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唱歌课引发的教学思考

2017-04-10 22:30冯建梅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首歌唱歌节奏

冯建梅

提起笔来,17年前的一节唱歌教学课的场景便浮现在脑海。

那时我在职业高中,带幼师班的唱歌课和舞蹈课。有一节课的内容是教唱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班上有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外国歌曲没有接触渠道,可谓一点儿都不了解,我就想好好设计一下课堂和教学环节,让所有学生都能尽快学会这首歌。于是,我仔细查阅了有关这首歌的相关资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准备相关的教具。

那时没有先进的多媒体电教设备,上课那天,我就用录音机放这首歌给学生听。歌曲节奏欢快,很快班级的气氛就活跃了起来,有些孩子马上就跟着哼唱起来,不会的学生也都摇头晃脑地有了动律。两遍后,有几个城镇的学生喊道:“是《铃儿响叮当》!”于是,我提笔在黑板上写出了课题。接着我按照设计的教学步骤提出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环节。由于准备充分,整节课一气呵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节课的点睛之笔有两处:一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歌曲背景文化的了解,根据幼师班学生会画画的专业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画出歌曲中美国过圣诞节的画面:在风雪夜,圣诞老人乘坐马拉雪橇降临人间,所到之处充满欢歌笑语与串串铃铛声......通过画面,学生能迅速把握歌曲的风格及感情基调,并对歌词有了深刻的印象。二是针对这首歌曲的难点所在——弱起节奏设计简单易行的游戏教学:我班大部分都是农村学生,很多人节奏感很差,在歌曲的开头不会进弱起节奏。于是我把“我会唱歌”这句话分别添加到指定的正常节奏与弱起节奏中,让学生来感受它们的区别,然后详细讲解“我会 唱歌”与“我〡会唱 歌”的知识要点。学生们很快找到了弱起节奏的感觉,并开始即兴创作弱起节奏的节奏型和句子......精心设计的小环节最后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下课了,学生们还都在意犹未尽的边做游戏,边哼唱歌曲,我想他们一定是已经喜欢上了这首歌,而且若干年后在他们的记忆里,只要是想起这首歌,便会想到我的这节课。如果他们做了教师,也一定会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手段实施教学的。

这节课的成功源于我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身边易理解、感兴趣,擅长的点出发来设计课堂,深入浅出,课堂不枯燥,所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我认为,想要讲好一节唱歌课,要抓住以下几点:

首先要重视备课环节。拿到一节课,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学会唱会歌曲,找出旋律和节奏里面的知识点,感知领悟音乐,了解歌曲创作背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这些环节形成完整的教案,有条件的教师最好准备电子课件,备齐课堂所需教具,不要怕麻烦,总之,备课越充分,课堂成功率越高。

其次一定要根据学情设计课堂。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接收能力,才能在备课时抓住其特点设计成功的教学方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材施教,是教师最应重视的教学方法。像前面我举例的那节课,学生多半来自农村,很少接触音乐,更别提接触外国音乐了,有的基本上就不具备音乐素质,要激发起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套用书本上的专业术语就显得格格不入了,于是我在课堂上经常采用通俗易懂的,甚至是他们身边的事与物,套用在音乐中,律动里,帮助学生尽快感知音乐,提升审美。

第三要充分利用多种元素丰富课堂,调动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眼界。歌唱是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有许多姊妹艺术,例如舞蹈、戏曲、器乐、甚至朗诵、戏剧、美术等等。在唱歌课堂里恰当运用这些艺术的表现形式,能够让枯燥的教学灵动起来,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參与到课堂互动学习中来,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音乐,学唱歌曲。

第四要养成课后反思,及时总结的好习惯。反思是一个反复思考的过程,一个审视自己、去芜存菁的过程。我认为课后反思是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最有效的方式。主动思考与被动思考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效果。主动思考是指思考者本人的主动需求,会用积极的心理指导行动,取得良好的效果;而被动思考是指思考者被要求,会存在消极倦怠逆反的心理,反映在行动上就不会有好的效果。课后反思可以选择以下方式进行:每节课后写一篇课后小结,总结课堂中的精彩点和失误点,分析原因,自我反省,自我成长;也可以经常观摩前辈、同行的教学课堂,对比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自己的异同,借鉴精华、完善自己,甚至完全可以跨学科观摩,另辟蹊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集百家精华,创独自特色。

综合以上四点,只要教师肯动脑筋备课,用诚意来上课,课后用心反思,就能创造优质课堂。课堂吸引人,自然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不用担心学生扰乱上课纪律,费心费力地组织教学,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我们可以长此以往,我相信,我们的歌唱课堂定会绽放绚丽奇葩。

猜你喜欢
首歌唱歌节奏
不为我们而作的歌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节奏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唱歌猪
轻快漫舞
不会唱歌的蝉
如果还有明天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