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智库工作站 甘肃兰州 730070)
对经济学理论一些核心观点的质疑
宋圭武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智库工作站 甘肃兰州 730070)
“斯密悖论”并不是悖论;“科斯定理”只具有短期局部均衡意义;“帕累托最优”也只具有局部均衡意义;凯恩斯“节俭悖论”也是不存在的;经济学需要以新理念综合多学科知识建立大经济学体系;经济新常态也呼唤新的经济发展思路。
经济学创新大经济学
斯密、科斯、帕累托、凯恩斯等一些经济学大师提出的一些命题,有的已经成了经济学的教条和定理,但仔细分析,其中有些命题是有问题的,需要纠正其不正确的看法。未来经济学需要以新理念综合多学科知识建立大经济学体系。经济新常态也呼唤新的经济发展思路。
英国学者亚当·斯密在1759年出版的伦理学专著《道德情操论》一书中认为:同情心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而在1776年出版的经济学专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斯密又认为: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人们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也促成了社会利益。这一明显的矛盾,被德国学者约瑟夫·熊彼特称为“斯密问题”或“斯密悖论”。
笔者认为,所谓“斯密悖论”只反映了斯密观点的自我矛盾和冲突,而在现实世界,并不存在“斯密悖论”。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是利他或道德,而不是利己。
首先,利己是个人进步的直接动力,但不是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利己要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必须要受到特定的制度约束,才有可能转换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对此,斯密也认为,利己的人经过市场的自由竞争,最终利己转换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所以,斯密在论述中实际上是自己也否定了自己的观点。其次,在现实中,由于很难找到一个完美有效的制度设计,来约束人的利己主义,所以,利己主义往往对社会进步产生诸多破坏。最后,在现实中,若一个社会富含利他主义精神,社会进步就容易很多。一是社会富含利他主义精神,会大大减少制度的设立成本和监督成本。二是社会富含利他精神,产品质量更有保证。三是社会富含利他精神,产品价格会更合理公道。四是社会富含利他精神,社会更容易建立更公平的制度。五是利他的社会,本质是无异化的。
“科斯定理”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最终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最优;第二,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效果,所以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有学者将前一种情况称为真空世界的“科斯定理”,后一种情况为真实世界的“科斯定理”。
仔细分析,笔者认为,“科斯定理”有两个方面的不足。其一,关于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在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其二,产权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只具有局部短期均衡意义,不具有长期整体均衡意义。因为不管是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还是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公平都比产权清晰更重要。
为什么公平比产权更重要,因为人更高层次的本质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或经济属性。经济利益不是人唯一的目的。经济利益从属于人的更高的本质性追求。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属性,如何实现,公平是基线和前提。人在公平中,由于个人努力与社会回报等价对应,所以,公平会让一个人有一种真正的社会承认感,感觉社会把“我”当人看,“我”真正属于社会,而不是被社会所排斥或贬损。另外,由于个人投入与社会回报等价对应,“我”只有合理付出,“我”才能合理收获,这也会让一个人真正有一种自我把握价值实现的可控感。所以,公平也是一个人实现自由自主境界的基本前提。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人本质是缺乏自主自由的。另外,由于个人奉献与社会回报有机统一,这会极大鼓励个人奉献社会,从而也有助于极大催生社会道德精神。而社会道德精神充裕,好处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道德精神充裕,社会运行必然是稳定有序,这会大大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极大提高社会产出效率;二是有道德的社会,必然是宽容的社会,而宽容又有利于创新,而创新又为社会不断进步提供新动力。我国古人言,人不患寡而患不均,说的就是公平的重要性。目前,公平的重要性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明。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里斯根据自己的经济学研究和人生阅历,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道:“在现实世界,制定工资所涉及的因素似乎与新古典理论中所说的那些因素迥然不同。在现实世界,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似乎是公平。”[1](P26)心理学家家丹尼尔·卡尼曼和两名经济学家杰克·尼奇及理查德·塞勒合作研究也证明,公平因素比经济动机更重要。[1](P29)“社会学家认为,如果某种交易是不公平的,那么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会愤怒,由愤怒激发的冲动会迫使交易趋向公平。”[1](P26)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席勒在《动物精神》一书中也指出:“我们认为,对非自愿失业、通货膨胀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这类基本的经济现象而言,如果把公平因素考虑在内,就可以容易地给出解释。反之,如果不考虑公平,那么这些现象仍将是不解之谜。”[1](P35)
由于公平很重要,我们考虑经济问题,就不能忽视公平问题。在现实世界,实际存在的最大可能情况应是,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若产权界定不公平,人们首先会为产权界定公平而战,其次,才考虑市场交易的均衡问题。比如排污权,首先人们会考虑排污权如何公平分配的问题,而不是排污权随便想怎么分配就怎么分配。同样,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产权界定也需要满足公平原则。否则,产权界定的初期就会遇到极大阻力,会产生极大社会成本。另外,在以后的市场运行过程中,不公平的产权界定,最终会导致不公平的社会财富格局。而不公平的社会财富格局,最终会导致社会运行陷入更大范围的不均衡。第一,会导致政治上的不均衡。在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社会骚乱会增加,这会导致民主政治有两种演进趋势。一种是趋向集权体制;一种是民主被金钱所绑架,成为伪民主。第二,会导致经济不均衡。一是增长乏力。由于贫富差距拉大,穷人多,经济增长必然缺乏需求动力。二是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三是容易诱发经济危机。第三,会导致人文精神的不均衡。不公平或财富不均衡的社会,人文精神也会陷入失衡之中。因为不公平,会让人们充满怨气,时间一久,人们的怨气会化为邪气,邪气泛滥,社会必然堕落。另外,财富不均衡的社会,穷人为了尽快跨越财富鸿沟,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就会泛滥,投机冒险行为也会增加。
