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怡萍
唐嘉弘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暨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贾怡萍
“唐嘉弘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暨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7月12日至14日,在河南许昌、虞城隆重举行。会议由许昌市政协、许昌市委宣传部、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大学主办,许昌百瑞国际酒店、许昌学院、黄淮学院协办,郑州惠丰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河南省木兰府酒业有限公司承办。来自西南大学、吉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苏州大学、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湖北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贵州大学、扬州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宝鸡文理学院、西华师范大学、中原工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48篇。唐门弟子、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周书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邹芙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马世之分别作了《20世纪中国新史学家的学术谱系与学术思想——王国维、徐中舒、唐嘉弘的学术传承及新史学路径》、《关于先秦礼制史研究的思考》、《中原之城与华夏文明的发展演进轨迹》的主题报告。大会围绕唐嘉弘先生学术思想及新史学路径、先秦史研究、中国古代民族文化、考古与文献、地域文化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兹对会议研讨内容综述如下:
唐嘉弘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杰出史学家,是得徐中舒先生之真传并不断发扬光大的名师大家。在长达5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建立起博涉基础、综贯会通、穷源究委、言必有据、独辟蹊径、务求创新的学术思想,纪念唐嘉弘先生学术思想及探讨新史学路径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周书灿《唐嘉弘先生学术论略》一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唐嘉弘先生的学术历程,从1945年到1957年是先生的学术思想渊源与马克思主义新史学路径的形成期,1978年到1986年是其学术积累与厚积薄发期,1987年到1998年是其学术研究的拓展深化与学术思想的继续完善期,先生默默耕耘,为学术界留下了大量精湛的研究成果,富于个性特征的学术思想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另有《论周初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变迁》一文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了商周文化制度因革关系问题的论争、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与制度的逻辑关联、周初的制度建设、殷周之际的文化变迁,指出需转变旧的思维方式,反思旧的传统学术命题存在的问题。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李建胜《无涯史海中的苍凉点滴——顾颉刚与李文实的师生交谊与学术传承》论述了两位先生的交往历程与师承关系。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肖红兵、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李小白《论吕思勉的“四裔”观——以〈中国民族史〉为中心的考察》关注吕思勉对华夏民族的总体认识,对于“四裔”诸族的认识及对“四裔”诸族影响的论述。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朱春龙《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金毓黻述论》考察金毓黻在史坛中的表现、应对举措和心路历程,透视以金先生为代表的这一群体在新旧时代变革中的无所适从感。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贾怡萍《中国无奴说的缘起、形成与演变》考察了“无奴说”的演变流程,并分析近年来学术界对“无奴说”的质疑、商榷与批判及“无奴说”的未来走向。
先秦史是唐嘉弘先生主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先生的《先秦史新探》一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理论等各方面内容,是四十多年来的心血之作,此次研讨会也十分注重对先秦史研究的新探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邹芙都《西周黎国政治军事地位及姻亲关系初探》指出西周黎国是武王戡黎之后分封而来的姬姓之国,与各诸侯国建立了姻亲关系,在西周早中期有着较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吕亚虎《郇国地望及其相关问题考辨》考辨了郇为周文王子所封国、文献所见郇国地望歧异、春秋时期郇国史事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华学院卢中阳《非子养马与指定服役制度》从早期国家的层面,分析了非子养马与指定服役制度的关系,并探讨了这一现象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性。宝鸡文理学院景红艳《论周初封建赏赐的主要特征及意义》探讨了西周王室封建赏赐的主要特征和政治意义,指出封建赏赐是周代王室赏赐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他各类赏赐活动得以派生和借鉴的前提基础。黄淮学院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郭超《姜太公故里古吕国地望考辨》通过阐述学界关于姜太公故里的分歧、质疑相关的杂说,认定姜太公时代的古吕国应在当今河南新蔡。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俊成《读〈左传〉脞录二则》指出“会姒鬲”当为姒姓女子,嫁至会国为妻;“郛”应有城墙,释为外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巧萍《〈周易·未济〉“震用伐鬼方”再认识》提出“震”和“用”分别是商族先公振与洛伯用,并认为商族与有洛氏联合讨伐鬼方的可能性极大。
唐嘉弘先生是著名的民族史专家,在民族史领域,颇有建树。唐先生的《中国古代民族研究》史料翔实、论述客观。此次学术研讨会同样也关注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研究,关心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的源流衍变。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彭勇《明代卫所制度与边疆民族地区统治秩序的重建——在建武守御千户所建立前后》一文分析了明朝在川南地区的卫所管理,建武所成立前川南地区的戍守与征战、建武守御千户所的设置,反映出明朝“建武兴文”的治理国家与边疆的理念。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邓文韬《论元代西夏遗裔对理学的接受——兼释元末西夏遗裔的忠君现象》一文探讨了元代西夏遗裔接受理学的原因、途径、表现和影响,最终在元末明初做出了殉节与守节的政治抉择。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李健胜《“土人”考——兼论土族族源问题》一文考订土人的含义及其与土族的关系,指出各地区土族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伟《民族观念视阈下的“鬼子”源流浅析》分析了“鬼子”称呼出现在清初,指称范围很广,“鬼子”与“鬼”、“鬼方”是密切相连的。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高然《“慕容”、“慕舆”分姓考》指出“慕舆”一姓实际出现在北魏前、中期打击慕容氏时期,后期确定下来,史书中两姓“嫡庶之别”形成于唐宋史家的笔下。中原工学院李龙海《先秦时期鬼方及其族裔史迹考辨》分析了黄帝时期鬼方的分布与南下,商西周时期的鬼方与商周王朝的关系、东周时期鬼方族裔的分裂与华夏化。上海大学历史系王少林《西双版纳傣族火西制考述——兼论早期国家赋役制度三阶段说》选取西双版纳傣族的火西制,来论述早期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役区制度。
