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维春
李鱓家族画家考述
□ 武维春
兴化李氏家族自李春芳发迹后,其后代从事文艺创作的很多,不仅诗歌创作名家辈出,绘画也是异彩纷呈,为人们所熟知者就有“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其实不仅李鱓,这个家族还出了多位优秀画家,他们互为影响,相得益彰,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李鱓的出现,在这个家族中并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而是有着其深厚的书画渊源的。本文对李氏家族画家作一简略梳理,以便读者对这个家族有更全面的了解。
清代有不少绘画史著作是将李鱓、李栋、李炳旦等人列在一起叙述的,这反映了当时书画理论家的认识。李鱓和李炳旦在《李氏族谱》中同属24世,他们是平辈的同族弟兄。《李氏族谱》载“炳旦,字震男,号融海、栋子。康熙己酉江南经魁,乙未(1715)进士。载邮志文苑传。”《国朝画传编韵》记载李炳旦乃“康熙乙未进士,诗宗苏、陆,书法吴兴,作平远山水且追摩诘。惜早逝,未得大成”①。其他如《历代画史汇传》《宋元以来画人姓氏录》所记内容相近,不赘述。需说明的是上述三部画史都是将三李并列记载的。
李炳旦不仅本人善画,他的妻子王媛也是画家。《高邮州志》记载王媛是高邮岁贡生、名士王心湛的女儿,她自幼聪明,工书善画,女红奇巧。据载她的发绣极为出色,“析一发为四,精细入神,宛如绘画”②。由于她的发绣看不出针线的痕迹,观赏的人无不赞叹她的绝技,很多名士写诗题咏。王媛爱好绘画,但不靠此谋生,画格很高。李鱓晚年叙述自己学画经历时说:“余幼学子久山水,从震男(李炳旦号)兄之嫂学花卉……”这段经历对他无疑是很重要的,是对他绘画造型能力的基本训练。
李炳旦的绘画深受父亲的影响,其父李栋是名画家,《李氏族谱》载“栋,字吉士(亦作吉四),号松岚,渷长子,康熙壬午举人,候补内阁中书,行实详府县志并高邮州志,著有《楚游杂记》《自怡堂诗稿》《崧岚文集》《楚湘杂记》……”《高邮州志》记述李栋“为人丰颐厚体,粹品兼才,所著诗文甚富。又工绘事及篆隶”。《图绘宝鉴续纂》记载“李栋精绘事,尤工小李将军,声震江淮间”。目前可见的李栋绘画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组山水册页,共八幅,属于界画,和同时期扬州画家王云、李寅、袁江大致一个路数,他们共同构成了清初扬州山水画的整体格局。
李栋较长时间生活在北京,和泰州文士宫鸿历为至友。宫氏写过一首《题李松岚学画图》,这首诗更多的不是写学画本身,而是写在北京的生活感受。他说“我生不愿六印累累悬两肘,我亦不愿阿堵绕床夸贯朽。但愿入门读破万卷之奇书,出门倾盖逢良友。长安自昔声利场,翻覆云雨无不有。只今官贱黄金贵,屠沽市儿俱疾走。松岚生平尘外人,缟纻与我十年久……”写出李栋的勤奋以及用画来寄托情怀。李栋的画作题材多样,如李白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句,他据此作《停杯一问图》,宫鸿历题画诗《题李吉四孝廉停杯一问图》,其中有云“月落酒杯如泼雪,酒波摇碎青天月。引杯吸月入诗肠,奇葩吐出声清越。不须停杯来问天,天即爱酒月亦然……”这幅画乃人物画,中心画面是李白,多寄托有自己的情思。李栋的山水画更见功力,宫鸿历作有《题李松岚黄山图》五首,诗中称“松岚复此游,投分固所亲。四月尚披絮,十日不饮醇。相对作蛮语,取笑同游人。忆君黄山上,长啸动秋旻。衣吹松下风……”这段描写很具体,表达了对他山水画的高度赞赏。从兄李国宋写过《题松岚弟黄山图》,其中有云“松岚令弟吾家秀,笋舆匝月游黄山。示我粉图一百幅,笔墨淹润生云烟。