由于“科斯定理”不具有现实意义和长期整体均衡意义,所以,笔者认为,“科斯定理”不应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对于产权界定,正确的观点应是,只有公平的初始资源或产权配置,人们的自愿交易才有可能实现最优资源配置。这里的意思是说,人们的自愿交易能不能最后必然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还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其中公平是基本前提,有了公平这个基本前提,后面的均衡才会有更大实现的可能性。由此可知,我们在改革中,应始终要把公平放在比产权清晰更重要的位置。否则,改革越往后,改革的效率会越差,改革面临的难度会越大,改革会极大可能落入“不公平”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帕累托最优”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一个命题,其含义是指,在一种经济状态下,如果没有一种办法能在不使任何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这就意味着一个社会在既定的生产技术和既定的消费者偏好函数条件下,生产资源配置已达到最优状况。
对于“帕累托最优”命题,笔者认为它只具有局部均衡意义。因为对于全局而言,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既定的消费者偏好函数条件下,资源总量总是有限的。对于有限的资源总量,任何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必然会让一部分人利益受损,一部分人利益增加,所以,任何经济状态的变化总会存在一部分人不满意的情况。但对于局部而言,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既定的消费者偏好函数条件下,“帕累托改进”是存在的。所以,“帕累托最优”命题只具有局部均衡意义。
由于“帕累托最优”命题只具有局部意义,所以,我们在经济学研究中,就不应把“帕累托最优”作为一个常用的判断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经济学需要寻找更现实更全面的判断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经济行为好坏的判断标准应具有长期整体均衡价值,而不是只具有局部均衡价值。
“节俭悖论”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命题。由于节俭,导致需求减少,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最终导致个人财富减少,而不是增加。由此凯恩斯经济学极力主张国家干预,大力刺激需求,以此推动经济增长。
但实际仔细分析,所谓节俭导致需求减少,只是一种短期现象,从长期看,节俭只是需求在不同时间段的重新配置,而并不是需求减少。因为人们手里的钱,最终必然都是要花出去的。
从长期和全局看,节俭更符合经济学的本质。第一,节俭有助于家庭收入支出的稳定。而家庭经济生活的稳定,最终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第二,节俭有利于保护环境资源,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俭有助于提高投资效率。因为在节俭的情况下,一些无效投资就没有市场需求。第四,节俭有助于抑制金融和信用的无效扩展,有利于防止金融危机。第五,节俭有助于抑制贪欲,从而有助于培育社会美德。而社会美德又有助于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第一,经济学需要认真梳理有关看似正确的命题,未来经济学需要以新理念综合多学科知识建立大经济学体系。大经济学体系应建立在道德建设、公平建设、节俭建设三大支柱上,即大经济学应把道德、公平、节俭等问题,都要纳入到自己的分析范畴中,大经济学应是文化学、政治学、心理学、哲学、数学等多学科的综合。
第二,大经济学追求的均衡目标不应是局部均衡,而应是长期总体均衡。所谓长期总体均衡,核心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具体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人与人的和谐,核心是要求社会生产关系不应建立在对立的基础上,而是应建立在共赢互利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和谐,核心是要求社会生产力不应体现人对自然的征服关系,而是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三,世界经济新常态也呼唤大经济学。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正处于新常态,新常态表层问题是经济增长乏力和疲软,但深层原因是社会道德水平下降、不公平问题日益严重,以及资源环境的过度透支等三大问题。为此,有效对策是需要各国把道德建设、公平建设、节俭建设应放在发展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道德建设、公平建设、节俭建设将是推动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三大支柱或三大动力,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和投资、消费和出口旧三驾马车相比,新三驾马车具有更强大和更持久的动力。
第四,如何推进道德建设,世界需要新启蒙。兴起于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本质是知识启蒙。而笔者所强调的新启蒙,本质是道德启蒙。道德启蒙是比知识启蒙更重要的启蒙。因为没有道德的知识本质是危险的。道德启蒙需要政府和知识分子合力推动。道德启蒙比知识启蒙的任务更艰巨,启蒙需要的时间也更长。文化是道德的母体,所以,道德启蒙,最终离不开文化重建。文化重建,重点需要大力培育文化基因中的诚信、理性、敬畏意识。诚信、理性、敬畏是先进文化最重要的三个支点。
第五,如何推进公平建设,在改革初期,面对不公平状况,改革可优先考虑最弱势群体利益,应使最弱势群体获利最大。最终,国家制度设计应体现三大原则。一是先天资源和权利应坚持平均分配原则。因为先天的权利和资源与任何人的贡献无关,所以,后天的每个人都应有平均享受的权利。比如,排污权,就应在居民和厂商之间按人数平均分配。因为排污权本质是先天的,不是后天的。二是后天由于劳动而产生的资源和权利应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三是对无劳动能力的人应坚持社会保障原则。
第六,如何推进节俭建设,需要世界各国大力建设节俭社会。一是要大力提倡节俭生活,不鼓励过度消费,对奢侈性消费要严格限制;二是要大力提倡节俭生产,为此,世界各国不应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应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其中尤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三是要大力控制人口,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更要重视人口控制。四是世界各国应在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更加有效的合作机制,联合国应发挥更大作用。
第七,道德建设、公平建设、节俭建设三者本质是互相嵌套和互相促进的。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了,利益集团的阻碍就较小,公平的制度就更容易建立,节俭精神就更容易弘扬。另外,社会有了公平,人们心情顺畅,也更容易催生道德,人们会更有节俭的倾向。另外,社会有普遍的节俭精神,人们的贪欲必然较小,自然对公平建设和道德建设也十分有利。
[1][美]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动物精神[M].中信出版集团,2016.
F01
A
1007-9106(2017)01-0056-04
宋圭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