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的具体表现

2017-04-11 17:11万秋阳
科学与财富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

摘 要:在漫长的中日交往过程中,中日两国基本是和平相处,两国相处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中日关系发展的进程中,仍然有着严重阻碍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存在,历史问题就是两国交往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而且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影响巨大。中日关系如何对两国自身发展有重大影响,也对国际关系有相当大的影响。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发展中不可忽视,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当前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的处理不仅是中日两国的事情,也是影响着世界局势的重大问题,中日两国应该冷静应对,避免争端,保持和平友好相处,这才是中日两国的出路。

关键词:中日关系;历史问题;具体表现

最近中日关系一直处于不断摩擦的状态中,安倍不断挑战中国方面的底线,而我国国家公祭日也正式推出。纵观历史,这样纷繁复杂的关系一直就存在于战后中日交往的过程中,究其原因,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以及对历史认识的巨大差异是中日间频繁摩擦的主要原因,而且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只要中日间不能就历史问题达成共识,中日间的交往就还会一直笼罩在历史问题的阴影中。

1 中日间历史问题的具体表现

中日关系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现代。从中日开始交往——1840年,是中日关系的起步和萌芽期;1840年-1949年,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和黑暗期;1949年至今,为中日关系的调整和相互适应期。特别是近期从2010年至今,这一段时间我认为是中日关系的竞争期。对于中日关系,我总结出如下的几个阶段:古代--友好中偶有摩擦,近代--对抗中不乏友好,现代--合作型关系夹杂着竞争,近期--竞争主导型关系,而在未来--两国在合作中形成良性竞争,避免对抗型乃至敌对型关系的形成。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日双方对日本侵略战争历史产生的分歧,是日本对待侵略战争历史及其责任的认识逐渐恶化的产物,主要表现为:日本政府对侵略战争责任的认识与政策进行了调整、转换和再调整,总的趋势是否认侵略历史,推卸战争责任,拒绝反省和认罪;日本保守派和右翼团体结成右翼保守势力,推动日本政府的战争责任政策向右调整;而日本大多数民众对日本侵华战争缺乏认识和反省,为日本政府的政策所主导、右翼保守势力的鼓动所左右,成为其群众基础。

1.1 历史认识问题——历史事实层面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所指的历史是从明治维新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的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历史。针对有人要翻侵略战争的铁案和要重新评价认识这段历史的问题,这一问题被称为“历史认识问题”。

1.1.1 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日本一直强调日本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而极力回避作为加害者对亚洲国家造成的伤害。日本的右翼势力对日本在一战、二战中的侵略行为作了轻描淡写的处理。如把“侵略(侵略しんりゃく)”改为“进入(進出しんしゅつ)”,用“事件”模糊淡化“南京大屠杀”概念,突出日本损失、鼓吹“造福”亚洲,赞颂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否认中国自古以来对台湾的主权,将日本有预谋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等歪曲为由中国方面引起,鼓吹“东京审判”合法性有待定论。

1.1.2 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日本领导人无视国际社会、亚洲邻国和日本人民的关切和反对,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陷入政治僵局。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就是日本政府如何认识和对待过去的侵略历史,这既关系到曾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日本这个国家的今后走向,中日两国能够摆脱战争阴影,重新恢复邦交,就是因为双方在历史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那么,在迈入新世纪的今天,日本政要仍然一意孤行参拜作为军国主义象征的靖国神社,为双边关系的发展造成障碍。

1.1.3 对待战争的态度问题

日本在对待侵略战争的态度上也是不断退步,不断有右翼分子为日本的侵略史实翻案,否认侵略罪行、美化侵略事实;否认南京大屠杀;突破“和平宪法”,重新解釋“集体自卫权”,制定“有事法制”,向海外派兵,在“终战纪念日”参拜靖国神社。

1.1.4 日本人的历史认识

日本人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表现可概括为,“两头小,中间大”,即顽固不化地站在反动立场上,竭力美化战争,给侵略战争唱赞歌的是极少数人;坚定不移地进行有力批判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的也是少数人;对于大多数日本人来说,由于对战争历史了解的浅薄、不明真相,再加上日本国内舆论导向的原因,特别是右翼翻案势力的猖撅活动,以及战后保留了天皇制,致使日本人正确的认识战争历史存在种种障碍。

1.2 历史遗留问题——战争事实层面

中日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主要是从战争层面来进行阐述的,主要包括战争认识问题和战争责任问题。

1.2.1 战争认识问题——对战争性质的认知(政治层面)

日本右翼分子不断为侵略战争翻案,鼓吹“造福”亚洲,宣传战争是由中国方面挑起,突出日本的损失,赞颂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不断有政府要员参拜靖国神社。日本人也从内心骨子里轻视亚洲,以亚洲代言人自居,表现出高傲自大和一种在亚洲人面前天生的大和民族优越感。因而许多日本国民从内心深处很难认同当年对中国等亚洲邻国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战争,而是傲慢地认为日本是为了帮助亚洲国家将欧美列强势力赶出亚洲,然后建立由日本人领导的大东亚共荣圈,俨然把自己打扮成亚洲救世主。

1.2.2 战争责任问题

(1)战争赔偿问题。日本过去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但是应该看到发动这场战争的责任在于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广大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日本侵华战争的一些遗留问题,至今仍构成现实的危害,如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受害、细菌战受害、强征“慰安妇”及强征劳工等问题,我国政府始终从维护国家正当权益、保护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要求日本方面认真对待,妥善处理。然而,日本政府对于中国民间受害者的索赔请求,却采取了一种与中方的宽宏大量完全不同的态度。对于民间索赔要求,日本政府多数都是采取了不予理睬或搪塞的态度,使中国民间受害者的索赔请求无法得到正常的满足。

