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梅,胡 波
(1.南京邮电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重庆邮电大学教务处,重庆 南岸区 400065)
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探析
刘湘梅1,胡 波2
(1.南京邮电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重庆邮电大学教务处,重庆 南岸区 400065)
新时期下实验技术队伍成为高校教学、科研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结合南京邮电大学的实际情况,对当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如何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如何更好地发挥实验技术队伍的作用,如何有效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等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法和建议。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考评机制;激励措施
实践能力薄弱成为近年来学生培养质量中突出的问题,这也反映出目前的高校的实践教学培养成效还远远不够。随着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传统单一传授知识的职能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型、综合型大学的发展需求,许多高校已由教学型转向教学科研并重型大学[1]。实验教学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作用[2-4]。因此,实验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将成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部分,新体制下实验平台的建设向着职能多样化、管理专业化方向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
为了加快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促进优质实验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提升各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教育部已启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协同中心建设。这些项目建设工程大大地推进了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如很多高校不惜花重金引进先进技术、采购各种贵重精密仪器设备、搞实验室装修等实验室硬件建设。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现有管理和考核机制的局限,作为实验平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为此,如何加强实验平台的师资队伍建设,如何有效挖掘实验技术人员的潜能,如何有效提高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是新时期高等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高校把目光集中在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上,并没有把实验室教学像理论教学、科研工作一样作为重要内容来进行研究讨论和规划发展[5]。随着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以及高校大型精密仪器的引进,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甚至不低于教师岗,但是高校的管理方式还是把实验技术人员列为“教辅人员”,地位和待遇还停留在传统的“家属岗”“分流岗”和“收容所”状态,因此,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与地位不匹配,付出与回报不匹配,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管理缺乏机制保障
高校中教师、科研和管理系列被视为教职工队伍的主流,教学、科研人员的管理在高校中已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实验人员受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教师,在职称与待遇评定上低于同级别的教师科研和行政管理系列;在每月工资标准上,一名实验师比同级的讲师低;实验技术人员由于主要从事公共服务工作,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来发表科研论文以及申请科研项目,导致年终奖励远远低于教师和管理系列;甚至在退休后,实验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都比同级教师科研岗人员低[6]。
由于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在高校存在多样化,把不好归类的教辅人员都列为实验技术人员。很多高校的实验技术岗沦为“家属岗”“安置岗”,其岗位没有明确的专业要求、工作量化标准以及能力目标设计,实验中心或测试中心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定位含糊,岗位职责也不明确。如材料、化学类的实验人员日常工作琐碎繁杂,尤其是我校材料专业、高分子化学专业是学校新建专业,以前都没有管理和建设化学类实验室的经验,在人员编制、空间以及管理体制的建立上都不完善。大型仪器的管理、培训和维护保养、实验设备台账的管理、实验室的消防安全检查、水电线路的正常保障、实验室的废液与废渣管理、危险生化及放射物品安全存放、课前实验设备的准备、课中实验设备的故障排除、课后实验设备的检查及归位等,与我校传统电子类实验室管理完全不同,但是目前的管理机制基本一样,采用“大锅饭”分配形式,实验技术队伍的地位还是停留在“仓管员”的管理状态,缺乏分类、分级管理和考核,让学校材料、化学类的实验技术人员感到很不公平。因此,如何通过建立合理的分类别、分级别的评价机制促进实验人员合理规划发展空间,奋发向上;从制度上充分考虑公共服务劣势,保障实验技术人员在职称晋级晋升、实验教学成果认定、管理成效认可、科研成果认定、劳动报酬等方面与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享有相当待遇,体现公平公正,这些问题应该是管理者当前必须要思考的现实问题[6]。学校的人事部门应从实际出发,从基层调研重新审视和合理定位实验技术人员的职责范围、工作性质以及职级晋升等制度。
1.2 队伍缺乏稳定发展