历史研究要将考古学和文献的材料予以紧密结合,可以更为全面地接近历史的实际,将会有助于更多历史问题的解决。此次学术研讨会也有多篇文章与考古学与文献学相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世之《中原之城与华夏文明的发展演进轨迹》通过对河南境内仰韶龙山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址进行剖析,提出华夏文明发展演进的轨迹是邦国、王国到帝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杰祥《殷墟卜辞所记“示”即“禹示”新探》考证甲骨卜辞中的“示”、“示”当释为“禹示”,是商人祭祀夏禹的真实记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印群《春秋时期秦墓人殉问题考古研究刍议》对春秋时期秦墓盛行人殉现象原因、人殉特点进行了研究,指出秦人埋殉方式有较多的殷文化因素。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孔令远、李艳华《兽首鼎考》分析了青铜兽首鼎的形制、纹饰和分布区域,青铜兽首鼎所出墓葬的形制及共出器物的组合关系,流行于越国故地的原始青瓷兽首鼎。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刘俊男、黄慧《牛梁河“女神庙”时代男女地位辨析》认为早于女神庙时代的文化已出现崇拜男性的社会迹象,女塑像不是女神崇拜的产物。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罗诗谦《从考古遗存看安宁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环境与早期人类活动》分析了安宁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存与环境的关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郭荣臻《河洛与海岱民族史前筑城技术的考古学观察》甄别了河洛与海岱民族史前城址的数量、比较了两者的筑城技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吉林大学古籍所朱红林《〈左传〉中的典籍与文书》对《左传》中的典籍、御书、礼书、载书、刑书等进行了研究。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的夏保国与中国文化书院的张齐《“建始”铭瓦当的纪年问题》从这些瓦当的层位关系、铭文识读等方面,结合汉代纪年陶文资料等,对其纪年问题提出新的讨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黄懿陆《“清华简〈筮法〉卦位阵图研究的学术思考”》在介绍了清华简及《筮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筮法》卦位图进行了新的解读和学术思考。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彭向前《黑水城出土元代M1·1287[F68∶W1]历日残页考》一文根据历法知识,考订内蒙古黑水城出土编号为M1·1287[F68:W1]的历日残页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七月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锦前《从伯争簋谈到两周金文中的蛮氏》对簋铭释文进行订补,考订簋铭中“峦伯”为金文的蛮氏的兄长,分析其时代及活动。上海美术馆付强《昔鸡簋铭文新释》提出昔鸡的身份可能是王后身边的小臣。
除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此次研讨会还探讨了颇具特色、色彩鲜明的地域文化,包括许昌三国文化、虞城木兰文化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后晓荣《汉魏官印中的鲜卑古史》以汉魏之际的鲜卑官印为主,讨论该时期汉人政权与鲜卑之间的相关历史。《从出土弩机铭文看三国孙吴世袭领兵制度》通过出土弩机铭文探讨孙吴政权中具体制作弩机兵器的监造者和相关问题,进而论证其世袭领兵制度。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中心付开镜《诸葛亮躬耕模式论》分析了诸葛亮躬耕模式的特点、成功的原因及其神圣化。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卜祥伟《汉代群体视阈下的汝颍士人及其文化特质探析》考察了群体视阈下的汝颍士人类型、形成的历史原因、文化特质。宝鸡文理学院刘晓燕《基于“木兰从军”民间故事的文化解读》从文化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木兰从军故事是北朝时代北方女性家国情怀的体现,是北魏以后传统忠孝观念渐趋强化的反映,木兰是古代女性对男权秩序挑战的代表,是民族融合下的文化意向。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薛立芳《木兰故事流传演变与思想内涵变迁探析》分析了南北朝时期《木兰诗》的民歌特色与军中曲,发掘了隋唐时期木兰诗中的浪漫主义情怀与人本理念,元明清木兰故事的流传与忠孝节烈思想。另有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郑伟丽《木兰文化与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发现》、郑州大学文学院简东《“木兰”题材在清代女性文学中的书写与诠释》等,推动了木兰文化的研究。此外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粟品孝《略述南宋四川总领所的审计活动》、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中心乔凤岐《隋唐太子册立制度及制约因素》、黄淮学院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汤慧玲《试论嫘祖传说的层累演变》、黄淮学院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余全有《略论近代河南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等对学术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唐嘉弘先生是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在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先生在先秦史、民族史及学术文化史等学科领域默默耕耘,留下了丰硕精湛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生将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民族学等多学科材料相结合,建立了参互验证、科学严谨的治学方法,言必求据、穷源究委的学术思想,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年是唐嘉弘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我们缅怀先生,纪念先生,弘扬先生的学术思想,在此基础也上利用新史料,采用新方法,提出新问题,希冀能够进一步推动史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责任编辑 张卫东)
贾怡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