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就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择业观念功利化、诚实守信观念淡薄、没有很強的责任意识、竞争态度不正确。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了国家社会的长期发展,我们必须重视这类问题,从社会、家庭、学校多种因素考虑提升大学生的就业道德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成因;对策
1 大学生就业道德的概念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而大学生就业道德主要是指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传统的道德规范,通过正当手段来实事求是地推介自己,以达到自己的就业目的行为表现。
2 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缺失的表现
2.1 存在违约现象
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心里,他们总想百里挑一,工资高,工作环境好,舒舒服服工作。因此他们会积极参加招聘会,一方面积极与用人单位签约,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另一方面他们还会不停的投递简历,总希望自己能够找到更优越的工作条件。他们总是盼着一山比一山高,当他们看到更高的山时,就会想尽各种理由辞职,他们认为自己只是追求更好的,殊不知他们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就业道德的规范。他们的行为霸占了公司的岗位,影响了公司的人才录用计划,剥夺了更多人的求职机会。
2.2 就业趋向功利
部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眼光高,抱负大,一心想要奔北上广,他们认为那里才是他们可以施展拳脚的地方,而那些偏远穷困的地区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享受不到自己想要的高品质生活。再加上父母的虚荣心,不愿孩子去那种穷乡僻壤。另一方面生活品质的提高,父母对孩子不正确的爱,让孩子不能吃苦耐劳,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习惯于过无忧无虑、轻松惬意的生活。很多大学毕业生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精神,总希望能够找到一份既能轻松工作、工资待遇又高、个人发展又快的理想工作,可是这样的工作哪能那么容易寻找。
2.3 诚信意识淡化
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他们法律观念淡薄。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得满意的工作,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去迎合用人单位的条件,擅自夸大个人表现,千方百计地包装自己。例如通过伪造证书、涂改成绩、虚报职务等手段装饰自己的简历,应聘材料弄虚作假,想通过这种办法提高就业的成功率。过分的作假,使用人单位很难去分辨,结果是用人单位常常招到的并不是最适合的人员,对双方都造成损害。
3 大学毕业生就业道德弱化的成因
3.1 来源于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不足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国家将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各高校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里,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现实生活中存在部分高校更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有的就忽略了对大学生就业道德培养。而且就业道德教育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学校整体教育氛围没有重视大学生就业道德观念的培养,从而使部分大学生就业道德素养越来越弱化。
3.2 来源于父母的不良行为
父母的道德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行为。家长是学生的首任教师,家长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平。可以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另外,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从事的职业、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道德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负有最重要的责任,父母道德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子女的道德素养。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就业道德缺失问题与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密切相关的。
3.3 来源于自身认知的片面性和功利性
首先,大部分的毕业生都希望在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生活工作。即使一时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宁愿呆在这些城市里,也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农村地区、西部地区、艰苦偏远地区就业;其次,很多毕业生希望找到“铁饭碗”,如公务员、事业编、大型国有企业。尽管公务员录取比例非常小,通过面试非常艰难,但每年仍有大批毕业生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地挤进去,与残酷的现实做斗争!因此,毕业生的主观愿望与社会客观的现实有很大的差距。第三,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过于盲目,存在盲从现象,没有自己的明确目标。最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在面临实践和理论不同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什么也没学会,什么都不懂,存在还不想过早地进入社会、进入职场的想法。
4 如何应对高校生在就业道德方面的弱化
4.1 颁布明文法律规定,加强高校的诚信和法律意识教育
要求高校必须将诚实守信等道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聘请校内外专家讲座、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就业管理机制建设,明确就业指导部门工作流程,严格把好大学生就业择业关,将就业道德教育始终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道德水平。提高就业率不是国家和高校的最终目的,目的是让大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有用之才。
4.2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要建立家庭和学校沟通的机制,强调家庭教育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道德方面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双倍的效果。学校要经常和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的想法,他们对孩子的就业期望是什么,他们的心态是否正确并加以引导。作为家长,择业、就业是孩子的人生大事,要时刻和他们沟通,了解孩子内心想法,给孩子正确的建议、帮助孩子答疑解惑,使孩子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3 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我需要的什么,我拥有的是什么,不要不切实际的盲目规划,要正确认识自已,不要盲目受到来自外因素的影响,规划好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大城市、发达地区不一定有适合自已的位置,二线城市也许适合自己。不要最好的地方,只找适合自己的位置。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各种挑战,要抓住西部计划、艰苦边远基层地区建设、选拔大学生村官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有利契机,紧跟时代步伐,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立足基层,艰苦奋斗,寻找更多机会。实现从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的过度,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增强就业的信心。
5 结论
大学生就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普遍的违约现象,择业观念的功利化,诚实守信、表里如一意识的淡薄,缺少责任心,采用不正确的竞争方式,而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弱化的原因来自家庭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潜移默化、高校道德教育力度的不足等很多方面,这些原因让本来就困难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就业道德弱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早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摆脱困扰。
参考文献
[1]谢宝国.农村籍与城市籍大学毕业生就业获得差异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4(1).
[2]王璐艳.瞄准学习困难户[J].麦可思研究,2015(4).
[3]孙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道德素质养成[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5.
[4]王芮.拨开学生的职业迷雾[J].麦可思研究,2015(4).
作者简介:杜英(1971-),黑河学院,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