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用纯净的心做教育的事

2017-04-11 08:44李鲁山
教育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儿童数学孩子

文|本刊记者 李鲁山

吴正宪用纯净的心做教育的事

文|本刊记者 李鲁山

吴正宪,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荣获北京市政府“人民教师奖”,北京教科院职业道德标兵;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北京教科院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学成果多次荣获教育部、北京市一等奖。

吴正宪教育思想精粹

★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经历了“用力讲数学,用心教数学,用情育儿童,用智悟教育,用行带团队”的心路历程。

★ 儿童是活生生的人,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 爱从尊重开始,对话从心开始。★ 要悦纳儿童的不成熟。

★ 数学教育要实现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和谐统一。

★ 数学教育教人做真人、守规则、懂承担、有毅力、会自省。

★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

2017年1月10日上午9时许,室外寒风凛冽,“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房山分站”设在北京工商大学附小的“主题研修活动”会场上热度十足,一堂小学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的数学研修课正在进行。

40分钟的课堂时间在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过得很快,此时,另一位数学教师手持话筒出现在课堂上,她进行的是“课后访谈”——通过向学生多角度提问题,征询他们在课堂学习新知识后的体会与收获。

“我自己拼长方体跟老师拼感觉不一样。”一男生举手积极发言。

“自己拼图的意义是什么呢?能跟大伙儿分享一下吗?”这时,一直在台下听课的吴正宪抓住机会继续追问。

“通过自己拼图,我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怎样形成的,我的体验很重要。”男生自信满满地说。

吴正宪点点头笑了,前排就座的听课专家也都笑了,大家眼睛里透露出了赞许和欣慰。

这天上午,除了这堂数学课,还有《圆的认识》《认识立体图形》《确定位置》等三堂数学课。在评课环节,吴正宪的点评有鼓励有指导也有纠正和期待,在与年轻教师互动交流中,她更多给予适度引领——基于儿童的成长,如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让体验式学习相伴课堂,促进孩子们全面可持续发展。

在现场,远道而来的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基础教育学习观摩团的成员们都很激动,她们不仅当面学习到吴正宪小学数学教育的真知,加深了作为教育局长和校长对基础教育前沿的理解,对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青海分站的筹建,她们也充满了期待。

这天,吴正宪很辛苦,从早晨五点多起床,一直忙到半夜时分。从教四十七年来,她几乎每天都在高速运转状态中度过。有人形容她是飞机发动机,有人说,吴老师像指南针,更像大海边礁石上一座引航的灯塔,多少年来坚守不辍,为孩子们、也为教师们的成长寻找方向。

那年那月

十六岁能做什么?

对于今天十六岁的少男少女,他们多在高中读书,甚至不少人还需要父母家人的照顾。1970年,十六岁的吴正宪已经在北京崇文区的一所小学开始教语文,同时担任班主任。

“那时正值‘文革’中期,全国的教育被毁得不成样子。我所在的学校规模很小,一个年级就一两个班,学生多数是附近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十六岁的我来当这个老师,一开始真有些不知所措。但是我真的很喜欢教师工作。”吴正宪告诉记者。

1954年,吴正宪出生在北京一个四世同堂、温暖祥和的大家庭,读书明礼、诚信和善是吴家世代相传的家风。在吴正宪的记忆中,父亲和母亲都是重视教育的人,1966年“文革”爆发后,父母对子女们的教育并没有放松,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对国家有用的人,是吴正宪一家人永远恪守的本分。

在“停课闹革命”的年代里,吴正宪因家庭出身问题被学校一些人冷落歧视,资本家的子女没有资格参加红卫兵组织,为此,内向温和的她,经常躲在家中自学课本知识。因从小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在哥哥姐姐的帮助下,她在三年左右时间里,比较系统学完了初中、高中的语文和数学课程。一直到今天,吴正宪在数学教育科研中,能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待小学数学的教与学,看待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从走上讲台的那天起,吴正宪给自己立下了“从教规矩”——国家不会永远混乱下去,孩子们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不会错的!当别的教师忙于各类政治运动时,吴正宪静静地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关心孩子们的成长……渐渐地,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因在吴老师班里读书,明显跟其他孩子不一样,不仅普遍重视学习,也懂事有礼貌。在那个特殊年代,吴老师为教育付出的心血,最早得到了一批批家长的尊重认可。