随着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验证性的实验项目逐步减少,而设计性、创新型的实验项目逐步增加。同时随着我院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仪器设备管理岗位也不再是简单的“仓管员”工作,而是要对大型仪器的功能开发以及表征技术的及时跟进。如今的实验技术工作不可能再出现简单的重复性“开关”工作,而是需要专业性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7-9]。新时期下,实验技术队伍的专业水平、业务水平、管理水平以及综合素质更高,但相应的待遇、地位以及管理机制都没有与时俱进,导致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例如,为适应我院科研对高水平表征技术的需求,我院对实验技术队伍的招聘条件有所提高,对2010年后入职的均要求有博士学位,而之前入职的,目前均为在读博士,既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又从事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也从事实验室管理与建设工作。为留住高学历人才,我校对进校前获得博士学位的实验技术人员打开了科研岗位的职称评定通道(可以申报研究员系列),但是对于评定要求完全按照教师岗位设置,和全职的教师、科研岗人员竞争,而待遇按照实验系列的给予,明显低于教师岗的同级别职称,这对于把全部精力花在公共服务上的实验技术人员很不公平。因此,一些高学历的实验技术人员不能安心本职工作,或者追求轻松转到管理岗位,或者追求事业发展到科研岗位,导致队伍缺少稳定性。由于对实验技术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各管理阶层对实验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定位不明确,对于工作调整过于随意,不能给予工作人员积累和沉淀的时间,很难让实验平台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实现专业化和规范化。因此管理部门应该与时俱进,实施青年实验技术人员培养计划,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在学校的地位,给予青年人员发展和提高的空间和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做到能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能稳住人才。
1.3 工作缺乏职业幸福感
职业幸福感是指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借助于工作范围内的仪器设备,应用自身在本领域积累的专业技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过程中所获得的内心满足感、价值感和快乐感[6]。高校中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具有技术性、繁杂性、边缘化等特点,新时期下普遍存在晋级压力之苦,因此,实验技术人员成为职业幸福感缺失的高危人群。面对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成果体现、职称晋升、社会地位偏见等多方面的压力时,实验技术人员往往表现出工作内动力不足,工作热情不高,产生职业倦怠。另外,实验技术人员可量化程度低、工作繁琐、培训少,很难有机会充电也很难有精力去像教师、科研岗一样做学术科研,知识更新不及时。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重心主要分配在实验室建设与环境改造、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与规范、实验药品器材准备与管理等方面,但是实验室硬件及软件建设工作、科研辅助分析测试的工作以及学生培养工作难以体现量化的成果。长此以往,实验技术人员将缺乏成就感和锐意进取的信心,从而导致实验平台的硬件维护以及实验技术人员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2.1 考核机制的建立
随着高校职能的转变,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传统的“大锅饭”考核标准在运行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忽略了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不利于调动广大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3]。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不同学科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所需学历层次不同,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存在差异;2)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室、专业课程实验室和综合训练实验室忙闲不均;3)同样的工作内容在实验系列考核和在教师系列考核计算量不一样。建立考核机制的总前提是要对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繁重性、延续性、重要性应有充分认识,职称的评定不能唯论文、科研项目至上。因此,完善实验技术队伍的考评制度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必须结合各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具有专业特色和人才梯度分配的实验室(如基础课程实验室、专业课程实验室、综合训练实验室以及竞赛培养孵化实验室),分层次、分类别设立岗位如实验科研岗、实验教师岗以及实验管理岗等,并设立相应的考评体系[1]。
实验科研岗位的人员主要将从事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和功能开发。这些人员必须对仪器操作熟练,并且对功能以及应用领域熟悉,对国内外该类仪器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有前瞻性的认识,最终成为该仪器的“专家”,因此,该岗位学历要求相对较高。主要职责是保证仪器设备正常使用并对仪器功能开发,掌握特色技术,建立该技术相关的研究领域,同时对所负责的仪器的故障排除、结果分析以及仪器校正要有丰富的经验,可配合科研领头人攻克技术难题,共同申请和完成重大课题。实验科研岗位的人员不仅仅是保障仪器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需要积累有关仪器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配合科研岗人员共同开发新功能和攻克新难题。只有不断学习和跟进,掌握前沿技术,他们才能有能力开发仪器的新功能,提高仪器使用率、延长使用寿命。因此考核内容主要是实验设备利用率、功能开发程度等各项科研创新指标。
实验教师岗位主要职责是从事学院的实验实践教学工作,鼓励在实践项目内容设计创新、综合实验教学方式创新、实验课程体系创新、实验教材创新,打造特色精品课程。学校在指定对实验教师岗位的考核机制时,应鼓励实验教师将当今热点、实用、可操作性强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课程内容,编写成实验教材,为本科生开出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特色实验课程。尤其是应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因地制宜的开设具有设计性、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同时为本科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服务。
