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
2016年12月2日晚,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与美国总统当选人特朗普通电话,打破1979年台美断交以来美国现任或当选总统不与台湾地区领导人公开接触的惯例,引发各界关注。通话双方各有算计、相互利用,为原本复杂严峻的台海局势增添了不稳定因素,但一个中国政策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国际社会坚持一中的基本格局牢不可破,“特蔡通话”这一小动作难撼大局。
特朗普挑动博弈的起手式
(一)风光不再的世界老大。长期的“一极超强”使美国许多人有着“世界老大”的强烈身份优越感,“911事件”后优越感逐渐被多极化进程中实力相对衰弱的挫折感取代。奥巴马“让美国再统治世界100年”的口号虽然丰满,但美国经济依然难逃“新平庸”的骨感现实,民众迫切需要英雄人物来带领美国“重返光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严峻,美国民众也曾有过同样的焦虑。但在总统里根的带领下,美国通过对内削减税收、公共开支、社会福利以及紧缩货币等稳定经济,对外强势应对苏联的咄咄进逼,进行“星球大战”等高科技军备竞赛及“和平演变”,最终拖垮其当时最强大的对手苏联。从这一历史背景来看,与里根年龄相仿、背景相似、理念相合、个性相近乃至竞选口号也相衍的特朗普,最终脱颖而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未来,雄心勃勃的特朗普也欲效仿里根完成“伟大事业”。只不过世易时移,美国的主要对手已从苏联换成了中国。在历史与现实利益的驱使下,如何搞定中国这个“头号对手”,成为特朗普上任后面临的首要挑战,从“台湾牌”入手挑动博弈似乎成为优先选择。
(二)翻云覆雨的商人性格。赢得美国大选,特朗普展现出商人的性格特质。一是善迎合民意,体察到劳工阶层和白人群体的精神脉动,成功赢得“沉默的大多数选民”的支持。二是具战术技巧,巧妙运用争议性话题和网络社交媒体,扩大自己在选民中的支持度。三是能抵抗压力,一路面对社会精英、主流媒体、竞争对手乃至党内建制派的打压和轻视,愈挫愈勇。四是无道德观念,为达目的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择手段地打击对手。五是有决断魄力,几乎所有重要时点上的所有决策都出自一己之力。
打“台湾牌”进行讨价还价正是特朗普商人性格的折射。一方面,对象、时机拿捏较为精到。如在当选后、就职前,“被动”接蔡英文电话,“闯祸”后可拿平民身份说事,便于推卸责任。另一方面留有后手、展现谋略。通话后为平息舆论,特朗普随即打算任命“知中派”的艾奥瓦州州长布兰斯塔德为驻华大使,称中美关系是“必须要改善的最重要关系之一”,为中美关系正面发展增加想象空间。
(三)压抑谋变的亲台基因。对于台湾问题,美国社会内部历来有三种不同的声音。一是主张绝不放弃打“台湾牌”,任何情况下都要介入台海冲突的“親台派”;二是主张明确放弃介入台海冲突的“弃台派”;三是介于二者之间,主张依现实情况决定是否介入的“战略模糊派”。近八年来,美国政府的对台政策更强调遏制“台独”膨胀,“战略模糊派”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观点,但非主流的“亲台派”也一直蠢蠢欲动。
特朗普的当选,令美国“亲台派”自认找到释放的良机。一是白宫和行政部门将由对华政策的“鹰派”掌控。特朗普团队几名重要幕僚如普利伯斯、纳瓦罗、白邦瑞、薛瑞福等人均属“亲台派”,主张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以及帮助台湾争取更大国际空间。在特朗普与蔡英文通话引起舆论质疑后,仍积极高调为其辩护,对华态度极不友善。二是美国参众两院的“亲台”议员。三是政策立场亲台的某些保守智库。四是支持增加国防开支的军工集团。这些“近水楼台”的亲台群体,将为特朗普上台后可能采取的强硬对华政策提供政策、智力、财力支持,并利用其性格强势及外交素人的特点,在台湾问题上给中国制造麻烦。
蔡英文“拉美抗陆”的小动作
(一)处心积虑的曲线策略。蔡英文上台后,在两岸问题上承受巨大压力。由于回避认同“九二共识”及其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内涵这一关键性问题,蔡的两岸论述成为“一份未完成的答卷”,导致两岸制度化协商沟通机制停摆、两岸和平发展的红利逐渐流失,台湾民众利益严重受损,引发岛内业界及民众的强烈不满和抗争。对两岸施政不满,已成为蔡英文民意支持率迅速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力抗中国压力”,蔡英文当局处心积虑地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拉美抗陆”策略,不断向美输诚,强调台湾的战略价值以及台美“在民主、自由、人权价值上的共同信仰”,企图亲美以对抗大陆。此次与特朗普通话,更是蔡英文当局精心设计的“小动作”,其目的一方面显示台美之间依然存在某种形式的“对话管道”,彼此可以交换意见、加强合作,另一方面利用特朗普不知轻重的莽撞个性,意图对其上台后的对台政策先行施加影响。
(二)亡羊补牢的“补救”措施。此次美国大选结果,本是蔡英文当局“押错宝”的败笔。选前,蔡英文当局原本更为看好熟悉国际事务、对华态度强硬、较为亲台的希拉里一方,并频送秋波。美国总统初选打得火热之时,蔡英文甚至向希拉里送上三只小猪图画并预祝其“当选”。