“成长是有代价的。1974年冬天,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感到教材中缺乏中国古典文学内容,一天,我鼓起勇气,在课堂上讲解唐诗宋词和一些写作基础知识,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可没过几天,我被人贴了大字报,罪名是走‘封、资、修的白专道路’,搞‘资产阶级母爱教育’。这对于刚刚二十岁的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那个时候,我的心每天都紧揪在一起。”吴正宪说。

“文革”结束了,吴正宪长松了一口气,看到学校开始恢复正常秩序、全国恢复高考这些教育大事发生,她的内心像被清水洗净了一般。从小爱国爱家的精神基因,让吴正宪很快意识到,国家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春天来临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成为自己最重要的责任。

一次,学校一位数学课老师因病休假,为了不耽误正常的教学任务,领导安排吴正宪代教数学课,从此吴正宪开始语文、数学一肩挑。她经常是刚上完语文课,接下来要讲数学课,一天下来,一个人比两个人还忙。

吴正宪借来小学全部十二本数学教材,每天下班回家后,一本接着一本,边研读边做题,天天忙到半夜三更。当时有人不解:你不就是代一年的数学课嘛,用得着下这么大的功夫?吴正宪回答:别说一年,就是一个月一个星期我也要负全责,孩子是最耽误不起的。

吴正宪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她相信“天道酬勤”这句古话。为向北京市著名数学教师马芯兰求教,每天一大早,吴正宪先将女儿送到幼儿园,再乘车去朝阳区幸福村小学,听马老师的第一节数学课,接着匆匆返回天坛北门附近的锦绣街小学上课。白天,是繁重的教学任务,晚上处理完家务安排女儿休息后,吴正宪还要写反思日记,记录当天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经过几年的努力,她的教学能力更加成熟,所教的毕业班统考成绩连年优秀,辅导学生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团体总分连续多年在全区名列前茅,她的学生们纷纷步入市、区重点中学的大门。

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基础教育基本沿袭了“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的模式,当时吴正宪以扎实的教学和负责的班级管理,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可是有一天,她发现课堂上学生变沉默了,为了考出高分,孩子们失去了玩耍时间拼命做题,哪怕不喜欢这样也要做,时间一长,他们麻木了,也失去了儿童的天真和快乐。

“当时一位六年级的毕业生由于过重的作业负担,终于忍耐不住,向北京市教育局领导写信,发出‘救救我们’的呼声。这使我陷入沉思:只图高分数,只为升学率,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吴正宪沉重地说。

吴正宪陷入沉思中,在她内心深处,教育的本真是育人,这是崇高而快乐的,任何“填鸭教学”“题海战术”“考试狂人”都是对教育的扭曲,甚至是对人性的摧残。教育是人来做的,教育为的是人,为的是一批又一批活生生的孩子们的成长!

这个时候,吴正宪最大的想法就是“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这三件事。今天看来,这样的观点很正常,甚至没有什么新鲜感,可在三十六年前,能从“儿童健康成长”角度全面思考教育问题的教师,其现实意义不啻石破天惊。

“我喜欢说到做到,当时我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教学实验,从教材改革入手,大胆地改变了教材的编排体系,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将教材组合成六个知识体系进行教学,被小学教育界称为‘六条龙’教学法。”吴正宪说。

特别是在考试方法上,吴正宪进行了“颠覆式”改革——将笔试测验,变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考试与平时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新考试模式,一经推出,在北京市引起了反响,当时有人质疑:让学生开卷考试,这还叫考试?考一次不行还要重考,你就算考出一百分又有什么意义?

