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英君
如何突破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瓶颈
孟英君
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见》印发以来,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培育产业工人数量不断扩大、结构层次有所改善,服务能力有所提升。
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来看,人才观念滞后、投入总体不足、培训模式与产业发展紧密度不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这些问题都成为制约助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瓶颈。
(一)人才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用的人才标准是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人才范畴并不包含技术精湛的高级技术工人,致使社会的价值取向出现一定偏差,全社会没有形成重视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投入总体不足
政府对产业工人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地方政府在产业工人培养经费投入上存在认识误区,忽视政府投资主导作用,投入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经费严重不足,致使职业学校设施设备跟不上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
企业对产业工人培训投入不足。企业在产业工人培训方面缺乏主体责任意识,存在重使用轻待遇、只使用不培养的现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企业应该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作为职工教育经费,但真正用于人才培训的比例极低。
(三)职校基地作用尚未真正发挥
职业学校在发挥培养产业工人的基地作用方面尚未真正体现出来。究其原因,一是中职学校生源素质远远低于普通高中,严重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二是激励政策不合理,在招生政策中设置录取比例,使中职考生读大学受到国家招生指标的硬性限制。
(一)强化宣传导向,转变观念认识
营造崇尚技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国家关于产业工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大力宣传产业工人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大力宣传产业工人典型人物和事迹,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的良好局面,为促进产业工人成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中职学校要树立终身职业教育观念,将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在生源上应将初中毕业生和社会人员并举。社会上一切不适应职业要求的劳动者,都可以、也应该成为职业教育新的生源和培养对象。
(二)坚持校企合作,健全培养制度
企业要结合对产业工人的实际需求,与职业学校联合制定产业工人培养计划,推行“订单式培训”“委托式培训”,实现从招生、培养、实训、就业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增强职业学校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鼓励企业接受职校生实习和教师到企业实践。对于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支付实习学生报酬、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将其作为当地“产业工人企业培训基地”,由政府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强化基础建设,推进布局调整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重点建设好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相匹配、优质资源共享的现代化实验实训基地,实现教学、科研、技能鉴定、社会服务功能的整合。积极开展专业规范化建设,合理调整专业结构。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服务能力
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认真研究教育培训市场规律,根据企业需求,以相关专业全日制学历教育课程资源为基础,提供职工继续教育课程资源订制服务,促进两套课程资源的融通互促。合作开发或购买企业培训资源,使职业学校成为汇聚和整合企业、社会培训资源的平台。
鼓励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同时成为企业培训师,驾驭学校、企业“两个讲台”。鼓励教师在企业实习期间参与企业培训、技术研发等活动。
建设面向职业人、培养技能型产业工人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尝试创建新型产业工人培养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增强产业工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把提高职业能力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为企业职工提供继续教育服务支持。
(作者单位:四川省安岳第一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