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尚书·周书》“周人尊夏”观

2017-04-10 04:14邹文芊
速读·中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尚书

邹文芊

摘要:在儒家经典《尚书》的《康诰》《君爽》《立政》诸篇,多有周人以“区夏”“有夏”自居之处,实在让人费解。20世纪80年代,李民先生根据《尚书》记载和有关考古资料,力陈《尚书》“周人尊夏”说,甚至还有人推测周人亦是夏民族或夏人后裔。本文将重点从夏周两朝地理上的联系、夏与周之间的宗族渊源两个角度,了解《尚书》中的周族史料多含“夏”的内涵和原因,辨析其中蕴含的“周人尊夏”观。

关键词:夏朝;周朝;周人尊夏;《尚书》

引言

在《尚书》所记录的周代事件里,出现了几处周人自称为夏之后人的情况。如《康诰》一篇,是周公在东国洛汭举行新建都城的奠基仪式时,通过追念周文王的功绩以告诫康叔,原文“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周人自称“区夏”,也就是“小夏”的意思。

在《君爽》篇,有“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一句,杨筠如《尚书核诂》就此说道“此有夏即谓有周”,说明这里的“我有夏”,也是周人自指。《立政》一篇中,“乃惟庶习逸德之人,同于厥政。帝钦罚之,乃怦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同样出现了“我有夏”,相当于“我有周”。该篇文章还写道:“今文子文孙,孺子王矣。其勿误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鼓励且呼吁周人追循夏禹的功绩,表明了周对夏的尊崇。其中反映出来的周对夏的态度,有尊敬、有崇仰、甚至有一脉相承的认同感,使人好奇其中缘由。

在这个问题上,前人已经在研究分析中有力地论证了“周人尊夏”的观点,如李民写道:“周灭商之后,以夏自居,自称‘有夏,称其同盟为‘诸夏,以此区别于其原来的祖先戎狄与蛮夷。周人兴于戎狄,他们强调自己是‘自窜于戎狄之间的夏人。生物学上有隔代遗传法则,文化上有隔代相亲现象,哲学上有否定之否定规律。夏崇拜始于周人。”许多学者也对此做出了缜密详实的剖析和解释,如易华所说“周朝败于犬戎,戎狄日盛,诸夏意识渐兴。管仲提出‘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率先‘尊王攘夷“癸丘之会强化了诸夏意识。晋文公继起称霸,城濮之战亦有尊王攘夷之意。齐、晋是周朝的重要封国,仿周尊夏,理所当然。”

一、夏周地理上的联系

(一)周朝都城建于夏之旧地

古代王朝的都城多以政治功能为主,周王朝在选择都城所在地时也考虑到了巩固国家稳定、治理四方群众的需要,想要达到中天下而立以经营四方的目的。“周人旧都丰镐,偏在西土,为了便于控制克商以后所占领的广大东土,武王选择了地处天下之中的洛邑做为镇抚之地。”周天子认为只有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才更方便治理天下所有的民众,因此,希望将都城的位置转移到当时的“天下中央”,即洛邑。“周人兴建洛邑的速度很快,这主要是由于周初统治者迫不及待地想在东土建立一个政治、军事统治中心,借以镇抚以殷人为主的中原地区。”武王克商之前,周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是落后于商的。克商之后,如何控制商人昔日统治的大面积较先进的东方地区,就成为了武王的一个大难题。武王担忧政局动荡不安,害怕殷人强大起来后会东山再起夺取政权,因此有了在今洛阳一带营建洛邑的想法,着手在国家的中央建立新都。可惜武王灭商不久即去世,接着是“三监”叛乱,周公东征。周公在东征之后,辅佐成王,最后完成了营建洛邑,以宅中图治的工作。

(二)夏、周先民同源于晋南地区

周人从夏初西徙,至武王伐纣又回到了中原地区,期间经过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但周人仍追念夏王朝,经常以夏之后自居。

就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情况来看,在夏文化问题上,主流观点还是承认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代表。但夏墟的準确所在地望,仍存在较多说法,有河汾之东说、永安说、鄂与平阳说、大阳说、翼域说、安邑说等。尽管如此,各家所言的准确地望所在的地理范围大致都位于今山西省南部地区。在该地区,有许多夏文化遗址的发现。因此,正如邹衡先生所说:“看来,这里(山西省南部)属于夏墟地范围,是不会有什么疑问了。”

周民族的发源地究竟在何处,一直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虽然周人发源地问题尚存许多争论,但钱穆先生首倡的晋南说越来越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钱缪先生考证《诗经·公刘》《水经注·汾水注》等材料,说明陕西的周与豳等地名可能始古公迁徙时自山西带来到陕西的,并且周人祖先未必仅仅只活动在泾渭流域这个地方。根据《诗经·大雅·生民》和《史记》中关于周族起源的材料,通过分析归纳可知,周族居住和相关迁徙之地有邰、豳、溥原、土、梁山、周原等。考古角度来说,考古发掘所发现的先周文化分布区域,也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的泾渭地区。

二、夏周宗族渊源联系

在上古传说与真实信史真赝混杂的背景下,夏、周二族与炎黄二族之间的渊源关系逐渐得到周族认同,并日渐成为“周人尊夏”观念的文化与历史基础。

《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撷项为高阳,帝髻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拟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这说明了夏周同族,共出于黄帝世系,同一个部落联盟,有着血缘亲属关系,只是取的国号相异。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周的先人和夏有密切的关系。周人的始祖后稷,曾经是夏的农官。《国语·周语》载祭公谋父对穆王说:“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密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这是说周人的先祖曾世袭虞夏二朝的农官,到不窑这一代,夏朝势力衰落、走向灭亡,周人就逃到了戎狄地区。可知商代的周人是中原夏族移民与西北戎狄部落融合的结果,早期的先祖回忆仍然存在,所以周人有时也自称为“夏”。《逸周书·商誓解》:“昔在后稷,惟上帝之言,克播百谷,登禹之绪。”也能证明周之先人曾在夏时任职。

既然夏和周同属一个亲属部落联盟,且夏本为中原地区的先住民族,而大禹是人们一致认定的最古的帝王,周人尊崇大禹也有其“争正统”的政治需求。“周人尊夏”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夏、周族源关系,以实现其加强宣传政权更替合理性、维护王朝统治的政治目的。

猜你喜欢
尚书
谦虚
自大的马谡
《尚书》
《尚书》的人生智慧
借鉴《尚书》励精图治
试谈《尚书》“誓体”文的审美特征
论研究夏代音乐的必要性
论韩国朝鲜朝时期的《洪范》学
论韩国朝鲜朝时期的《洪范》学
国学赏析: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