“教学改革起步阶段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当时很少有人站在儿童可持续发展角度来思考教育问题。最困难的时候,我坚持从三方面进行探索:一是从考试内容上,将过去侧重考查知识,转变为知识与能力并重,特别是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考试形式从过去的单纯笔试转变为‘笔试+口试+操作’的组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让学生口、手、脑并用,改变了考试结构;三是对考试结果的评价,改变了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数学成绩的唯一标准,采取平时分数与考试分数相结合,对学生的超常思路,有新颖和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给予加分,来鼓励他们的创造思维。”吴正宪饶有兴致地介绍说。

新的教改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吴正宪看到,学生学习明显比过去轻松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增多了。在成功帮助孩子们掀掉压在心头的一座大山后,吴正宪的信心更足了,她的教学改革驶上了快车道。

吴正宪经过大量的教学研究,提出新的教改方案——在不增加数学课时、不设早晚自习、不占用其他课时情况下,五年级学生在一年时间内,学完五、六两个年级的数学课程,并提前一年,参加全区小学毕业数学统考。

当时,很多人都盼着吴正宪新的教改成果瓜熟蒂落,果然,在1987年全区小学毕业会考中,她教的五年级学生数学平均成绩高出了应届毕业生成绩;同年,吴正宪这项《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教改实验》通过了中央教科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北师大教育系、北京市教育局等10个单位专家的鉴定,并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教育科研项目,获得“北京首届教育科研成果奖”,引起国内教育界同行的高度关注。

从数学教学到数学教育

“随着新教改的深入进行,周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了我,尤其是我辅导的学生参加崇文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取得良好成绩,让我和我的学校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很多家长都愿意将孩子交给我,每天我也是在‘累并快乐着’中度过,那个时候,我自己有一种错觉,以为找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路子。”吴正宪对记者说。

可是时间一长,当吴正宪面对社会各界更高的教育期待时,她的内心失去了平静。夜深人静,她无法安睡,她问自己:你做了十几年小学教师,从教育的动机和目标看,你能为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教育?更优更科学的儿童教育体系应该是怎样的?教改再向前迈出一步,能给学生的发展带来哪些帮助?这样的追问,像潮水一样,在她的心中来来回回地翻滚。

直到今天,吴正宪仍清楚地记得,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下午,她第一次聆听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的一场儿童心理学报告。在张教授的报告启发下,吴正宪第一次懂得:教育工作者不仅是青少年的老师,还应该成为他们亲密的朋友,教师不能只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更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发展。

从那一天起,她酝酿已久的“优化儿童课堂”的强烈愿望开始付诸实施。这个优化,是教师首先眼里有人,心中有爱;是把学生当成大人去尊重,当成孩子去理解,并包容他们成长中的犯错;是从重视知识传播,转向重视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帮助孩子形成“想学、爱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

这是吴正宪教育思想发生转折的关键节点,这一年,她三十二岁。

吴正宪是一个做事认真实在的人,优化儿童的课堂,除了传授知识、完善人格这两个重要内容,作为数学教师,她重视数学思维的建立和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她把启迪智慧渗透到育人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以问题引领智慧,以思考启迪智慧。

“启迪学生的智慧,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牢牢把握数学的本质,留住数学的根,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重视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显性的数学知识,更要重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式等素养的培养!”说起数学教学,吴正宪神采飞扬。

下面是吴正宪讲“比例尺”的课堂教学片断。

课前吴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测量了教室的长和宽,接着要求学生将教室平面图画在纸上。

上课时,吴老师将同学们画好的平面图一一贴在黑板上,接着提问:大家画的都是我们这间长八米、宽五米的教室,可为什么大家画出的大小不一样呢?

同学们纷纷回答:因为大家画的时候长和宽缩小的倍数不一样。

“大家说得对,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吴正宪问。

沉默了一小会儿,有学生说:“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让实际的长和宽缩小的倍数是一样的,画出的大小就一样了。”

吴正宪说:“很了不起,你说出了在画图的时候,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是你的一个重大发现,这个标准,就是数学上的比例尺。”

从数学教学到数学教育,看上去只是一字之差,可在现实中,这一字的改变,需要吴正宪从全盘来思考小学数学的变革,特别是关注数学教育的育人价值,从单一的数学教学走向丰富的数学教育,首先要充分认识儿童数学教育的育人价值,努力挖掘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

“儿童数学学习是一种通识学习,数学教育重在培养儿童基本的数学素养,为儿童提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儿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客观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为科学态度的形成等方面打下重要基础。”吴正宪介绍说。

做过十余年语文教师的经历,让吴正宪有很强的文字理解、写作能力,她经常将数学教育中的发现和创新记录下来,她在论文中写道: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及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是我多年来不懈的追求,我认为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要坚守‘双重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好吃有营养’的数学课。”吴正宪笑着开了口。

