓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凡是党员干部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就好,到处都是正能量,就没有赌博、迷信、邪教等活动的市场。这充分说明,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学习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经验。
第三,生活情景的参与性。好的教育一定是有被教育者主动参与其中并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育。没有被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即使教育者再努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被教育者身临其境,相互感染,相互暗示,形成一定的“场”,这个“场”将大家紧紧吸引在一起、凝聚在一起。马林诺夫斯基指出:“稠人广众中动人视听的礼,有影响处便在信仰有感染作用,共信共守的行为有庄严感人的作用,全体如一地举办真挚肃重的礼,足使没有关系的人大受感动,更不用说当事人在里面参加了。”[5]马林诺夫斯基这里所说的“动人视听的礼”“真挚肃重的礼”,就是情景场。在这个“场”中和不在这个“场”中的感觉是大不相同的。
情景对人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20世纪70年代于斯坦福大学主持了一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试验”,挑选一部分自愿报名的大学生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各自担当的“角色”,一部分人充当“犯人”,另一部分人充当“狱卒”,组建了一个特殊的“场”。在这个特殊的“场”中,扮演者很快就进入了“角色”。通过两周的试验发现,“情景力量在左右行为方式,这个力量远远超过我们预想”[6]2。模拟进行到第四天,“模拟和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犯人对狱卒绝对优势控制的从属性和严肃性已经稳定地增加”[6]5,“角色扮演已经变成角色内化,演员们已经承担他们虚构角色中的特质和认同感了”[6]167。
津巴多教授的“斯坦福监狱试验”证明,情景的力量不可抗拒。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情景非常重要。我们应树立情景育人理念,努力营造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人不能呼吸就无法生存,可见空气对人之重要性,但空气的存在对人来说却是“日用而不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达到“日用而不觉”的程度,深深地内化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7]生活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常识。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这一论断称为“一个伟大的思想”。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过程,植物的生长如此,任何事物的发展也都如此。从这种意义来说,生活论就是过程论。过程的特点是在重复中生成、发展、提升。譬如,学生的求学过程就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完成学业。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如此,看似平淡,看似重复,实际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过程就不会有结果。就个人的成长而言,人生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是人从生物的人变为社会的人的过程,从特殊的人变为普遍的人的过程。无过程即无生成、发展,这是生活论的常识。生活过程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重视重复的价值。长期以来,我们将重复与创新对立起来,认为重复没有意义,唯有创新、突破才有价值。其实,重复的意义在于量的积累,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突破。重复究竟有什么价值?可以说,重复积淀经验,重复塑造形象,重复培养情感,重复积累智慧,重复强化记忆,重复坚定信仰,重复孕育创新,重复就是力量,重复就是生命。这九个方面都有大量的生活经验材料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价值范畴的含义,都必须依靠重复的教育、重复的仪式、重复的实践,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譬如升国旗仪式,每天都在重复,天天如此,正是这种每天重复的庄重仪式,彰显了爱国主义精神,使国人的爱国之情被激发、被感染。“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各地都有拉响防空警报的做法,年年如此,正是这种警报声告诫人们不忘国耻、告慰先烈、牢记历史。沈阳军区某师“董存瑞连”集合点名,连长大声喊出点名册上第一名士兵:董存瑞!全体官兵血脉偾张地集体回答:到!声音响彻营区,震撼肺腑,撞击心灵。不管换多少任连长,都是如此。不管换多少茬士兵,都这样亢奋回答。这就叫传承!董存瑞精神正是通过一如既往的点名仪式在一代代新兵中被铭记、被传承。
第二,关注人生的阶段性特征。人的生活是一个过程,但又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并不相同。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学生抓起。青少年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4]172。这说明,青少年是价值观教育的重点人群。作家柳青曾说,人生之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尤其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青少年的德性养成应从早、从严。从早,是说不能错过教育的黄金时期;从严,是说不能养成放纵自己的恶习。要认识到,衣服的扣子扣错了,大不了再扣一遍,但人生的扣子一旦扣错了,是无法重来一次的。[8]此外,领导干部中出现的“59岁现象”也值得关注。一些干部认为自己快退休了,趁在位的时候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好处,结果晚节不保,走上了贪腐的道路。还有一些离退休人员不适应离退休生活,得了“离退休综合征”。他们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特别关注的群体。
第三,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常言说,万事开头难。这句话的确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但生活还告诉我们:万事开头易,坚持下去难。大量生活实践证明,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真理。坚持不等于智慧,但却是成就智慧的前提条件。大事业、大学问的成就不能靠小聪明,靠的是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人的思想的教育,企图依靠一次报告会、一场轰轰烈烈的活动就奏效,这是不现实的。只有持续不断地抓,才能久久为功,见到成效。
第四,价值观教育永远在路上。生活的过程性揭示了生活的曲折性和人性的复杂性。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生活的艰难是对人性的考验,也是对价值观的考验。对信仰的坚守、对正确价值观的坚持从来都不是容易的。有的人能走到过程的尽头,有的人在中途就被淘汰出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价值观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是由生活的过程性和人的未完成性决定的。
从根本上说,价值观是一种理论,理论的彻底性不仅在于说服群众,还在于指导实践。不仅要说得好,还要做得好,老百姓才会相信,价值观才有吸引力、凝聚力。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117
生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们生活的动力。理想总是鼓舞着人心,给人以美好的希望。热爱生活,是因为相信生活会更加美好。习近平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提出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生活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他一共列举了十个“更”:“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129这十个“更”都是指向未来的,实际上就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129
这十个“更”基本上都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价值观教育要融入生活,就必须解决民生问题。老百姓是通过自己生活问题的解决来体会价值观的真理性的。譬如,我们的价值观讲公正,那就必须将其体现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的价值观讲文明,那就必须让文明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态文明,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改善,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2]148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从个人来看,作为普通的个人,我们过着平凡的生活,但平凡孕育伟大,平凡的生活也需要意义的支撑,普通的民众也有崇高的价值追求。日常生活看似琐碎、看似简单、看似平凡,但过好生活必须有对日常价值规范的遵循。价值观作为行为规范的总和,更多地体现为日常行为规范,如家庭规范、职业规范、社会规范等。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需要正确的价值规范的指引。价值观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从党和国家来看,“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
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2]114。
[1] 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6.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4.
[6] 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M].孙佩妏,陈雅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8] 内蒙轩.马克思靠谱[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31.
(编辑:张瑜)
* 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人为本核心立场的基本要求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3AKS002)的阶段性成果。
辛世俊,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