实验教学管理岗位主要职责是做好实验教学保障工作。实验教学的管理人员担任日常实验室安全及管理任务,集中体现在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教学设备的采购与维护、仪器报废与报损、安全制度建立与更新、各项实验项目的准备工作、对实验室药品(易燃、易爆、剧毒、易制毒)采购和使用记录跟踪、对实验室“三废”(废气、废液和废渣)的处理以及学院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等等,要求学历相对较低,承担大量细致琐碎的事务,按照行政管理人员考核机制考核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创新指标。
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广,工作内容繁杂,成果体现不明显,所以首先对实验技术人员要进行岗位分类,建立独立的定性、分级以及量化标准。考核评估结果应该直接与实验人员的工资、奖金和职称评定挂钩。实验人员的职称评定不能以文章、项目作为完全依赖的评审标准,应该在满足国家评审条条框框最低条件的基础上,把仪器功能开发、创新课程的开设、实验室建设、技术专业性等作为重要的参考内容,具体考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1)开发的创新实验;2)编写的实验教材;3)研制的实验仪器设备;4)所培养的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所取得的成绩;5)开发(或改造)的大型仪器设备新功能;6)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所作的贡献等等。分类别、量化考核机制将成为实验技术人员的晋升、评优、奖励的主要依据。只有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并对实验技术人员既具有约束作用又具有激励作用,才能建成一支高效、精干的实验技术队伍,全面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支撑服务水平。
2.2 激励机制的建立
“激励”政策可引导一个人是否努力及其努力的程度,而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的程度以及对工作目标的理解的深度。激励制度的建立是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提供合理的依据,增强实验技术人员的成就感和公平感[10-11]。只有正确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和导向功能,才能调动广大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高校的管理部门需针对不同来源的实验技术人员,完善考核评估体系,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考核与激励体系,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1)工作激励。
工作激励是指为了引导正确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通过分配恰当的工作,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和尊重的需要,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力的管理方式[10]。对于实验技术人员,主要精力花费在琐碎的公共服务上,而自身的发展空间很小,专业培训和自我充电的机会更少。高校应针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复杂岗位类型,逐步规划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实验技术类型人才培养项目。设立专项基金定期组织实验技术人员有针对性的到重点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践教学中心、大型分析测试平台等参观学习,或同时选派部分骨干实验技术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实验室学习深造,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积累实验室管理经验。同时,高校可以设立实验室专项研究课题,关注实验技术人员自身价值的提升。该研究课题主要面向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来开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项目内容创新、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等的研究课题,鼓励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在立足于本岗位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术进行总结和提炼,挖掘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用研究成果带动工作能力的提升,为自我发展提供机会,同时为提高学校实验室工作水平以及实践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2)薪酬激励。
在现行的工资制度实施过程中,同样的学历,同样的职称,无论多么优秀的实验技术人员,其薪酬待遇总要低教师一等,这就容易造成优秀实验技术人员不安心工作而另谋高就。高校可通过建立奖励机制来实现对绩效工资的调控,或者设立专项奖励津贴,奖励那些开发仪器设备新功能和新技术、编写实验教材、开设综合创新实验项目、创新和完善实验课程体系以及对学院重点平台建设做出突出成绩的实验技术人员,达到基本和教学、科研人员平等的“同工同酬”的原则,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3)职称激励。
在我国现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实验技术人员的最高职称为副高级。要想在短期内在晋升职称上打破国家的评审条件还比较困难,但是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验平台建设学科特色、人才需求建立相应政策来吸引和培养实验技术领域高端人才,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如,清华大学实验技术队伍可以晋升“研究员级高工”;上海大学在校内设立实验技术总监岗位,相当于教师岗正高级别;中南大学评正高级实验技术人员;武汉大学实验室队伍采取特殊政策设立了教授级实验师等[11]。在我校,为吸引和稳定高学历、高技能的优秀人才,设置实验系列研究员,为已取得博士学位的优秀的实验技术人员拓宽晋升发展通道,但是就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由于评审标准、评审体系以及竞争对象完全按照教师岗进行,而实验岗人员的工作重心在公共服务如实验室管理、建设、仪器测试服务等,相比工作重心在学术科研的教师队伍的学术成果体现明显处于弱势,对实验技术人员不公平。
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应实验技术岗位特性的考核和晋升评价标准,激发队伍的工作激情,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事实验室工作,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职称晋升评价标准要与岗位特点相匹配、与技术水平和队伍建设贡献相适应,注重实绩、能力和贡献,打破唯论文、唯项目条框。考核和晋升机制应把实验技术人员所开展的实验教学改革、所设计的综合实验内容、所编写的实验教材、所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以及科技竞赛的成果、所管辖的仪器设备的利用、功能开发与创新以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成果纳入其中,并着重考评其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贡献以及在仪器功能开发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对实验技术人员个人而言,可对照职责范围、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内动力。