“有营养的数学教育”就是让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有营养”指的是数学学习的内容与资源。

“好吃的数学教育”是把“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也是能给孩子们良好感受的数学。“好吃”指的是数学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在吴正宪的教育思想中,课堂是师生生命中重要的交往平台和活动中心,课堂是师生心与心的对话,教师要让儿童有机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教师要善于制造、激发认知冲突,使儿童的思维在跌宕起伏中升华,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感受智力活动的快乐;教师要充分关注儿童的差异,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儿童敢讲话,敢追问,善于对话交流。

与别的教师不同,吴正宪总是鼓励儿童用自己原生态的、甚至有些粗糙的语言,来解说对数学意义的理解,鼓励儿童充分表达,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数学意义,用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让儿童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解读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学习中,吴正宪注重创造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围,帮助儿童学会互动与分享,让儿童的语言、思维、动作在交流分享中得到更丰富的体验;使“板着面孔”的严肃数学变得有趣而鲜活,使“一言堂”的数学课堂变成师生互动交流的“群言堂”。

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给吴正宪带来了新的机遇,她深切地体会到:教育由过去的“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发展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关注点发生了彻底转变,从而使践行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本质特征的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在多年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吴正宪独立撰写出版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等四本数学专著,她的教学论文多次获奖,她的课堂教学和学术报告受到全国广大同行教师的认可。近年来,作为教育部中小学数学教材审查委员,吴正宪参与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作为北京市特级教师代表,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她与著名数学家院士同台为来自全国的一千多名师生代表进行现场交流对话。

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吴正宪代表中国赴英国做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交流,为韩国的百名校长做了中国数学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在海峡两岸的学术研讨会上,作“创设建构性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专题发言;中国教育电视台在《名师讲坛》中播放了她的个人专辑;吴正宪还应邀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制教学片,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界的骄傲。

为教育大计发声

吴正宪多年的同事和朋友们都知道,她很真诚,很实在,喜欢说真话,身体中只有一套“言语体系”——无论在哪里,只要是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为了国家基础教育更优更强,吴正宪保证敢说敢为,一点都不含糊。

2013年3月5日,吴正宪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代表基础教育界履职尽责。从小学课堂走进人民大会堂,吴正宪有兴奋,有激动,但更多的是压力,是沉甸甸的责任。

尽管过去了将近四年时间,吴正宪仍清晰地记得,3月5日下午,全团第一次全体会议安排了八位代表发言,作为新代表,拿起话筒,吴正宪没有迟疑:“上午的开幕式上听了习近平主席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他将激励着我们中华儿女为此而努力。但是眼前在我的心中也有一个自己的中国梦!”

会场上顿时安静下来。

吴正宪继续发言:“当今大家都在讲中国梦,我是教师,我的梦就是还给孩子们一个做梦的时间,一个孩子连做梦的时间都没有,梦从何生?我们要让孩子们能够有一个正常的生活状态,给孩子们足够的睡眠时间,给孩子们足够的玩耍淘气的空间,还孩子们一个原生态生存环境。”

吴正宪接着说:“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学生的学业负担太重了,孩子们从小就背负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学习时间过长,作业量过多,心理压力过大……孩子成长的原生态被破坏,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首先是幸福感,今天的孩子童年快乐吗?幸福吗?我们成年社会的大人们过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考试分数,而一个孩子的内心感受,我们了解吗?我们又给了孩子多少关心?”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和热爱很重要,特别是要读懂每一个孩子,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能够看到希望,有重新跃起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可能。我们必须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立场,在保护好儿童成长利益的大背景下设计开展学校工作。 ”

……

说到教育,说到儿童的成长发展,吴正宪仿佛回到熟悉的课堂。这一天,是吴正宪的“特殊生日”,她找到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新的起点,她坚定了作为教师的神圣使命,要为儿童教育成长这一大计日夜奔忙。

2016年 9月9日,在第三十二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北京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全校师生,并向全国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吴正宪作为教师代表有幸参加了座谈会,受到了习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在与教师代表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叮嘱,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在谈到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吴正宪深有感触地说:“一位国家领导人这样饱含深情地谈基础教育,而且谈得如此细致、全面和专业,让我倍受鼓舞,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会谈结束后,习总书记与教师代表亲切握手,那一刻,吴正宪和总书记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吴正宪激动地道了声“习总书记,您好!”总书记微笑着回应“老师,你好”,语调沉稳而亲切。

