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祥
遂宁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属四川盆地中部丘陵低山地区,土壤以紫红色砂土、泥岩为主,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7~17.4℃,年平均降雨量887~927 mm,主要河流有涪江、琼江、郪江等15条。辖3县2区,有105个乡镇,总面积5 300 km2,耕地总面积154 077 hm2,总人口380万,其中农业人口280万。
遂宁市是成都、重庆及川东北的重要蔬菜生产供应基地。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保障性蔬菜基地和绿色蔬菜基地,目前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产业效益初步显现,蔬菜产业已成为遂宁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船山区、安居区、射洪县纳入《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川西加工外销蔬菜区的核心区域,蓬溪县被省政府命名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食用菌)”,安居区被确定为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重点县(区)。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工作得到了四川省农业厅和农业部的肯定,主要做法“四川遂宁:加快推进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被农业部以菜篮子工程简报(总第62期)刊发。总体来看,遂宁市蔬菜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加快遂宁市现代蔬菜产业发展,通过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遂宁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发展对策提出初步思考。
1 产业成效
1.1 产业规模发展迅速
2015年全市蔬菜播栽面积64 032 hm2、产量226万t、产值
27亿元。全市建成蔬菜产业基地26 680 hm2,一批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的专业蔬菜基地相继形成,初步形成了2 668 hm2保障性蔬菜基地、6 670 hm2优势蔬菜基地、15 341 hm2加工蔬菜基地、2 001 hm2食用菌基地四大产业基地。
1.2 特色产品进一步凸显
遂宁市大棚早熟青椒、韩国萝卜、田藕、食用菌、榨菜、二荆条辣椒等特色优势蔬菜产品,在全省及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畅销成都、重庆、南充、广安等市场,韩国萝卜远销东北,食用菌出口欧美等国家。
1.3 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积极探索、创新蔬菜生产经营模式,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蔬菜生产。截至2015年底,全市租地2 hm2以上集中成片规模化生产的业主约230家。
1.4 科技示范推广作用明显
“十二五”期间按照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品牌化的“六化”要求,建设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万亩蔬菜示范区28个,建设农业部蔬菜标准园5个,示范推广优良新品种80个,重点推广大棚极早熟栽培、避雨栽培、滴灌等实用技术,主要蔬菜基地的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主推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
1.5 质量安全稳步提高
制定《遂宁市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规程》,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成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县级机构,主要负责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市、县区农产品检测部门对全市主要蔬菜基地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检,“十二五”期间在四川省农业厅每年组织的蔬菜交叉检测中,遂宁市蔬菜农残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居全省前列。
1.6 蔬菜加工业发展较快
近年来,遂宁市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全市现有蔬菜加工企业18家,其中投資500万元以上的7家,主要加工榨菜、辣椒、食用菌等,年加工鲜菜
30万t,蔬菜加工率近15%,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食用菌加工产品出口新加坡、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市保障能力不高
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原有专业蔬菜基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导致蔬菜需求和供给矛盾日渐显现。部分新建保障性蔬菜基地概念不清、种植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城市蔬菜产品多样性周年供应要求。
2.2 淡旺季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遂宁市同四川盆地多数市情况基本相同,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茄果、瓜、豆类等喜温蔬菜以及7~8月莴笋、萝卜等半耐寒蔬菜,主要靠外地调入,价格较高;在11月至次年2月粮区晚秋蔬菜集中上市时,蔬菜又易供过于求,致使菜价下跌,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3 基地基础设施较差
直接用于蔬菜基地建设的资金有限,造成基地道路、渠系、电力等基础设施不配套,保护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蔬菜生产能力不高。
2.4 集中成片规模较小
部分新建蔬菜基地,没有充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基地分散,集中成片较差,没有形成大基地、大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2.5 种植技术水平不高
由于农村青壮年人群大多进城务工,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民多为老年人,接受新知识和应用新科技的能力低下,严重阻碍了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
2.6 产业化程度不高
遂宁市从事蔬菜生产、加工、流通、营销的企业中成规模、上档次的不多,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工转化率不高,加工业发展明显滞后。
3 发展对策
3.1 进一步优化区域规划布局
