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
90年前,海口建市,正是騎楼老街初具规模之时;90年后,纪念海口建市90周年,以海口骑楼老街为题材举办画展。这一切偶然吗?。
海口骑楼老街是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已日益成为海口乃至海南的一座不可多得的社会文化公共平台。“来海口,去骑楼”,已成为海口市民乃至众多中外游人的共识。
细细思忖个中原因,觉出:海口骑楼老街具有强大的精神性和巨大的包融性、感染力,让众人在此,引发遐想,产生共鸣。
我曾为骑楼老街(尤其是其发源地之一的水巷口),写下如下一些文字:
水巷口,海口望向世界的眼睛,深邃而悠远;水巷口,世界停在海口的一艘五彩斑斓的邮轮,摇曳多姿,熠熠生辉。
一百多年前,海南的先民们从这里出发,下南洋,闯西洋,走东洋;其后数十年间,他们衣锦还乡,把他们所见世上最好的东西带回来,展现出来,留存下来,回馈乡梓,促进地方社会文明发展。尽管当年的繁华市声已经远去,但是数百栋融汇着中原、南洋、欧洲、伊斯兰等多种文化因子的骑楼依旧顽强地存活下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采。
是不是可以问一个问题:为何别的时代的建筑很难保存下来,或保存下来了也没多大价值,而骑楼有?答案只能是:因为骑楼有文化,有精神。骑楼的文化就是用精美繁复的建筑彰显不同文化交融的魅力,用沧桑的历史印记镌刻出坚韧拼搏的奋斗史,用丰厚的历史底蕴诠释了叶落归根的传承和创新;骑楼的精神是开放、包容、进取、融汇。
不少人激赏这段文字,我想,不是我写得有多好,是因为骑楼老街触动了太多人的心弦。
生性敏锐的艺术家们,特别容易被骑楼老街打动。曾多次陪同包括参加“观澜湖艺术写生计划”的艺术家们在老街写生,正是从他们对老街深情的凝视和各具特色的艺术表达中,我才涌现出诸多意象,提炼出如上字句。
也曾跟艺术家们聊过对骑楼的感受,他们会称:骑楼让他们想起家乡的老街,所以倍感亲切,画起来也“特别带劲”、得心应手。具体而言,安徽画家会想起屯溪老街,江苏画家会想起苏州的山塘街、镇江的西津渡等地,上海画家会想起外滩或城隍庙,四川画家会想起宽窄巷子,重庆画家会想起磁器口,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画家更会想起他们家乡的骑楼老街……民国乃至更早,城市工商业文明崛起、发达的年代,是那座城市最值得铭记、值得骄傲的一段时光。而这些时光,都留存在这些城市的代表性老街里了。
海口这座城市对外开放、工商文明兴起的历史并不算长,骑楼老街是显豁的标志。今年正好也是海口建市90周年,90年前,正是民国创立不久、海洋文明复兴、中西文化激荡的岁月……
我常想,当今中国的文艺家,必须在两个对位关系上寻找自己的位置: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以骑楼为代表的这些老街正是在这“两个对位关系”中光辉璀璨的存在。如今,我们从以骑楼为题材的油画作品中,也看到了其锋芒,其光芒。油画家们也借助骑楼老街这个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题材,做着纯正油画语言与“中国气派”相融汇的多元艺术探索。
甚至这种探索也延展向与骑楼相关的“冯小刚电影公社”的民国街中。不少人喜欢看到民国街与骑楼两者的对立,说什么“真骑楼干不过假骑楼”等,但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民国街的存在与骑楼老街形成呼应。当然,他们之间也有良性竞争与互动。两者都既发思古之幽情,又彰显当代社会的活力,两者都把“老街·海口·世界”联接在一起,完全可以“双峰并峙”,共同显现“海口之美”。事实上,从本次油画展所呈现出的可喜面貌中,观者也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样一种把海口与世界联接在一起的作为,在以海口市美协为主构建的“观澜湖艺术写生计划”里,同样可以见出。将天南海北的国内外油画家汇萃到海南、海口,如同当年骑楼的建设者以自己毕生的智慧和财富,建造风格各异的骑楼,艺术家们也各逞其能,为海南、海口留下自己独特的艺术印迹,为“海口之美”、海口城市精神做出多重诠释。尤为可喜的是,这次“油画家眼中的海口老街之美作品展”汇集了十余次“观澜湖写生计划”写生骑楼老街的作品,画家来源广泛,包括中意两国、国内十多个省份的著名画家,学术水准也堪称一流。由海口市委宣传部和海口市文联主办这一展览,更凸显其权威性。
很喜欢这次展览的名字——“历史的温度”。是的,历史不是冷冰冰的过去,她是有温度的;骑楼同样是有温度的,艺术家望向骑楼的眼睛,亦然。他们的笔触,就不仅有温度,有的简直是在燃烧了。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这句话已被用得有些滥俗,但在这里,我还想再用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