香溪药谷历欲遍,窈窕玉洞闻啼猿。素练千仞挂绝壁,丹梯万丈通青天。偃松怪石接顶趾,飞升直坐轩台前”③。从诗中所写情况看,李栋并非书斋画家,而是到实地写生,他在黄山的时间竟达月余,可见用功之深。“粉图一百幅”类似写生稿,这大量的作品为他进一步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果浏览李国宋的诗作,就会知道他是鉴赏书画的高手,他和石涛、龚贤、顾符稹等名家都是好友,留下了很多作品。此外,李栋还能作指头画,其族侄李炳石《奉赠松岚叔》诗有云“指头烟雨移山岳,胸次文澜倒峡江”,后有注云“能作指头画,白岳、衡山二图,尤得画家三昧”④,由此可见,所作指头画以山水为主。
李栋最值得注意的还有《五松图》,这也是后来李鱓爱画的题材。李栋的《五松图》是赠给同族兄长李柟的,李柟(1647-1704),字木庵,乃李清之子,李柟得画后,非常喜欢,挂在自己北京寓所的墙上。宫鸿历见到后,也很欣赏,专门写了《李木庵壁上观李松岚画松歌》,开篇即称“松岚画松谁与匹,毕宏以来推劲敌”。毕宏是唐代名画家,工山水,曾作《松石图》于壁间,一时文士题画甚多。毕宏的画未必能传到清初,仅是说明宫氏看过的画松之作要数李栋出彩。诗中具体描述了画面的构图,“数尺根株一百盘,惯将拗笔摹高格。学士壁间画五松,高枝樛结如苍龙,夜挟雷雨至五松。岳立争豪雄瘦蛟,蟠纸多棱节虎脊……艳蕊浓花世所尚,吾徒冷落知谁向。无用霜皮四十围,有时白发三千丈……”⑤从诗句“拗笔摹高格”“冷落知谁向”看,构图是颇有特点的,绝非俗笔。李鱓的《五松图》也画出五松的不同姿态,且有寓意,他说“予以直者比之大臣,秃者比之名将。一侧一卧,似蛟似虎……”⑥从这些文字描写,依稀可见其间的某种关联。
李光国和李鱓交往较多,经常一起作诗并谈论书画。光国自述“忆幼时与复堂联句,每十韵复堂得六;或共阅一书,必轶余数页;每令余学画,以指画示我勾皴之法,余略知其意,终未能深解。然余每自为诗文,复堂又必谬加叹赏曰:‘我性虽巧,不如弟之拙也。’”⑦由这段话看,李光国虽自谦“未能深解”,但在李鱓的指授下,也属能画者,且对绘画有较高的鉴赏能力。
李光国(1692-?),字智周,一字定斋,雍正七年(1729)拔贡,乾隆九年(1744)中顺天副榜,授祁门县教谕。晚年侨居高邮,族谱记载他“博物嗜古”,著有《定斋诗钞》《姓氏谱注》《阴符经注》《帝王世系录》等。
李光国题李鱓的画有云“且余所望于复堂者,亦本不愿以画显”,说明古人是不愿以画来谋生的。光国题画中引用阎立本诫子言“吾少好读书,不幸以丹青见之,躬斯役之务,辱莫大焉,汝宜深戒勿习此末技”。这段话,同样代表了李鱓的观点。清代薛联元的《重订感旧吟》写《李先生复堂》也强调“画,其余技耳”,在诗句“如今艺术标名姓,立本应惭托业疏”后加注“嘉庆府志收入艺术门,先生恐不任受也”⑧。薛联元,兴化本地人,嘉庆十七年(1812)岁贡生,他的看法,表达了后人对乡贤的理解。
李光国博物嗜古,精于文玩,曾为李鱓的砚台作铭文:“烧雕巧成,劫灰朴土。团形文又胎。”这可能是一方澄泥砚或瓷砚,砚台烧制后,将铭文刻在上面。晚年他虽然住在高邮,但和李鱓仍多来往,他的《喜复堂兄构别业》可见出他们感情之深。原诗是:
双丸对掷东西路,三万六千弹指度。人生为乐须及时,何况眼暗发垂素。复堂才如不羁马,昂藏懒系轮辕下。性情到处即文章,粗服乱头皆古雅。好奇那顾山鬼嗤,捩俗惯遭伧父骂。每于险绝自矜长,荆棘丛中能脱洒。九霄烟鹤御天风,烹鲜一割爪留鸿。芒鞋草笠游廛市,竹莳花错亩宫。城西隙地初开凿,引水通渠庋小阁。藕塘肥绿间猩红,曲岸分流横略彴。才施点缀便幽深,画家心胸难捉摸。休管后日踵增华,且勿抛荒现在乐。同邑诗老五六辈,风床散坐拈杯勺。美景良辰聚快士,洗除宿垢解缠缚。海县不产李复堂,一堆笨土无邱壑。⑨
