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雄超,王永刚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工系,北京市 100083)
煤化学双语课程教学探析
林雄超,王永刚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工系,北京市 100083)
煤化学课程是化工专业煤化工方向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如何提高课堂授课效率是当前面临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在传统教学中引入双语教学的改革创新经验,提出了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采用真实案例教学,系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双语介绍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借助科学合理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科研训练
煤化学是涉及煤炭矿业类大学化学、化工、矿业、安全工程等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是煤炭研究过程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学科之一,也是学习其他专业理论课的基础,并与煤炭加工利用直接对接。通过煤化学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从事煤炭相关工作奠定基础[1]。煤化学课程内容包括煤的生成、组成、结构、性质、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分类及煤炭综合利用等,以煤的分子结构为主线,来对煤的生成、组成、性质及分析和利用进行系统学习。该课程内容虽繁多、涉及面广、实验性强。利用其与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对煤化学内容进行系统规范地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煤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评价煤的组成和性质,并具有确定煤的合理加工利用途径的基本能力[2]。当前对煤化学基本知识的讲授主要沿用多年前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从书本上学习国内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结合当前煤化工领域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同时研究和改革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之成为一门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为一体的专业基础双语教学课程。
本文深入探讨煤化学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教学改革的方法、措施和方案。
国家提倡双语教学是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而提出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矿业类化工专业本科生主要面向煤炭化工行业。随着我国煤炭行业走向国际化,国际合作逐渐加强。具有较高学科知识水平,同时具备较强专业外语能力的本科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双语教学过程,可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词汇量和阅读水平,使学生能够独立查阅原版英文资料和文献,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消除语言交流障碍,因此开设双语课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煤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中适时地将国内外生产、科研中的一些最新成果,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等信息充实到相关教学内容中,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且,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主讲教师为主导,只按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安排授课,以课堂教学为主,仍然存在以教师的“教”和学生“听”为中心的诸多弊端。本专业为我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可为双语教学提供很好的基础保障。并且,近年来学校持续引进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高水平教师,使得本专业具备了实施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
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吸收本学科相关的新制度和新体制、新发现、新技能,充分体现课程的前沿信息,还要把体现当代课程发展特征的、学科交叉与渗透的相关知识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教学改革的目标:(1)课件中增强工艺流程等方面的动画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更好的掌握本门课程,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2)在课程中及时把科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引入教学,能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学科前沿领域;(3)加强英文多媒体课件的建设,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有能力去了解国外相关学科的前言领域。根据《煤化学》课程的特点及目前国内外煤化工工艺的发展情况,目标是经过建设将该课程建设成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密切跟踪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拥有一流教师队伍,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需要的一流教学内容,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集科学性、先进性、国际化、整体性、有效性和适用性于一身的"双语课程"。
3.1 教材的选用
双语教学教材的选用受多方面影响。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用既要达到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的广度,同时也需要满足教学内容有机统一。国外原版教材或国外非教材类文献资料(如专著),多是根据国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设计。虽可以作为本课程的参考资料,但是100%采用外文教材可能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3]。教师可选取非教材类文献资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可以满足某一方面知识的深度,但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缺失。选用经典的中文教材,虽然可使学生快速的获取专业知识,但相关知识过于陈旧,不能使学生接触前沿技术。采用中文教材与英语的结合的方式,容易出现过于死板的转换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英语翻译的过程,并不利于学生英语思维和知识获取能力的形成。
为适应双语教学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高度统一的要求,专业实际情况,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与经验,编写了煤化学英语讲义。讲义以煤化学经典中文教材为基础,辅助英文的讲解,注重英语语法的准确性,名词术语表达的专业性,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并与煤炭化工行业相结合,着重突出煤炭化学特色。中英文教材结合的方式满足了不同英语层次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授课模式
