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艳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6)
论化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郭永艳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6)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本文在分析创新能力的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五年制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参加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在职业院校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学生;化学课程;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创新教育也成了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创新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其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有创新能力,能够在实践中有创新思维,能主动解决和改进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创造型人才。职业院校是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大部分中高职学校没有成功地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技术人才,许多中高职学校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和发展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职业院校转化危机,谋求发展的方向所在。
广义的创新能力指的是创造出新想法、新事物的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包括想象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在类比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归纳思维等基础上寻求新颖独创答案的能力和持之以恒地将思维和设想转化为现实的能力。日本创造心理学家恩田彰将创新能力阐述为"产生出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况的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或个人)价值的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格特征"[2]。根据这种定义,创新能力包含如下三个方面内容:
1.1 创造性思维
根据恩田彰提出的:"创造就是把已知的材料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事物或思想"这一揭示创造本质的定义,认为创新性思维是打破旧事物、旧思想,创造新事物、新思想的一种具有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形式,它具有灵感性、求异性、发散性和联想性。
1.2 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又称为创造性精神或创造性个性倾向,它是创造型学生所必备的良好个性品质,是创造性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保证。
1.3 创新性表现能力
创新性表现能力也称为领域技能、完成能力或创新性实践能力,它是实现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2.1 深刻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在正确理解创新能力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在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中,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这种情况下的课程教学,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中,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课程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根据这种教学观,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的课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例如在化学课程教学中,往往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化学理论知识,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令学生对化学理论有一个整体、全面而又较为真切的认识,若能创设一个与理论知识相对应的“案例”,借助于化学实验室,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推导得出该理论,老师则制定出个性化的实验探究方案,则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过程就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有利。
那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正确理解创新能力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应该如何在职业院校化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呢?下面从利用自己身边的成功创新实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来探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2 用自己身边的成功创新实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经常使用成功创新者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是一个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创新教育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创新实例很多。但是,这些实例对于尚未成年的学生来讲,可能会有"远水不解近渴"之嫌,其激励作用可能比不上自己身边成功创新实例。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所用的成功创新者的实例最好是从本校毕业或在读的校友中寻找,或者从学校周边所在地区或周边较小范围内的地区中寻找,或者从化学课程所属学科中寻找。这样的成功创新者实例,对学生来说就不会感到陌生和遥远,因为处于相同或相近的学科背景之下,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实例就在自己身边,改变“创新是科学家的事”的观点,从而产生创新的欲望。
2.3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具备创新意识以后,下一步就是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时,就会主动采取行动去解决问题,并可能发现新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新性表现能力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包括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发问、想象、思维、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在职业院校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⑴首先,要了解创新性问题的解决步骤
心理学家认为,创新性思维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问题解决过程。通常,创新性问题的解决由下述四个步骤的一次或多次反复循环组成:
第一步: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这是他们积极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的表现,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加以扶持和鼓励。
第二步: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指的是明确问题的要求和条件,即明确解决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能利用的因素和必须接受的限制。能否明确问题,取决于学生感性经验丰富程度和理性认识深刻程度。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和本质。
第三步: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是提出假设。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思维灵活性。思维越灵活,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就越能提出众多的合理的假设。二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扩大假设的数量,提高假设的质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假设中挑选出最好的假设。
第四步: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分为两种。通过实践检验假设称为直接检验;通过推理检验假设称为间接检验。在教学中通常先使用推理检验的方法,然后再到实践中进行直接检验。
⑵其次,需要树立起"主体性"教育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了解创新性问题的解决步骤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首先要树立起"主体性"教育观。
“主体性”教育观表现在学生观上,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素质的课堂教学氛围;改变传统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和学生成绩的评价形式。
在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活动和思考时间。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指向问题求解的创新性过程,启发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学会抓住问题实质,学会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思维方式来努力探求多种求解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等途径。
⑶再次,必须重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一般来说,我国的职业院校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求异思维培养。在职业院校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借助求异思维,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自由联想,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根据化学课程实用性强、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和化学实验用新奇独特的方式展现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允许思维活动的自由跳跃或中止思维进程的连续性的情况发生。通过鼓励学生质疑和对学生独特新颖的提问方式、解题思路或方式及时给予充分肯定等途径,使学生洞察力、判断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培养、发展和训练,为学生创新性地对问题做出解答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⑷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将职业院校化学课程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参加短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功的课外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热心于创新活动。许多学生的亲身经验和创新活动调查结果表明,这些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且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也加强了学生将来的择业竞争力。
总之,由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否具备将所学知识转变为生产力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进度。所以,作为职业院校教师,我们在进行化学课程教学时,应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绝对不能只做表面工夫,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化学课程的特点不断进行探索,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 王国平.大学英语教学职业院校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7(5):71-73.
[2] (日)恩田彰.创新性心理学:创新的理论和方法[M]. 陆祖昆,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42-128.
[3] 蒋志辉.信息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形成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5):152-154.
[4] 许家雄,李超桃.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 2001(11): 14-15.
[5] 肖梦华.“相机生成”新课程教学观的灵魂[J].文教资料, 2007(21):149-150.
[6] 郭 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素养的新要求[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2): 14-16.
(本文文献格式:郭永艳.论化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J].山东化工,2017,46(10):157-159.)
On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Ability in Chemistry Course
GuoYongyan
(Hunan Nonferrous Metal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nan, Zhuzhou 412006,China)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is the core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implementing qualit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bining teaching practice of chemistry cours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inspiring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rain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find and solve problems, guid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social practices.
students; chemistry course;teaching;the innovation ability
2017-03-29
新课程教学中培养生学创新能力的策略尝试(LHY161237)。
郭永艳(1982—),湖南郴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化学课程教学工作。
G633.8
A
1008-021X(2017)10-0157-03
教育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