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机红
摘 要:《论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记人为主的说理散文,全书通过记载孔子、孔子的弟子、孔子的门人和孔子时代及历史上各类人物的思想言行,客观而成功地刻画出一系列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的群像,尤其独擅人物群像的序列艺术。《论语》人物群像的序列艺术具有人物布列的有序性、序列关系的全面性、序列标准的严格性和序列形式的独特性等特征。
关键词:《论语》;群像;序列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073-03
《论语》成功刻画了以孔子为中心的系列人物形象,形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艺术,其人物形象的群像序列艺术,不仅精湛而深刻地表达了孔门等的思想,同时开阔了接受对象的阅读视阈,所以对之所做的认识说明,当有利于对《论语》等古代文献典籍的鉴别和接受。
一、《论语》的人物群像艺术
不同于叙事散文主要以史事喻理的表现手法,《论语》则主要以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抒情说理,对此古今学界多有论说。仅以现当代学术界的研究为代表,各位学贤主要从文学的学科研究角度对之作了丰富而相对科学的理论说明,“这些文章都写的很流畅,人物的形象也很鲜明”,“《先进》(侍坐章)……孔门师弟子的形象,鲜明生动,各有性格上的特征”[1];“《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2]等等。纵观古今学界对《论语》人物形象艺术的研究,主要有人物的单像艺术和群像艺术两类。
以人物的单像艺术来说,《论语》成功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单像如孔子、孔门和孔子时代人物等,因而显示出精湛的人物单像艺术。其中善于以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性格,同时在人物的“比较、对照”[3]中表现人物的个性,进而刻画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是《论语》人物单像艺术的最主要特点,其典型代表是孔子形象的刻画。考察《论语》一书,一方面常用贯通前后的“子曰”的特殊句式和孔子与其他人物的对话等语言形式表现孔子思想;另一方面通过登山、临水、出行等行为的描写刻画孔子形象。例如《乡党》篇,主要辑录了孔子的日常生活行为等,是《论语》人物单像艺术的典型代表,古今学界对之赏叹不已:“《乡党》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文字,古人十分赞赏说是‘化工之文,将夫子之居乡处朝、为宾出使、衣服饮食、辞受取与、居常处变、造次颠沛,无一不祥记之(方存之《论文章本原》)。在中国文学史上象这样详尽地写一个人的举止习惯,确实还是第一次。”[4]上述研究说明目前学界对《论语》人物的单像艺术研究,已经向全面而纵深化的方向发展。
《论语》的人物群像艺术则主要表现在对以孔子为中心的群体人物形象的刻画。
尽管以单像标准论,二人以上的人物形象就可算是群像,但因古今对“群”的释义大多以3以上之数为基准,所以本文对《论语》的人物群像艺术的说明,主要表现在3人以上的群体人物描写里。总括《论语》的群体人物形象艺术,是其人物形象艺术的集结,其艺术手法在全面继承单像艺术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人物的言行、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环境等的描写里。
首先,在人物的言行描写方面,更多地使用“比较、对照”的手法。例《先进》篇(11·22章)写孔子针对子路“闻斯行诸?”的问题所做的不同解答,便是在子路问、赤疑惑和孔子的善教等人物间不同的言行比较、对照等描写中,刻画了一个群体人物形象,显示出其人物形象艺术的发展。
其次,人物的性格方面,侧重人物形象的个性化描写。《论语》虽然表现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但人物性格都以个性化描写见长,其中特别擅长的群体人物的描写中,主要以情节的设计、细节的巧置和对比手法的使用等技巧表现人物的个性。例《微子》篇的“子路从而后”章,主要以子路认识丈人、丈人招待子路和孔门答谢丈人等情节,中间巧置一丈人引见“二子”的细节,全文在孔门和丈人家的鲜明对比描写中,刻画出一个人物个性绝然不同的群体形象,表达了丰富而深刻的仁礼思想,因而既体现《论语》精湛的人物群像艺术,又开此后中国文学史上注重以情节、细节表现人物个性的艺术手法之先。
《论语》同时善于使用人物的环境艺术刻画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人物场景的设置上。例《先进》篇(11·16章)“侍坐”章,音乐场景的设置应是一典型的代表,畅意的理想表达、快意的现实生活情趣、深刻的礼教政治思想和《论语》所承载的先秦丰富的礼乐文化,全部凝聚于曾皙的音乐里,全文在孔门师生“随便聊天的生动场景”[5]和“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6]中,成功刻画了又一个人物群像,其人物群像艺术的独特显而易见。
总之《论语》虽然以刻画人物的单像艺术为主,但其人物的群像艺术更以其独特的表现和深远的影响为古今接受者赏叹不已。
二、《论语》人物群像的序列艺术
随着小说艺术的发达,小说表现群体人物形象的场景逐渐扩大,群体人物形象的序列艺术便成为中外小说家致力群像艺术的重事。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发生期的以记人为主的《论语》,其人物群像的序列艺术客观应具有当代审美观照的艺术价值。
《论语》人物群像的序列艺术主要表现在刻画人物群像的文本里,为了比较明确地说明本问题,本文主要对《论语》3人以上的人物群像文本做了列表统计(依出场先后计,见列表):
列表统计清晰地显示:
《论语》的人物群像描写丰富,其中3人以上的以描写群体人物为主的文本共23个,内含17个3人组、3个4人组和3个5人组;
《论语》的人物群像描写有独特的序列艺术,表现出人物群像布列的有序性、序列关系的全面性、序列标准的严格性和序列形式的独特性等特征。
(一)人物群像布列的有序性