“这么近距离地聆听习总书记讲教育,与他亲切握手,这是第二次!”吴正宪说。

早在2014年教师节,吴正宪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时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尤其是谈起在现场,同时受到习总书记接见的教师代表中,有来自农村地区的三位教师都是吴正宪团队的成员时,她更是兴奋。吴正宪说,看到年轻教师,尤其是边远山村教师的成长进步,她感到无比幸福和欣慰。

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接见,吴正宪强烈地感受到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坚强基石,总书记的嘱托时常在耳边回响: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我会和广大教师们一起,以良好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我们会努力保护好儿童的成长利益,让每个孩子因为有缘遇到了我们,童年生活更加快乐幸福!”吴正宪表示。

为了基础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

2008年6月18日,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成立,这一年,吴正宪五十四岁。

在一些人眼里,这是需要休息调整的年龄,确实,连年高强度的工作,让吴正宪感到很辛苦,她需要停下来休整一下,可是,在吴正宪的心中,有一根弦绷得紧紧的——暂且不说其他地区,就北京市而言,基础教育仍然存在不均衡的历史性难题,北京市延庆、密云、门头沟、房山等郊区的山村学校,是她心中割舍不下的牵挂。

“我想,锦上添花的事不做也罢,在实际中,雪中送炭更有意义!”吴正宪真诚地说。

早在2007年深秋,吴正宪牵头在北京延庆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可是,会后当地一位年轻教师反映:听了优秀教师的课和专家报告我很感动,可活动结束了,我还得回到自己的课堂,面对我的课堂发生的新问题,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位教师的心里话,引发了吴正宪对教师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

北京市有十个远郊区县、近万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地域分布广阔,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工作多处于个体劳动状态,缺少有效的同行交流,存在普遍性的职业倦怠,自主发展意识不强,教学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吴正宪是资源型教师的代表,她不仅具有极强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而且善于传递优质教育资源,帮助教育欠发达地区,让这些地方的孩子都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吴正宪认为,教育均衡,不仅是指教育硬件,更重要的是软件,课堂上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 人人都有再发展、再成长的可能,这很重要。

吴正宪作为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成立了由七十二位来自北京市城乡各个区骨干教师组成的团队,又辐射引领了全市范围九个远郊区的分站。2010年以来,来自全国多省市的十个基层区县自发成立了分站组织。

吴正宪认为,好教师不是“教”出来的,好课不是“说”出来的,教师离不开课堂,就像鱼儿离不开水,教师一定要扎根课堂,潜心研究,历练成长。吴正宪知道,好教师要勇于挑重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承担挑战性的专业任务,在服务中获得提升。

“我们的队员不仅承担着北京农村教师培训任务,还承担着教育部国培项目任务。队员们作为主讲专家,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教师答疑解惑,交流教学经验,进行现场教学,分享教育智慧。几年来,我们的七十二名队员中,走出了二十多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介绍说。

下面是吴正宪在一所京郊山村小学进行“双师同堂”研修活动的场景。

这次研修活动,围绕一年级小学生“认识立体图形”一节内容,首先由青年教师执教,接下来现场问题会诊磨课,第三个环节是 “双师同堂”,吴正宪走上讲台,与刚才讲课的青年教师共同执教。

青年教师认真地开讲: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立体图形”。

吴老师微笑着开口:把你们准备好的物体拿出来,玩起来吧。

同学们很有兴趣地玩起来……

青年教师:这些立体图形有什么特征?你知道吗?

吴老师接过话茬:这些物体长得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学生:它们长得不一样,有的方,有的圆。

青年教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

吴老师:不急,你们自己先试着分分类,再给它们起个名字好吗?