按照重点提高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做强做大遂宁市优势蔬菜产业基地的原则,统筹生产布局,加
快“保障性蔬菜基地、优势蔬菜基地、加工蔬菜基地、食用菌基地”四大基地建设。
①保障性蔬菜基地 按照城市人口人均26.68 m2的标准,在郊区确定菜地最低保有量,结合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城市周边永久性基本农田范围内,科学合理规划布局,集中成片建设周年生产、品种丰富的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切实增强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到2020年,全市保障性蔬菜基地4 002 hm2,应季蔬菜自给率达90%以上。
②优势蔬菜基地 在涪江、郪江、琼江等沿江或沿河的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方便区域,以船山区的唐家、老池、河沙,安居区的安居、三家,射洪县的洋溪、沱牌,蓬溪县的红江、荷叶,大英县的回马、隆盛等乡镇为重点,产品以外销为主要目的,建设以大棚青椒、韩国萝卜、莲花白(甘蓝)、田藕等为主的优势蔬菜产业基地。到2020年优势蔬菜产业基地达到10 005 hm2。
③加工蔬菜基地 以射洪县的仁和、天仙、曹碑,安居区的三家、大安、玉丰,蓬溪县的回水、新星、文井,大英县的象山、玉峰、河边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以榨菜、红辣椒等为主的加工蔬菜產业基地。到2020年加工蔬菜基地达到20 010 hm2。
④食用菌基地 以蓬溪县的天福、红江、大石,射洪县的瞿河、沱牌,船山区的永兴等乡镇为重点,依托和引进大企业大业主,建设以杏鲍菇、平菇、蘑菇等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到2020年全市食用菌基地达到2 668 hm2(1亿袋折合667 hm2)。
3.2 主要发展措施
①引导蔬菜产品结构调整 一是注重保障性蔬菜基地产品多样性发展,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类型多样的应季蔬菜,对叶菜类蔬菜给予适当补贴,切实提高城市蔬菜供应能力。二是做强做大特色优势蔬菜产品,引导支持发展大棚青椒、韩国萝卜、莲花白、田藕、榨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品种,切实提高蔬菜产业经济效益。
②加强产业基地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田网、水网、路网、电网“四网”配套的要求,加大项目整合力度,重点加强耕作路网、运菜道路、排灌渠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菜田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支持基地生产设施建设,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大棚、水肥一体化灌溉等设施,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提高生产能力和蔬菜生产经济效益。
③培育扶持新型经营主体 加大对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规范化的新型经营主体信息平台,对发展前景好的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重点扶持。根据新型经营主体的不同特点,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④加大蔬菜科技服务 加强科技示范推广,根据生产实际情况,依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重点针对不同类型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更新培训和推广,提高科技入户率和转化率。
⑤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大推广《遂宁市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规程》,建立和完善蔬菜质量监管工作制度,对蔬菜产业基地进行定期检测和不定期抽检,对抽检不合格的业主或合作社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取消各种政策支持,从生产环节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⑥实施蔬菜标准园建设 每个区县每年按照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五化”要求,建设2~3个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蔬菜标准园。通过蔬菜标准园建设,促进遂宁市蔬菜产业基地品质、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⑦大力发展蔬菜加工 一是推进田间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在集中成片66.7 hm2以上的产业基地,支持业主建设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简易冷藏库,配置冷链运输等设备。二是加强招商引资,引进、培育、扶持一批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扶持加工企业开展精深加工,支持开展新产品研发及新工艺关键技术攻关,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全市加工蔬菜发展。
⑧强化市场营销 加快品牌建设,实施“遂宁鲜”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壮大遂宁蔬菜特色品牌。支持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产销衔接,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开展蔬菜直销,引导业主发展订单生产。
3.3 保障措施
①加强组织领导 市、区县实行“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把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配套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蔬菜产业发展作为现代农业重要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农业、发改、财政、国土、商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合力推动蔬菜产业发展。
②加大投入力度 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区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支持蔬菜产业发展。探索设立蔬菜风险调节基金,用于蔬菜灾后恢复生产、农业保险等方面。
③增强金融支持 金融机构要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适当降低信贷准入门槛,加大对蔬菜产业各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用生物性资产、生产设施资产作抵押贷款。积极开展蔬菜保险业务,试点采取保费补贴,鼓励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种植企业等积极投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