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萌萌
摘 要: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精准扶贫、全面脱贫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举措,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如期实现。在精准扶贫、全面脱贫的关键时刻,探讨弘扬“长征精神”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长征精神;精准扶贫;全面脱贫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064-03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1]化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是实现精准扶贫、全面脱贫的能量源泉,站在发展新起点上实现精准扶贫、脱贫,需要弘扬“长征精神”。
一、“长征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源泉,为实现精准扶贫、全面脱贫提供强大正能量
(一)“长征精神”蕴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重要精神支柱
长征的胜利可谓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长征期间,在天上、地上、敌人、党内思想等等方面,遇到的艰难险阻难以想象,但如此种种都阻碍不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如果没有强烈的爱国心,不会有今天依旧需要弘扬的“长征精神”。
(二)“长征精神”彰显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力量源泉
长征的过程实际上是“左倾”思想和“实事求是”思想斗争,最终确立实事求是路线的过程,为我党三大优良作风奠定了基础,是我党独立自主处理自身事务的开端,是创新精神的雏形。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创新,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力量源泉。
(三)“长征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准扶贫、全面脱贫的基本遵循
“长征精神”是指“坚持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实干精神,坚持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坚持顾全大局、协同作战的团结合作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忠诚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与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高度一致,是精准扶贫、全面脱贫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长征精神”助推实现精准扶贫、全面脱贫
贫困問题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毒瘤”,反贫困也是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在我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贫困问题和扶贫开发工作,在长期的扶贫工作中,虽然有成就,但效果并不理想。面对扶贫工作的繁重任务与明确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初首次明确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精准扶贫”体现了我国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成为突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瓶颈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促进民族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多元思想相互碰撞,西方的拜金主义毒害的一部分人,再加上贫困地区自然条件的阻碍,我国现阶段的扶贫工作在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数量大,贫困人口5500多万人;难度大,贫困人口大多贫困程度较深;时间紧,需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易返贫,贫困户稳定脱贫能力差。
没有精神作依托就不会有人类的任何伟大壮举。现阶段我国正在经历着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的伟大实践,更需要有伟大精神作支撑。随着时间的流逝,“长征精神”显得更加珍贵、更加有价值。给“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的物质大厦插上“长征精神”的翅膀,扶贫和脱贫的实践才会如期实现。
三、着眼实现精准扶贫、全面脱贫,弘扬“长征精神”
(一)弘扬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如期实现精准脱贫
现阶段的扶贫工作,我们仍要发扬“长征精神”。在目前正在开展的脱贫实践中,驻村扶贫工作队效果并不理想,扶贫开发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主要有以下原因:一些干部轻农村发展、轻实效,重县城建设、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一些被选派的驻村扶贫干部来到被扶贫村只是为了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走形式、走过场,把自己当成“客家人”“过客”,不积极主动了解被扶贫村的基本情况,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扶贫实践中;被扶贫村在自然条件和其他设施条件方面比较弱,一些驻村干部需欠下“人情债”和背负一定的风险去寻找扶贫资源,因此他们在争取项目和资金方面也不积极。为此在精准扶贫、全面脱贫伟大实践的关键时刻,广大驻村扶贫干部一定要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像广大红军战士一样,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要坚定信念,将“革命”进行到底,更要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把反扶贫的必胜信念化为实际行动,使扶贫脱贫结出胜利之果。
(二)弘扬不怕牺牲一切的艰苦奋斗精神
孤立、分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在农民思想中根深蒂固,致使农民在思想上表现为缺乏组织纪律、自由散漫,在行动上表现为各行其是。现阶段的扶贫工作,有些被扶贫的农户对于扶贫资金不拿白不拿,等、靠、要思想严重;有些村民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思想严重,要求在扶贫资源上“数量”一样多,“质量”一样好,矛盾比较大;还有一些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是因为自身懒惰造成的贫困,他们拿着补助资金,不务正业,及时吃喝玩乐,这些虽是少数,但给予他们的扶贫资金对其他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正义性面临挑战。帮助这些人“脱贫”重要的不是给钱给实物,不要用有限的扶贫资金养“懒绵羊”,而是要用长征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改变其思想与认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从源头上脱贫。
(三)弘扬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作风
扶贫、脱贫的伟大实践处于正在进行时,“精准”和“全面”的实现,在策略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路线必不可少,但在具体实践中,并未达到因“因”制宜、因“果”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还有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比如,并不是每一个建档立卡户都适合发放现成的扶贫资金,现有的扶贫资金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并不是长久之计,长久之计应是充分发挥资金的扶贫作用,提升贫困户脱贫的内生能力;对待渴望发展且有一定技能的贫困户的扶贫措施和懒散且不务正业的扶贫措施并无差异等等。精准扶贫政策死板,经济新常态下造成返贫压力加大,扶贫脱贫需要审时度势,敢想敢干,继续发扬党的创新精神:可以支持那些有带动能力的愿意从事农牧产业经营的非贫困户,让他们把产业做大做强,先富带动后富,积极引导,并加强后续跟踪,帮助贫困户脱贫;还要集中、重点加强和完善农村的沟、渠、路、水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利于所有人的发展,减少矛盾。精准扶贫灵活性的缺失,在本质上是“不少地方在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突击式短期行为,重输血轻造血比较普遍”[2]。
(四)弘扬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汇聚精准脱贫、全面扶贫的力量
长征中,红军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红军能紧密团结,互助友爱,如红四方面全军上下几天几晚没睡觉,在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后,使军团每人都领到一件毛衣或一双毛袜子等;红军能坚持服从整体利益,顾全大局,长征中各路红军虽独立转移,但又密切配合;为了援救同志宁可牺牲自己;正确对待党内犯错误的同志等等,这成为红军区别其他军队的重要特质,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队伍基础。
恩格斯关于合力理论曾这样说过:“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3]
扶贫“仅靠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的支持”[4]。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金融机构要加大金融支持;强化土地政策,有效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动员全社会参与,如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公民个人参与;在社会上造声势、鼓干劲、推典型,创造良好氛围;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兜底作用,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把各界人士紧密地团结在中共中央周围,形成扶贫合力,什么高山都能穿越。
(五)弘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路线方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实践已证明创造历史的是人民群众,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精准识别环节并未真正实现识别精准,一些贫困户或因家中贫困而外出打工,或因先入为主的冷漠思想对村公共事务置之不理,或因疾病缠身而无心过问等等,他们仍然处在精准识别的“外环”。对此,应当宣传我们的群众路线和实施的民族政策,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让村民了解到我们的群众路线和政策,要抓实效,不能走形式,让村民自愿参加到这伟大的实践中,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伟大长征精神支撑我们面对灾难时,顽强奋斗;伟大长征精神鼓舞我们面对困难时,艰苦奮斗;伟大长征精神激励我们面对挑战时,不懈奋斗。长征是在同时间赛跑,靠信念支撑,因发展取胜。把这种精神拓展到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可以相信,有伟大“长征精神”的坚强支撑,我们一定能够精准扶贫、全面脱贫,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李慧,吕慎.精准扶贫要过几道坎[N].光明日报,2014-08-7(1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9.
〔4〕柯振华.如何实施精准扶贫[J].学习月刊,2014(07)下:111.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