学生:我长得方方正正叫正方体。

学生:我有两个圆圆的面,还会滚动,叫圆柱。

……

接下来,参加听课的山村教师展开了研讨、互动。

教师一组:教师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用“玩起来”“找找你的好朋友”等生动语言,让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了亲近感。“闭上眼睛,让圆柱体飞呀飞,飞到你的心里去”,让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了直观的想象。

教师二组: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首先确定什么是核心问题,抓住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找到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给足孩子充分的尝试体验空间,对图形的感觉和认识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

“通过在原生态课和引导课之间开展讨论,使队员进行深入自我反思、同伴研究与集体建构性学习,帮助青年教师在比较中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课堂、读懂学生,获得教学新体验,生成课堂新资源。”吴正宪介绍说。

姚颖是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房山分站的教研员,她告诉记者:“吴老师的课堂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下课时间到了,孩子们不同意下课,听课的教师们也不同意下课,因为课上得实在太吸引人了,这样的时刻,大家的心情很复杂,谁都舍不得说再见。一次,一个小女孩鼓足勇气,上前抱住了吴老师,她羞涩地说,吴老师,您什么时候再来给我们上课啊?我会在梦里梦到您的!”说着说着,姚颖的眼泪夺眶而出。

年轻的数学教师吴桂菊、王亚威都是房山分站的队员,说起吴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她们都感觉过去是远距离仰慕吴老师,工作站成立的这些年里,通过面对面接受吴老师的指导,专业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已经习惯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看待数学教育,也学会了做事先学做人。

房山区霞云岭中心小学党和心老师今年四十三岁,聊起八年来跟随吴正宪老师的经历,他激动地说:“我们霞云岭是北京的远郊山区,因位置偏远、人才缺乏等原因,教育一直欠发达。2009年,我担任学校教研主任后,感到自己的水平差得较远,对新课程学习理解不够深入,这时,我主动报名参加北京市‘百人团队’教师研修班,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吴老师。”

党和心听了吴老师的课和报告后,犹如醍醐灌顶,自此成了吴老师儿童数学教育的“铁杆粉丝”。党和心清晰地记得那个难忘的晚上,吴老师在全市教研活动结束后,来到了霞云岭小学,就孩子们的成长,跟大家聊到很晚。第二天她和年轻的教师们一起上课,一起研讨,大家沉浸在美好的课堂讨论中。

霞云岭中心小学条件艰苦,留守儿童多,党和心从吴正宪老师那里,学会了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基的关键元素——爱与尊重。他将这些收获及时分享给学校的同伴们,在偏远的霞云岭,给予留守儿童最贴心的关爱,坚守教育的家园不放弃,是党和心与他们团队的长期使命。

主持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九年时间里,吴正宪的教育科研和实践双双有了重大突破,不仅实现了“策略创新、课程创新”,开发出名师引领、课例研修、课后访谈等关键环节,并创新了“创建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实践”“提高教师数学专业素养”等系列研修课程。

在机制和学术创新层面,吴正宪通过大量的教育实践,成功探索出“1+9+N”教师发展共同体机制,她的团队针对远郊区县特点,开发了网络研修课程,包括网络专业学习平台、导学教师服务、定期在线答疑、作业考核、资格认定等要素,为远郊区县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全员研修服务。

经过多年努力,吴正宪带领队员们不断反思、梳理和提升,撰写出版了关于“儿童数学教育”“教师教育”的相关书籍,包括《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真心与儿童做朋友》《团队研修的实践探索——来自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报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等五本书和两套教学光盘,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这套书进行了修订。

2012年10月,吴正宪科研团队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支持下,出版了《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听吴正宪老师评课》《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和《吴正宪老师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四本专著。2013年11月,团队成员的研究成果《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核心概念解读》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4年,《提高农村教师执教能力的团队研修实践——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五年探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研究成果丛书”获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首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网络展评博览会一等奖,“吴正宪教育教学文丛”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我多次参加教育部西部教育支持计划行动,仅在2016年我就多次去大西北支教,到青海省、甘肃省与基层教师交流座谈。还随教育部督导室到江西省、湖南省进行督导。我常常看到孩子们渴求的眼神,看到教师们专注的目光,我上台讲课、与教师交流,做专题学术报告,做专项调研,尽管辛苦,但我感到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用纯净的心,做教育的事,把专业的服务送给最需要的人,我的努力能让更多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很是欣慰!”说到动情处,吴正宪眼睛湿润了,她转过头,视线投向了远方。

猜你喜欢
儿童数学孩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错在哪里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