由于专业英语词汇积累量较少,阅读背景知识缺失,在双语课程学习的初期,学生往往产生接受困难的问题,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采用过渡型的授课模式,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从中文授课开始逐步加大英语的比例,使学生逐渐适应英语教学,消除对英语的畏惧和排斥心理。课程设置上承上启下,衔接其它双语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基础课学习前,学生可先期通过双语学习其它基础知识,为顺利进入专业课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在课程授课方式方面,英语课件必须保证内容明确并深入浅出,易于学生理解。课件内容的英语比率应在80%以上,重点词汇可以附以中文注释,使学生既有英语思维又能与专业知识融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授课初期采用全中文讲授,逐渐过渡到英文讲授。精讲多练,并结合"启发式、参与式、渗透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对重点、难点部分如煤结构等尽可能详尽,对重点与难点问题,找不同的学生进行课堂复述,以检查学生的理解与讲课的清晰程度。在课堂讲授、作业等教学环节的达到一定程度的英语覆盖率,并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可以设立微信群,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互动式课外辅导。
3.3 网络教学的应用
目前多数院校已经具备建立专业网络教室平台的条件。网络课堂主要承担共享资料、完成作业、答疑、测验等,可作为一般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教学。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是进行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可以搜集更多外文资料,并及时分享。同时可获取更多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英文原版教材等。网络课堂可提供第二课堂,帮助学生自主巩固学习所得知识。
另一方面,针对部分学生对双语课程接收能力较强的特点,可以适当设置部分深度学习资料,通过网络课堂提供选修或自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视野,增进深度。网络课堂把教师和学生更紧密地连在一起,学生可随时留言提问,教师及时解答,还可就有争论的问题发起讨论,在争辩中实现教学相长。
3.4 实践课程的衔接
根据教学安排,学生对煤化学课程的学习和认识实习一般是分开进行的。容易造成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之间出现断点,学生的学习仍旧停留在听和看的层面上,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可以把与课程相关的实践内容提前,或者在实践的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体验和学习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和掌握工艺流程设计的原理,更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学生通过接触设备的英语界面,结合课堂的讲解,可以获取更多的专业词汇知识。
建立一套科学的双语教学考核方法不仅有利于评价双语教学的效果,同时对推广双语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双语教学的考核,引入多节点和多方面评价的方法,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训练表现成绩、课堂表现成绩、网络课程学习成绩以及考试成绩。由于双语教学课堂互动更能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课堂表现成绩的比重尤为重要。同时课外作业,网络学习成果等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表现可通过学生双语口头回答等特定任务中的表现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力。网络课程成绩以完成任务练习为主,原则上每个训练项目布置一个课题,按小组或团队分工完成。此外,利用英语撰写总结性报告,是更有效的评价方式之一,可以让学生领悟双语学习的技能,联系更多前沿的科技成果。
新的考核方式一来可保证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及时消化知识点,避免突击性学习知识掌握不牢不深入的弊端;二来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及时查缺补漏,巩固知识点,体现评价的反馈性;三来能够全面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及时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自觉性。
煤化学课程在煤化工教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煤化学双语课程改革实践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通过英语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和广泛好评。
[1] 夏大平, 郭红玉,丁 雯. 煤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 科技创新导报,2012(20):169.
[2] 张双全, 吴国光,周 敏.“煤化学”课程内容及教学组织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 2010 ,28(2):109-110.
[3] 龙国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评析[J].改革与开放,2011(4):173-174.
(本文文献格式:林雄超,王永刚.煤化学双语课程教学探析[J].山东化工,2017,46(10):160-162.)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Bilingual Teaching on Coal Chemistry
LinXiongchao,WangYonggang
(School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The course of coal chemist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courses for chemical major. 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a critical proble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mplement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poses the teaching model for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By employing real case teaching, the experimental skills of students are systematically improved. The latest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re introduced via bilingual teaching, which obviously deepen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the assist of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approach,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interest are stimulated thus achieves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coal chemical;educational innovation; bilingual teaching
2017-03-30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双语)煤化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k140311)(2014年)
林雄超(1982—),河北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能源化工及煤炭转化相关科研教学工作。
G642.0
B
1008-021X(2017)10-01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