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内在能力建设及其对社会工作教育的要求

2017-04-11 02:41关信平
社会建设 2017年4期
关键词:实务专业能力

关信平

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内在能力建设及其对社会工作教育的要求

关信平

经过了约三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的这十年,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在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总体上看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专业社会工作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概括起来看,目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主要有两大瓶颈问题:一是制度化水平不够,二是总体专业能力不够。当前要促进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应该重点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本文主要分析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能力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加强专业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多年来,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社会工作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实际工作部门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发展相对缓慢,结果导致高校培养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并且许多即使进入了专业社会工作岗位的人往往也面临着就业不稳定、“跳槽”较多的问题。例如,在专业社会工作最为发达的深圳市,2015年的社会工作人员流失率达到了18%。①《深圳市社工协会发布2015年度数据 队伍流失率超18%》,深圳新闻网,2016年1月31日,http://www.sznews.com/news/ content/2016-01/31/content_12789758.htm在分析此类问题时,人们常常将此归因于政府对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视不够,或者是专业社会工作的制度化水平不够。但更加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能力不足是导致政府或社会对其重视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也是阻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不论从体制还是从服务理念及方法上看,专业社会工作都是一项新生事物。要在我国已经高度制度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中挤占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向社会证明其真正具有高于过去非专业社会服务的能力。医学打败巫术、现代正规教育取代传统私塾,都是前者在实践中充分显示了超过后者的优势,进而确立了自身不可取代的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充分的能力显示和不可取代的地位,才使得现代医学和教育成了各国正式社会服务制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才使从医和从教必须具有专业资质,而不具备这些专业资质的从业者或其机构会因“非法行医”或“非法办学”被取缔。同时,也正因为有这种不可替代的专业地位才最终确立了医生和教师在社会上的经济与社会地位。

进一步看,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环境比其他许多国家更加复杂。在其他许多国家中,专业社会工作虽然最初没有像现代医学和正规教育那样高的专业性,但由于没有其他非专业服务的“竞争”,因此其独一无二性仍然决定了专业社会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和职业地位的稳固性。但在我国,早在专业社会工作诞生之前就有了非专业的社会工作,并且还是相当制度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在长期的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改革开放以后非专业社会服务运行的制度基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并没有完全丧失,许多城乡社区在经过新的调整以后仍然是非专业社会工作活跃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会遇到来自传统的非专业社会服务体系的竞争。尤其是在一些传统的非专业社会服务较为发达的地区更是如此。在当前的情况下,我国非专业社会工作至少在三个方面仍然具有很强的优势:一是价格便宜,可以用低得多的工资去聘用一个非专业的工作人员;二是经验优势,许多非专业的工作人员通过长期的工作而获得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三是敬业精神,大量的非专业工作人员长期在其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专心致志地做好其本职工作,“跳槽”的相对较少,并且比较“听话”,因此深得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的欢迎。而政府机构作为社会工作的“使用者”或“付费者”,最看重的还是社会工作的适用性,用一些地方民政部门的话说叫“以用为本”。①江苏省民政厅:《以用为本,融合发展,着力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国民政》,2016(23)。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社会工作要获得良好发展的条件,必须要在综合实力上超越非专业社会服务。而在上述非专业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优势中,专业社会工作不可能在价格方面与其竞争,因而只能通过专业的实力去证明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或高性价比,并且通过必要的手段弥补在经验和敬业精神方面的差距。

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要使专业社会工作全面具有像医学和正规教育那样的不可替代性是很困难的,但这应该是专业社会工作长期发展的方向,并且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去一步步达到这一目标。在此过程中需要采用从高性价比入手的阶段性策略。从高性价比入手的含义是,在尚不能完全取代非专业社会服务的情况下,专业社会工作首先应该通过其更高的性价比去获得超越前者的优势。所谓专业社会工作的高性价比,是指专业社会工作无法也不应该与非专业社会服务去进行价格竞争,因此只能通过更高的服务效能去抵消高成本的“竞争劣势”,从而实现比非专业社会服务更高的性价比。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于自身能力不足以达到对非专业社会工作的替代或在性价比上高于后者。因此,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动力应该主要提升专业社会工作的能力。要推动专业社会工作能力提升需要来自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动力。前者是“投资拉动”路径,后者是“自身内在发展”路径。从需求侧看,作为一类公共服务,专业社会工作的需求侧主要是政府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态度。从长期眼光看,专业社会工作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但是这种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推动现实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项目需要有眼光的投资者的赏识,通过大笔投资去获得将来长远的收益。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地方相关人员并没有这样的长远眼光,他们或者只想以尽可能低的投入获得眼前的收益,而不懂得社会领域也与经济领域一样,只有当前足够的投入才能获得将来更大的收益;或者有些人压根儿就不重视满足老百姓日益增加的需要,不去积极建构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在需求侧投资拉动力度不够的情况下,要大幅度提升专业社会工作能力就更加需要来自专业社会工作自身内在的动力,更加需要通过供给侧的改革促进这一过程的发展。也就是说,要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自身“练内功”,靠自己的努力去拿出真正的本领,进而使政府和社会承认专业社会工作的不可替代性或高性价比。这一要求将迫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再次肩负促进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重任。