4)荣誉激励。
荣誉激励主要是以一定的形式或名义肯定员工的工作业绩,激发比、学、赶、超的动力,是个人的成就发展需要或自我实现的需要,将为队伍建设工作注入正能量[10-12]。在前3项激励措施的评价标准中,成果体现占据很大分量;而在荣誉激励中,应该把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以及在队伍中的示范性和代表性作为重要参考指标,正确认识实验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重视和正确定位他们的劳动成果,激励他们努力成才,将极大提高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具体奖励项目如“实验教学奖”“实验技术成果奖”“竞赛指导教师奖”“安全保障奖”“仪器新功能开发奖”“实验教材奖”“实验项目创新奖”和“实验方法革新奖”等。学校应支持实验教学和管理改革,这些奖项也将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学校应对获得先进表彰的实验技术人员加以宣传,增强激励的实效性,用事实说话,改变传统观念对实验技术岗的地位不高、不被认可的局面,逐步增强其对本职工作和所在部门的满意度、成就感和归属感。
目前实验技术人员在高校既是一个实验教学工作者,也是一个科研技术工作者,还是一个组织管理者。一流实验室和高素质实验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的利好政策导向,各高校需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发展,充分调研实验技术队伍的岗位特性,并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和学科特色,逐步完善实验室技术队伍的管理、考评以及激励机制,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工作潜能与创新精神。该项工作的有效实施,将对保障实验室安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大型综合实验室建设、提高学校科研水平以及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技术型复合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俞政,沈伟荣.从实验队伍结构谈对实验人员的考评和激励机制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55-56.
[2]向东,王青,段平忠,等.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204-207.
[3]李广艳.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278-282.
[4]魏伟.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考核机制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57-161.
[5]钱小明.新时期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03-205.
[6]梁艳文.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背景下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32(3):44-47.
[7]王园朝.化学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38-140.
[8]周劲辉.浅析基层实验室人员的职责与工作方法[J].实验室科学,2015,18(2):163-166.
[9]刘岳启.构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5),225-228.
[9]赵艳娥,张家栋,许安国,等.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激励措施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9):235-237.
[10]苏图,吕念玲,殷瑞祥,等.激励创新,完善实验队伍考核评价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202-205.
[11]钟敏建,张文俊,陈新,等.设立技术岗位激励实验技术人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55-157.
[12]郑兴文,王涛.普通地方高校化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5),153-155.
Discussion and Analyses of the Construction on Laboratory Technicians Team in New Circum stances
LIU Xiangmei1,HU Bo2
(1.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23,China;2.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 an 400065,China)
The new experimental tea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 in the new perio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and how to improve the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construction,how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the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the experimental technical staff and other major issues.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managementmethods and recommendations.
laboratory technicians;team construction;appraisalmechanism;encouragementmeasures
G451.2
A
10.3969/j.issn.1672-4550.2017.03.036
2015-12-22;修改日期:2017-04-17
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实验室工作研究课题(2014XSG14);南京邮电大学校级科研基金资助(NY214095)。
刘湘梅(1982-),女,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型光学传感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检测与分析领域应用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