人物群像布列的有序性是《论语》人物群像序列艺术的基本特征。虽然《论语》在中国文学史上较早而系统地刻画了以孔子为中心的人物群像,但其群像布列并非随意,而是嚴整有序地统摄全书的群像布列,显示其有序性的基本特征。例3人组的人物出场先后有序:主要依先宾(孔门以外的人物)后主(孔门)的出场次序布列群像人物;4人组的人物群像之间进退有序:表现孔门外的人物关系主要依先宾后主、先尊后卑的次序进(见《乡党》篇<10·2章>的序列),依先尊后卑、先疏后亲的次序退(见《先进》篇<11·26章>的序列);5人组群像之间的内外尊卑长幼有序(见《微子》篇<18·7章>的序列)等。总之《论语》人物群像地布列以有序性为基本特征。
(二)序列关系的全面性
《论语》表现的是以孔子为中心的孔门生活和思想,所以人物群像的序列关系主要以表现孔门内部的为主,列表显示的23组群像中有12组是反映孔门内部关系的,占总数的一半多;但孔门是生活在一定的时代生活里,所以人物群像的刻画多注意以人物环境的描写为背景,孔子和孔门同外部关系的描写因之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列表显示的其他11组群像都是描写孔门同外部关系的。又由列表显示知,《论语》3人以上的关系大致可分为3类:孔门内部关系、孔门和孔门外部的社会关系、孔门和朝廷的关系等,有的学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师生关系”,“另一类故事反映了孔子和当权者的矛盾”[7],意涵《论语》人物群像的序列不止限定在孔门内。总之廖廖数语间,《论语》详序以孔门内部关系为主的孔门内外全部的关系,显示了《论语》人物群像序列关系的全面性。
(三)序列准则的严格性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无准则无以成人物群像的序列。列表显示,《论语》涉猎的人物群像序列主要有孔门内部关系、孔门和外部的关系、外部的关系以及孔门和朝廷的关系等,作品依不同关系用不同准则以序列不同的群体人物,例如孔门内部关系以师生身份为序列准则(总现12个文本),而学生之间则以德行为主、长幼为辅的准则序列,《先进》篇(11·13章)列闵子骞于子路前,就是依孔门德行第一的标准;孔门和外部的关系主要以长幼别尊卑,《微子》篇(18·7章)表现为子路尊丈人、丈人的“二子”尊子路等;孔子和朝廷的关系则依君尊臣卑的等级标准序列,见《乡党》篇(10·2章)的清晰描写,即使生病也不违君臣尊卑之礼序。如《乡党》篇(10·19章):“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所有序列的标准权皆由尊长或德行者执行,例《先进》篇“侍坐”章,以长幼序,曾皙应先于冉有、公西华回答孔子问,但孔子以师尊的身份,调整了序列,由此更显《论语》序列准则的严格性。
对《论语》的序列准则,古今学界多有论及,朱熹称侍坐章“以齿为序”[8],阎若璩说闵子骞首位“释地三续,谓以德序”[9],子路言“君臣之义”不能废[10];当代则称“孔子多礼”“拘于礼节”[11]即《论语》是以“礼”为序列准则的等等。总之古今论述多充分表现了对《论语》的人物群像序列准则的认识说明。
(四)序列形式的独特性
总览列表的23个文本,共同体现出序列形式的基本特征:主要以二级制序列人物群像,大致表现为孔门内部关系以师生二级序列、家庭关系以父子二级序列、孔门和朝廷的关系(含国家关系)则以君臣二级序列以及其他的长幼、先后、上下等二级序列形式。总之,《论语》的人物群像序列都共同表现出严格而独特的二级制关系准则,这一则反映了孔子时代的等级制特点;二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思想;三从哲学的角度说,一定程度地表现了西周以前,神学主导的原始思维的“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12]一维性,经春秋时期生产力大分工、社会的大变革、文化向人学的转型,而出现的明确区分思维主体和客体的二维性特征。从文学描写的角度说,无疑扩展了文学抒写的空间,所以文学史学界公认《论语》是先秦说理散文第一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品之一。
《论语》的人物群像,应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现象,所以它以人物群像布列的有序性、序列关系的全面性、序列准则的严格性和序列形式的独特性等特征,显示了独特的人物群像序列艺术。
《论语》人物群像的序列艺术,不仅对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小说艺术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以其独特性对后世中国文学、文艺和文化产生全面性影响,对当今文学的解读功能亦当有一定的价值。当今学界公认文学解读是文学交流过程的一个客观程序,它同时具备文学的再创造功能,此功能不仅表现在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上,同样适合当今中外文学的解读。因为随着当今全世界文学的发达,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兴起发展,人物群像序列艺术的更为丰富完善,作品的旨归因之更加丰厚深隐,因之使文学解读出现不可避免的解读困境,客观形成了作者、作品和接受者等之间的矛盾关系,影响了文学解读的再创造等功能。所以就接受者而论,若接受者能熟悉人物群像序列艺术有解读政治等级制度等多层与深层思想内容的特性,当有利于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解读的功能与文学的作用也因之提高。
无疑,《论语》宣说孔子等的有关维护封建的政治等级制度的诸多思想内容是不科学的,但它的人物群像序列艺术客观内含诠释人类的和谐秩序等人学思想的表现手法则是独特的,该可借鉴的,对当今的文学解读而言,当有开阔阅读视阈的价值。
——————————
参考文献: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82.
〔2〕〔1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9,49.
〔3〕章培恒.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21.
〔4〕〔5〕〔6〕〔7〕〔11〕譚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济南:齐鲁书社,2007.10,13,14,15,15.
〔8〕〔9〕诸子集成·论语正义(卷十四).上海:上海书店.1985.257,243.
〔10〕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196.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