乾隆十二年(1747)李鱓有作画浮沤馆的记载,李光国写诗大约就在这前后。诗歌写出了李鱓晚年的散淡生活,多年前他作画就大大减少了,光国曾在题画中说“复堂今年近五十,老孝廉矣,以农圃为娱,不轻与人作画,即余与复堂总角相爱兄弟,画亦罕焉”。
李光国由于得到李鱓的指授,对绘画有研究且有独到见解,他的题画诗很多,如《题文待诏秋林高士图》《题高邮奎楼画壁》《题雪邻冬夜说诗图》等。最值得注意的是《题董玄宰画册》,在清初影响极大,但李光国的题诗没有涉及董画,他开篇即写道“明季有宗室,清湘大涤子。余兄约社家,其画列棐几……”⑩清湘大涤子指石涛,说明李家藏石涛画甚多,约社名李恢,乃诗人李国宋之子,这些画,大多应是李国宋父传子的。李恢是郑板桥的师辈,郑曾作《李约社诗集序》,回忆自己年轻时到李恢家拜访,“其时海棠盛放,命酒为欢”,郑虽未写到赏画,但李家所藏石涛画对复堂、板桥都深有影响。
李国宋是李驎的从兄弟,他俩都是石涛的至友,李驎认识石涛就是李国宋介绍的。李国宋题画也不仅仅是谈画家的笔墨,他首先联系到他们的宗室背景。他说“八公(八大山人)、石公(石涛)皆故宗室,而高出赵承旨(赵孟頫)远甚,其书画超越笔墨外,有遗世独立之意。展对之际,不觉神与俱化”。因是至交,他所藏石涛精品甚多,李光国在他家读画后印象极深,这些画无疑对家族影响很大,李鱓也是从石涛真迹来了解画家及其艺术特点。
[清]李栋 山水 31×39.5cm×8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李柟公务之余,亦偶尔作画,寄托自己对家园的思念。他曾为其父李清的枣园和自己的药圃作图,诗的小序有云“先大夫阳山读书处曰枣园,余昆山新构别业曰药圃,偶画二图粘壁间,以当卧游”。“偶画”二字,说明他平时作画较少。他在诗中称“今日学得长房术,两地故园俱眼前”,这幅画是他的精心之作,草稿即有多份,他在诗中说“画稿儿曹各取一,他时卜宅即为真”,这也是不忘故园、不忘本之意。
诗人朱彝尊曾为李柟题画,他的《题李木庵梅花图》诗“乐饮高斋胜,都亭不易哉。客从元夕暇,花拟故园开……”可惜这些画未能流传下来,我们只能从别人的题诗中略知其画梗概。也有些诗读者不易看出是为别人题画还是自题,如《题风雨归庄图》等,因此就不多述了。
他的题画诗也很多,如《题吉四画陶然亭图》等,由于他本人善画,因此题画也更能切中肯綮,且充满画意。
李柟之子李炳石,字喈文,亦善画,康熙二十六年(1687)举人。官至云南曲靖府同知。他和李鱓关系亲近,且看好其发展。他有一首《复堂弟秋闱报捷,枉顾荒斋,和余前诗还次本韵贺之》,有云“喜闻大弟魁名榜,复命轩车过荜门”,诗后有注“余旧见复堂,曾许其必捷”。
李炳石画有《放鹤图》,拿给友人同赏,诗人宫鸿历作《题李喈文放鹤图小影并送南还》诗,诗中有云“黄尘席帽似飞蓬,庾信江南一梦中。今日滹沱折杨柳,羡君双鹤已开笼”。题诗没有多从绘画技巧上谈,而是写出了一种思乡之情。
李炳石最擅长的是梅花,他作好画后,又题诗《寓壁画梅一枝》,有云:“兀坐浑同入定僧,设门常闭少人应。三间破屋陋何有?万卷奇书读未能。世味嚼来真是蜡,头衔看去合称冰。梅花漏泄春消息,淡墨疏枝也自矜。”
李炳石和从叔李栋、从弟李炳旦交流甚多,如他的《题松岚叔置身丘壑图》《奉赠松岚叔》《夏夜纳凉和震男弟韵》等都反映出他们对绘画的探讨和理解。
[清]李鱓 五松图 290.9×133.4cm 纸本水墨南京博物院藏
李滢(1618-1682),字镜月,是李氏家族第23世,辈份较长,是李栋的族叔。他和石涛有直接交往,写过一首“宿开先听雨留赠石涛禅师”,石涛年岁比李滢小,但李滢对他很敬重。邓汉仪《诗观》选此诗后有六字评语“读过声响都寂”,读诗能使人处于清寂的状态,说明李滢对大师有独特理解。李滢还写过“过郭石公仓部署中,听刘凤楚弹琴,又出董北苑、赵松雪真迹并石公新画赏玩竟日,同集者杨子安、孙介庵、戴存素诸子”,友人间相聚赏画,将石涛的画和古代名迹一起把玩,其推重程度可知。
