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借古开今—张学智的中国印象岩画

2017-04-11 06:58梁新颖
中华书画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贺兰山远古岩画

□ 梁新颖

寻根溯源 借古开今—张学智的中国印象岩画

□ 梁新颖

张学智 春山之韵 68×136cm 纸本设色

贺兰山岩画是中国古代岩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是北方岩画的重要部分。贺兰口距银川城50余公里,山口景色幽雅,奇峰叠障,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约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贺兰口岩画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手法丰富,富有想象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物资料,堪称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张学智先生毕业于宁夏大学美术系,从事绘画艺术研究与创作已有40余年。1989年,他第一次见到贺兰山岩画,一下子就被远古神奇的岩崖古画征服了。此后,他开始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搜集各类岩画,不断探索其中的奥秘。通过几年的辛苦,他拓制了上千幅贺兰山岩画。工作之余,他或与亲友分享,或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摊开拓片静静地观摩。张学智回忆:“25年前,我在苏峪口岩石上发现一幅射猎图,深深刻在脑子里。记得1990年的一天,我在山中拓制岩画时,发现这幅岩画荡然无存,只剩下被撬过的痕迹,令人痛心。”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何不将自己学习的美术理论运用到以岩画为题材的绘画中呢?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远古的绘画,领略先民从前的艰辛。他以自信的艺术胆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经过多年探索,大胆创新,终于将晦涩难懂的远古石刻转化为现代水墨艺术,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更贴近现代审美取向的“中国印象岩画”,并率先提出“中国印象岩画”这一概念,被誉为“中国印象岩画第一人”。1990年,他在中央美术学院首次举办了“宁夏贺兰山岩画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引起强烈反响。2010年10月,张学智应邀在上海世博会举办了“张学智中国印象岩画作品展”,其中《追梦贺兰山》和《远古的呼唤》两件作品被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永久收藏,并获上海世博会突出贡献奖。

张学智,1961年生于宁夏。1982年毕业于宁夏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副院长、宁夏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岩画学会常务理事、贺兰山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副会长。出版有《张学智印象岩画艺术》《贺兰山岩画》等。

张学智 贺兰山的故事 85×95cm 纸本设色

多年来,张学智拓制岩画拓片,他的手“记清”了贺兰山岩画的每一条纹路;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创作,让他领悟了岩画蕴含的生命张力、混沌简练神秘之美。他对远古岩画进行哲理的、艺术的发现、挖掘、蒸馏、创新和升华,通过中国特制的笔、墨、纸和中国画的写意表现技法,首创了上百幅构思各异、色彩斑斓、水墨淋漓、线条粗狂的印象岩画,展现了源于岩画而又高于岩画的艺术画卷。踏着远古文明的印痕,用传统材料与现代意趣相结合的手法,在水墨与色彩的漫漶中表现画家内在精神世界的意识情怀,应当是张学智作品的基本特征。

张学智创作充满激情,他说:“每当拿起毛笔,早年拓制的那些如石刻般印在心中的岩画就复活了,一个个挥舞着向我招手,或射猎、或竞技、或欢庆,那生命的张力感染我挥毫泼墨。”在创作中,张学智竭力追求印象的独特性、思辨性和多元性,用水墨构成了大大小小、粗犷拙朴的岩画图案,掩映着斑斓的色彩,产生一种如同梦幻般的画面效果。高度提炼的图案里夹杂着飞禽走兽、围猎、放牧、交媾、西夏文字等贺兰山岩画的主要元素,通过有力而奔放的线条、多变而热情的色彩彰显了异常蓬勃的生命力。空间重组和变化传达出画家丰富的感性意识,也使画面充满着交响乐一般的律动,表达出人的自在感悟与真实的情感世界。

张学智的创作有助于使岩画这一沉睡千年的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单位: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

责任编辑:陈春晓

张学智 密野仙踪 360×180cm 纸本设色

张学智 远古幽思 160×120cm 纸本设色

张学智 圣火 98×68cm 纸本设色

猜你喜欢
贺兰山远古岩画
宁夏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
印象贺兰山
远古鳄鱼用两条腿走路
灵魂只能独行之六
梦回远古
远古厉险游
孜孜荣岩画
梦回远古
阴山岩画
写实与抽象:金沙江岩画考古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