二、加强社会工作能力建设对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要求

在过去近二十年里,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教育曾经在培养“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是,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在专业社会工作能力方面的实际成效并不是很好,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实际能力不足,进而成为当前阻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换句话说,过去的人才培养实现了一定数量和规模要求,但在质量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此外,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一般在理论和专业方法方面比较强,但在实务能力、经验、协调能力、对法规和政策的熟悉方面还存在差距,因此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及其一些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实际工作效能还很难全面超越过去传统的非专业社会工作。尤其是在我国当前,大量的社区工作人员并没有经过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但他们当中许多人通过短时期的自学就通过了国家的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考试,因而获得了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资质。这样一来,使得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连外在的“头衔优势”都不复存在。这对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是一大挑战。如何才能使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其他人所难以获得的专业能力是摆在高校社会工作教育面前的一大议题。面对当前的问题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应该将质量提升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构建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

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又称社会工作专业素质,国际上称为“professional competence”,其基本含义是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其专业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综合性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专业社会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方法和技巧、专业经验、专业的价值和伦理等各个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全面论述专业社会工作能力方方面面的内容,而是主要讨论当前我国提升专业社会工作能力的重点方向及社会工作教育在此方面应该担当的责任。

概括起来看,当前我国提升专业社会工作能力的重点方向是提升专业社会工作的实践效能。也就是说要使专业社会工作在实践中比非专业社会服务更加有用,能够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需要,更好地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社会工作教育在理论研究、实务能力、实践经验和专业价值伦理等方面都应该朝向这一基本的方向努力。

第一,当前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应该重点发展适应中国特点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本文这里对于这句“老话”加以更加具体的解释,即专业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要能够既包括国际上社会工作发展的全部有价值的成果,也能够对中国过去长期的非专业社会服务的实践及其成效加以理论解释,而且后者是理论发展的重点。只有把迄今为止我国非专业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都理论化了,才能够在理论上构建全面超越非专业社会工作的基础,也才有与国际社会工作学界进行理论对话的基础。为此,我们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教科书不能仅仅来自国外,还应该来自对本国经验的总结分析。

第二,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应该进一步加强实务能力教学。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首先要能够以更高的效能去完成过去和现在非专业社会服务体系能够完成的所有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够完成非专业社会工作所不能完成的,或者不能有效完成的任务。因此,应该加强以实务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教学,针对实际需要开展社会工作教育。目前在社会工作实务能力提升方面不仅有通过社会工作实践而提升能力的探索①费梅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上海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社会工作实践的反思》,《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还有一些高校社会工作教师已经在进行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探索。②邓宁华:《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当然,在此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方案和充实内容。同时,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应该重点突出能力为本的要求。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课程教科书不能仅仅是国外教材的翻译版,而应该是主要基于本国实务体系(包括非专业社会工作实务)的教材。

第三,应该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应该针对当前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重点加强实践能力培训。要让大学培养出来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毕业时就已经获得较多的基于理论的实践经验,一毕业就可以直接从事专业实务工作,而不是毕业后还需要经过多年的实习期才能担当实务工作。当然,一名成熟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其完成了专业教育之后肯定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在学校中加强实践教学可以明显缩短从书本理论到实务操作的距离。为此,社会工作专业不仅应该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而且重点应该有更好的专业实践方案和更强的专业实习督导。此外,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从事直接服务的实务经验,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熟悉和运用法规与政策的经验与能力。

第四,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还应该大力加强和优化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教育,以弥补目前在这一方面的短板。从一般规律上看,专业性越强的领域,其专业人员对本专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也应该越强,跨专业“跳槽”的人员也越少。但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目前的情况似乎是违反这一规律的。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和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中的社会工作人员的“高流失率”说明许多专业社会工作者对自己所学的和所从事的专业并不热爱。政府投入太少而导致专业社会工作岗位的待遇水平太低诚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我国高校对专业社会工作价值伦理教育的成效不足,导致社工专业毕业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及专业信念不足也应该是一个原因。对于高校社会工作院系来说,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加强和优化社会工作价值伦理教育。

关信平,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社会保障。(天津,300071)

猜你喜欢
实务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ODI实务
F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