特朗普意外胜出后,误判局势令蔡当局承受巨大压力。岛内媒体指责“措手不及”“严重误判”,绿营更是哀鸿遍野,感叹“未来美国可能根本不会协助台湾”“安全失去保障”。在被岛内“立委”质询时,台对外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李大维还辩称“从未误判”,特朗普曾派“特使”访台并与蔡英文会面。随后遭媒体揭穿,所谓“特使”其实就是每年来台募款的美国传统基金会创办人佛讷,并非专程见蔡,令蔡当局的处境雪上加霜。为了平息舆论纷争,挽救被“押错宝”持续拉低的民意支持度,更为了向新当选的特朗普“表忠心”、争取新一届美国政府的支持,蔡英文当局不惜斥重金,借助多年来在美国暗地经营的人脉,通过美国亲台智库学者,与特朗普团队建立联系,筹划并上演了“通话把戏”。
(三)孤注一掷的安全政策。没有好的两岸关系也不可能有好的台美关系。真正维系台海和平稳定的保护伞,不可能是信奉极端利己“现实主义”的特朗普,而是两岸同胞对同属一中的认同以及彼此间的感情。蔡英文抛弃“善意和承诺”,不惜以2300万台湾民众的幸福安危作赌注,来迎合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只可能令台湾沦为美国的炮灰和马前卒,陷入不测之局。
“小动作付出大代价。”特朗普与蔡英文通话之后,有岛内分析指出,台湾将可能很快付出代价,“大陆可能拿台湾‘邦交国给小英颜色看看”。12月20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布与台湾“断交”,并迅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复交,引发岛内震惊,各界担忧“断交”将引发骨牌效应,未来台湾“外交”领域将“噩梦连连”,要求蔡当局检讨区域安全政策。此外,大陆战略轰炸机绕岛、“辽宁舰”航母编队通过台湾东部外海,更是惊出台湾当局和民众一身冷汗,岛内舆论称“传递巨大的不幸消息,对台湾防务力量形成严峻考验”。
台海局势的变与不变
变数一:虚亢躁动的“台独”势力。特朗普与蔡英文通话以及事后对一个中国政策的轻率表态,在错误的时间给岛内“台独”势力释放了错误的信号。岛内绿营见猎心喜、弹冠相庆,仿佛打了一针“强心剂”。《苹果时报》等媒体称,双方通话成为台美关系史上“前无古人”的“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民进党前“立委”林浊水认为,通话释放出未来美国当局将采取“非孤立主义”的信号,令大陆对台湾的压力“减轻”,两岸的气氛渐趋缓和。“时代力量”党主席黄国昌甚至扬言,通话有助于扬弃美国过去“不合时宜”的“一个中国”政策。
受到“激励”的“台独”势力可能误判形势。蔡英文当局执政以来,慑于大陆方面强大的压力,不敢明火执仗地搞“法理台独”,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弱化台湾同大陆的联结,走“柔性台独”的路线。“独派”势力对此甚为不满,李登辉、辜宽敏等“大佬”频下“指导棋”,对蔡英文的犹豫迟缓路线图予以敲打。未来,“借美东风、压力减轻”的蔡英文当局,会否在亢进的“独派”人士逼迫下做出进一步破坏两岸关系的动作,值得观察。
变数二:围绕台海的大国博弈。随着对中国战略疑虑的加深,特朗普已经将中国视为威胁美国霸权地位的头号对手。大选时,特朗普喊出竞选口号“让美国再度伟大”,且频频将矛头直指中国,认为中国吸走了大量美资导致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失业问题加剧。当选后,特朗普与蔡英文通电话并在通话后就台海、汇率、南海问题再放“三支箭”,已经强势启动与中国之间博弈竞合的进程。
奥巴马卸任前给特朗普留下了较为可观的“政治遗产”,如“亚太再平衡”、《2017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等,在客观上为特朗普未来打“台湾牌”创造了条件。尽管特朗普并不赞成奥巴马第二任期内提出的“重返亚洲”和“亚太再平衡”战略,但美国战略重心已经东移,加上对华的“平衡、再平衡”战略已行之有年,特朗普不可能完全另起炉灶。未来,中美两国围绕台海问题的大国博弈仍将上演,热点问题可能聚焦在美国扩大对台军售、提高美台官员接触层级、提高台湾领导人“过境”礼遇、加强与台湾军事联系等方面。
不变的一中格局。对于特朗普与蔡英文通话,大陆方面处置冷静、展现自信。外交部长王毅表示,这只是台湾方面的小动作,根本不可能改变国际社会已经形成的一个中国格局。国台办发言人也强调,台湾方面的小动作不可能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也不可能改变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美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合作大于竞争。加上美国政治有较为完善的权力制衡和运转机制,特朗普即便一意孤行,也无法撼动美国长期以來奉行的对华政策,尤其是中美关系的基础——一中原则。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和13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连美国媒体都认为是中国最无妥协空间的敏感领域。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围绕台湾问题产生过摩擦,但美国8任总统的对华政策基调始终未变,就是“台美关系服从中美关系,在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甚至在素以对华强硬的共和党的两位总统尼克松与里根任上,中美还签署了两份体现一中原则的《公报》。未来特朗普上台后,会采取“以台制华”的策略,但他很快会发现事与愿违。除非想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强大中国全面对抗,否则与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职能是美方的不二选择。国际社会长期坚持的一个中国的大格局谁都难以改变,也改变不了。
(作者为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