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业大学, 130012)
关于水利突发网络公共事件的演变及应对策略思考
周子歆
(长春工业大学, 130012)
在当前社会中,网络逐渐成为传播突发事件的一项重要媒介与载体,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传播以及解决过程影响很大。因此,如何对网络公共事件的发生及演变过程进行了解,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水利突发网络公共事件的演变为例,针对该类事件的演变过程进行探究,最后提出如何构建该类事件发生的应对机制。
水利;突发网络公共事件;应对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突发性公共事件在网络的传播频率越来越高,并且每年都在不断增加,这对于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我国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为了进一步彰显我国对于网络安全保障的信心和决心,我国不断构建与优化突发网络公共事件的应对机制,从而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环境。
水利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有直接的联系,水利工程、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水资源污染等相关的突发性事件一旦出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使得网络舆论聚集,并持续很长的时间和热度,逐渐成为网络媒体舆论的焦点话题。在水利突发性网络公共事件中,最近几年较为典型的事件以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害,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发生的特大暴雨灾害导致西城、房山区等多地区发生泥石流和洪涝灾害,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一些关于求助的微博纷纷出现在网络上,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快速转发。在其后的救援当中,很多明星与歌手都加入到了爱心援助队伍中。大量的网友通过网络呼吁的方式齐心协力,在当天该事件的热度快速上升,网络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正能量信息。而暴雨过去后,也有不少网民对于北京市的排水系统产生怀疑,网上也一度出现了关于死亡人数的谣传信息,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舆论引导与努力之下,该时间的热度才逐渐降下去。除了上述案例,2014年陕西米脂水利局长滥用私权修祖坟专用道事件也一时引起高度关注。该水利局长李某滥用职务权力专门修建了一条长达一公里的墓地专用道,并强行占一亩多地进行墓园修建。事件一经曝光各大媒体纷纷关注,政府部门也快速立案调查并及时通过媒体将调查结果反馈出来。
通过上述的两个案例能看出,突发性网络公共事件一旦发生,其会出现系统态演变和社会态演变两大趋势:第一方面,由于网络操作存在很多的漏洞,导致其网络系统较为脆弱,而任何的子系统与之有紧密的联系,一旦任何环节发生问题,其他的环节都会相继出现问题,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1]。依据事件出发的各类影响因子,会衍生出一系列的网络事件,这些复杂的网络事件及信息报道交织在一起,使得原本发生的突发性网络事件的原委更难清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由于近些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网络使用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增加,网络社会逐渐形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水利突发网络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动态则更多受到网络的影响,并且在复杂的社会机制影响下,各类网络传播、社会信任、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存在都会导致事件的发生出现复杂的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公共事件发生后产生的社会风险不断积累,甚至使得网络公共事件的演变朝着越来越恶劣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加剧了社会风险,并使得原本难以看到真相的网络社会事件变得更加难以解决[2]。
2.1 切实做好突发网络公共事件的预警监测工作
各级政府应当依据水利突发网络公共事件的信息监测情况,对其紧急程度和可能发生的危害进行判定,并在适当的时间及合适的范围内将预警信息发布出去[3]。在进入预警时期后,相关部门与单位应当实行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对可能受到影响的网络系统进行检查,并对有关漏洞进行及时修复,对于本地网络系统安全情况及时上报。
2.2 构建科学的水利突发网络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对发生水利突发网络公共事件之后,事发的相关单位应当及时对事件信息可能波及的范围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对事件发展态势进行分析,依据具体需求相关的专业机构与组织优先进行事件处理,通过网络管控及技术手段尽可能遏制事态的发展。当事件难以获得有效抑制的时候,应当依据具体的情况向上级报告,由更高级别的指挥机构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常见的手段包括封锁、缓解以及消除等[4]。其中,封锁是指对于一些具有很强扩散性的事件消息即刻切断网络连接地址,保证系统的持续可用性,避免事态发展进一步延续;缓解指的是通过相关网络事件导致的影响作出缓解措施,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小化;消除则依据处置的最终效果,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将事件造成的影响尽可能消除。
2.3 完善水利突发网络公共事件的社会风险控制及沟通机制
由水利突发网络公共事件导致的社会风险已经超过常规的范围,通过以往的组织制度和技术手段很难进行控制与消除。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各项治理工具和风险控制手段,降低事件造成的各类社会风险。大量的实践证实,政府作为有效的现代治理工具之一,对于社会风险的控制十分有效,即通过政府的公共权力和特殊权限,在相应的规则下调节与限制组织与个人的行为活动[5]。然而现阶段我国由于缺乏对网络公共事件的制度指引和管制,对于一些已经发生的水利突发网络公共事件只能选择避免风险蔓延的方式,尽可能在遵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解决。
与此同时,风险沟通是信息交流与互动的最好过程,其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调节矛盾,并为公众的行为提供一个风向标导向。风险沟通的一项重要基础就是信任,所以在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沟通机制贯穿过程中的核心就是构建信任[6]。我国已经颁布了有关突发网络公共事件处理的相关文件,要求利用与传播规律相符合的信息发布方式,充分借助网络主流声音,尤其是对于民众十分关注的水利热点事件,准确、及时、主动地将其事件动态进展及处理结果及时公布出来,从而使民众提升对于政府工作的理解与认知。虽然提升民众对于政府机构的信任水平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政府应当将其作为基础的工作与任务进行,从而推进网络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逐步完善,促使该类突发性公共事件朝着良性的方向去。
由于水利突发网络公共事件的发生与演变与社会态和系统态演变的特征,因而构建出科学的应对机制是应急管理与风险管理结合的动态化过程,从而能够对该类网络事件造成的挑战与变革进行更好应对。通过加强对社会风险的管理能提高人民对于风险的认知水平,在预警监测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到风险管理存在的弊端,从而及时对其进行加强或纠正。在应急处置期间,风险管理能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对事件发生原因进行识别,从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而通过科学的风险沟通与监管,则能将水利突发网络公共事件产生的社会风险及影响降到最小化,提升政府及相关组织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
[1]王平,谢耘耕.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3:63-69.
[2]周晔,吴凤平,陈艳萍.水源地突发水污染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留水量需求估测[J].自然资源学报,2013,08:1426-1437.
[3]杨莹,杨亚非.行业网站应对突发事件的传播策略——以水利行业为例[J].新闻前哨,2013,09:96.
[4]周乾宪.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以“武汉水污染事件”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2,14:17-18.
[5]王晓红.网络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研究——以2006年到2010年的网络突发事件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12,16:88-90.
[6]王素.网络舆情应对研究综述——基于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视角[J].管理学刊,2012,05:100-104.
G322
:B
1007-6344(2017)08-03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