李滢擅长山水画,想必石涛对他会有影响。他游庐山,画了一组画,回乡后,将画给李沂看,李沂写了《从弟镜月自庐山归,出三叠泉、五老峰诸图见示》诗云:
匡庐隐遁高人去,石镜苍屏万古留。芒屩还寻三叠水,霜缣归画五峰秋。云晴喜见香炉出,涧响疑闻瀑布流。欲向东林携短杖,便从扬子放扁舟。
三叠泉、五老峰都是庐山胜迹,从诗句“云晴喜见香炉出,涧响疑闻瀑布流”看,画面定颇为生动,“苍屏”也正是强调了某种画面感。
石涛与李氏家族的友谊更可表的还有李驎,他对石涛有深入了解,他直接写石涛的诗文有15篇之多,在其他诗文中提到石涛的还有4篇以上。其中《大涤子梦游记》《赠石公序》,是研究石涛的必读之作。李驎在后文中提到赵孟頫,他说称赞赵孟頫的人很多,有人说他“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但李驎却厌恶其为人,究其原因在于他是宋宗室,却在元朝做大官,气节有问题。李驎认为石涛如果学赵孟頫,他不仅名满扬州,在全国的知名度要大得多。但他做和尚,就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节。这种鲜明的思想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多有反映。
李氏家族中的李滢、李国宋、李驎都和石涛有深入交往,并保存大量石涛的精品,无疑对这个家族的书画有深远影响。李鱓虽然出生稍晚(石涛去世时他才22岁),未见到他与大师会面的记载,但李氏家族诸人收藏的石涛绘画,对他产生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李鱓的从侄辈中,擅长书画的有李步墀及其数子。李步墀和李鱓一样,是老四房的后代,步墀为第26世。据《李氏族谱》记载:
李步墀,字丹九,号玉岭,鸣子,庠生,敦行谊,工写山水,妙解音律,品学详郡县志。著《楫旭山房诗稿》。
李步墀的父亲李鸣,家谱亦有记载,称他“为人方正,书效欧柳”。而其子步墀以山水见长,“善画山水,人争宝之”。
李步墀写过一首《古帖》,诗云“漫云舞凤与惊鸾,购得名碑惜已残。嘉谷不嫌终岁食,美人岂厌百回看。物逢极处天都忌,技到精时鬼亦难。价值既高须郑重,再无良璧得常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笔墨上所下的功夫,哪怕是残碑也不厌百回看。
族谱还记载步墀长子德让“工诗文,善书画,著《宝旭堂文集》《春秋略义》《云岩诗钞》”,三子德誉“敦行孝弟,精绘事,山水犹工”,六子李年“高古多闻,尝网罗散佚,以修邑乘余力作画,似父步墀。灾年襄办义赈,全活者众”。从这则记载看,他不仅绘画继承了其父的特点,而且为地方做了许多好事,为人们所赞颂。
责任编辑:陈春晓
注释:
①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15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500页。
②杨宜仑等《高邮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据清道光廿五年刻本影印。
③《木本堂诗》,见《泰州文献》第59册,凤凰出版社,2015年,第85页。
④《存斋诗》,见《泰州文献》第61册,第188页。
⑤《昭阳述旧编》,见《泰州文献》第16册,第158页。
⑥卞孝萱《扬州八怪年谱》上册,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28页。
⑦卞孝萱《扬州八怪年谱》上册,第15页。
⑧《泰州文献》第16册,第213页
⑨《定斋诗钞》,见《泰州文献》第62册,第128页。
⑩《定斋诗钞》,见《泰州文献》第62册,第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