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吉庆
摘 要:本文将对我国当前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些常见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提升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水平,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对策
水利水电工程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由于工程量巨大,需要对工程现场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详细的监测,同时还需要做好大量的管理调度工作,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设计工作中,需要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考虑,避免一些常见问题的出现。
1.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1设计人员的专业性问题
设计人员的专业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工程设计多是由专业不同的设计人员完成,使得设计人员之间常常出现沟通问题;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的设计思想,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对工程进行整体的考虑,使得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工程各施工环节无法合理衔接的情况。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中,工程的水工建筑与机电设备以及其它部分都是由不同设计部门进行设计,而设计人员之间沟通不畅,会造成水利水电工程的综合配套设计不合理,使得工程的一些环节不能有效的衔接,或者出现工程重复施工的情况,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增加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建造成本[1]。设计人员没有从工程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将会造成工程前后期施工出现的脱节问题,在工程前期已经完成了工程整体框架的施工,如果出现后期施工与前期施工脱节的情况,将会使得工程的施工难度增加。
1.2前期规划方面的问题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中,设计人员首先需要了解项目所在位置周围的环境,仔细勘查周围的水文、地质条件等,以此为基础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但是,大多数设计人员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中,为了提升设计工作的效率,缩短工程设计所需耗费的时间,在还未全面了解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以及项目周围环境水文地质的情况下,就开始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这就容易造成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环节,还存在设计人员在收集项目的具体资料时,并没有通过深入实地考察来获取设计资料,而是依靠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工程设计,这一情况的存在,使得水利设计中引用的公式与数据可能与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无法保证设计方案的精确性。在水利设计部门中,普遍存在专业性设计人员缺乏的问题。在碰到任务较重、设计时间较为紧迫、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设计人员往往会简化地质勘查程序,从而影响设计数据的准确性。
2.水利水电工程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新技术的应用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中,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工程设计的质量。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应用的新技术主要有:虚拟仿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与物理设备为基础,实现对水利水电工程模型的构建,通过模型的构建,可以获取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数据资料,设计人员通过对数据资料的研究,实现对工程的合理设计。虚拟仿真技术的缺点主要在于:对工程模型的设计都是在一定模型框架中提前设计好的,无法将设计人员的想法融入到模型的基础构件设计中,并且,在模型设计中,人的感觉无法模拟。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虚拟仿真技术随着感应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利用虚拟仿真技术逐渐可以对人进行模拟感觉刺激,使人对模拟场景有非常深刻的感知。在水利工程的设计中,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建立虚拟环境,将虚拟模型放入到虚拟环境中,设计人员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并在模拟过程中发现水利设计中的问题。
2.2重视工程前期的规划以及人员专业素质培养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中,需要加大对水利工程设计前期的投入。在设计前期,相关部门需要投入专业化的设备,以及专业素质较高的勘察、设计人员,通过加强现场的环境勘察工作,保证设计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的同时,结合工程现场的地形地势,合理设计水利工程结构。在设计方案的挑选中,需要尽量结合的实际情况,保障水工建筑与电气设备的合理配套,以此降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成本,提高工程的质量以及经济社会效益。设计部门需要加强与各单位的沟通合作,保证信息的高效共享,同时,设计人员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修养,扩大知识面,了解水利工程建设所需涵盖的内容[2]。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尽量从工程的整體处着手,系统的思考水利工程的设计,保证工程设计前后期施工的协调,同时保证工程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3.结语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前期规划不够深入、专业技术人员偏少,以及设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不同设计人员沟通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需要不断应用新技术,重视前期的规划工作,保证设计方案的有效实施,同时,加强设计的质量管理,以此保障工程设计的质量,提升工程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罗敬棠.关于水利水电工程中常见质量问题与对策分析[J].河南科技,2013,06:61-35.
[2]郑绍文.常见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问题和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4:1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