(2)遗留化学武器处理问题。在日军遗弃化学武器问题上,战后很长時期日本政府对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法进行毒气战的行径采取遮遮掩掩的态度。而且,由于日本政府对战争遗留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重视不够,动作迟缓,处置不力,大规模销毁工作进展迟缓,致使事故一再发生,而且鉴于所需销毁毒弹的数量非常之大,难度也非常之大,随着时间推移化学制剂对于弹壳、弹桶腐蚀日趋严重,自然泄漏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如果不加紧进行处理和销毁,很难保证类似事故不再发生。

1.3 历史牵连问题——领土纠纷层面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现在中日间领土纠纷的起因,包括台湾、钓鱼岛在内的中日领土争端都是由于日本侵略历史造成的。

1.3.1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涉及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二次大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将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72年,在“尼克松冲击”和日本国内强大压力下,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日本政治家顺应民心,加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田中内阁明确表示充分理解我方提出的复交三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蒋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经过反复谈判,1972年9月29日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第三条载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上述表明,中日两国之间围绕台湾地位问题已通过邦交正常化从政治上得到了结,双方就日台关系的性质和处理原则达成谅解。

中方关于日台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即对日台开展民间往来不持异议,但坚决反对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要求日方明确承诺台湾不包括在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不要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息。

1.3.2 钓鱼岛问题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并非“无主地”。1895年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三个月窃取这些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就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但1951年9月8日,日本却同美国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对此,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声明,指出旧金山和约是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对日单独和约,不仅不是全面的和约,而且完全不是真正的和约。中国政府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美日两国在‘归还冲绳协定中,把我国钓鱼岛等岛屿列入‘归还区域,完全是非法的,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其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归还冲绳的施政权,对尖阁列岛(即我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不发生任何影响”。

鉴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有不同主张,我国政府从发展中日关系出发,在坚持我国一贯立场的前提下,与日本达成了此问题留待以后解决,不采取单方面行动,避免这一问题干扰两国关系大局的谅解。

近年来,日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我国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提出了严正交涉,日本表示政府的基本立场是既不参与、更不支持右翼团体的行为,右翼的行为有害日中关系发展,也背离了日政府立场。

1.4 历史根源问题--继续发展层面

对于中国来说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而对于日本来说则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

日本对自己为什么会在二战中遭到惨重失败,似乎至今还没有真正找到根源,真正吸取教训,这与他们缺乏正确的历史观有着深刻的联系。

中国高度评价二战后日本人民坚持和平宪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然而,现在日本有人却处心积虑地要突破和平宪法的“束缚”,朝着偏重发展军事力量的方向发展,加快了走向“军事大国”的步伐。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积极参加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维和行动,想对国际事务发挥更大的影响,对此人们可以理解,但是,人们期待日本坚持而不要偏离战后几十年走过来的和平发展道路也是极有理由极其自然的。对于日本来说,只有在推进历史和解的过程中推进地区安全保障合作;在推进地区安全保障合作的过程中推进历史的和解,通过这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深地区各国之间的信赖关系,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安全。

2 解决中日间历史问题的重要性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是日本自身因素和外部条件一起作用导致的结果。日本自身因素包括日本独特的民族习性(如岛国根性、大和民族优越感和耻感文化),日本历史观的影响(如战后皇国史观的复苏、自由史观的影响),还包括国家发展转型需要(也就是日本实现“普通国家”的目标)。外部条件主要是因为战后国际社会未能彻底清算日本侵略罪行。美国“放虎归山”政策和亚洲各国对日本的宽容导致日本跳过彻底反省侵略历史这一课。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不仅仅是日本国内的政治问题,也关系到中日两国今后的关系,关系到两国人民的相处,同时也使关系到历史观的一个大是大非问题,影响到中日两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而且中日间的历史问题解决不好,也会影响到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安危。

对于中日间历史问题的解决,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当然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国家在国家构造、国民性、风俗习惯等方面差异不小。但是德国却可以融入欧洲,也可以和相互仇视的近邻--法国一笑泯恩仇。从历史来看德法关系比中日关系要更纠结,可是德法做到了和解,而中日两国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远。所以,我认为日本在处理中日甚至中日韩之间历史问题时完全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以此来试图解决历史问题。

结束语

恐怕没有哪两个国家像中日两国那样,在地理位置上两个国家如此之近,可是两国的心理距离却如此之远;也没有哪两个国家像中日两国那样,交往的历史是如此悠久,可是两国的关系却如此复杂。中日两国如果一直处理不好历史问题对两国的发展都没有好处,任何一方都将不是获利者,两国会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当前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的处理不仅是中日两国的事情,也是影响着世界局势的重大问题,中日两国应该冷静应对,避免争端,保持和平友好相处,这才是中日两国的出路。而日本方面应该学习、借鉴二战后德国的做法,端正自己的思想,承认历史,争取早日取得亚洲各国的谅解,使亚洲像欧洲一样真正地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强大的亚洲集团。

参考文献

[1]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美)本尼迪克特著[M].商务印书馆,2012.

[2](日)外園豊基,最新日本史図表[M].第一学習社,2004.

[3](日)井上清,日本の歴史[M].岩波書店,1965.

[4]伊原泽周.从“笔谈外交”到“以史为鉴”:中日近代关系史探研[M].中华书局,2003.

[5]吴广义.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2).

[6]吴广义.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的症结[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2).

[7]冯昭奎.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J].瞭望新闻周刊,2003(31).

作者简介:万秋阳(1983-),女,南京晓庄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中日对比语言学,中日关系。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日本第24届参议院选举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日本第24届参议院选举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日本第24届参议院选举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历史课应如何进行中日关系教学
中韩关系的发展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