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春良
内容摘要: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以及正确性,从机械的感受知识转向于勤于动手、动脑;通过实验操作,让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主动的接受知识,发展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实验教学 能力 素质
实验教学是体现学生理论、实践能力的一个窗口,是体现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我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兴趣就是学习的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从书本上了解了事物的一些特性,再通过实验,可以更深切、真实地体会事物的特性,以及与书本上所学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更强的求知欲望。
如科学第九册中的简易热气球升起的实验,通过老师成功的实验,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热气球是利用热空气轻和空气具有浮力的道理,更可以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强烈欲望。
再如杠杆实验,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很容易的就可以得出支撑点,离物体越近,离用力的地方越远,就越省力的实验结论,而这个结论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时很广泛的。老师就可以在实验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观察欲望,让学生在课外去留心观察哪些是利用了杠杆原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交流,巩固实验教学成果。
二.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在实验以前,提出观察的目的和要求,充分发挥儿童各感知器官的协调功能,观察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在做“开水加盐”和“茶的品尝”实验时,主要动用儿童的味觉器官,通过实验室学生认识到:“食盐量增加,味道越来越咸”和“红茶有点甜、绿茶有点苦”的知识。再如“认识岩石”这一实验,需要让学生通过看、摸、刻、滴的过程来逐步认识岩石,需要动用学生的视觉、触觉、知觉等器官,用来协调认识不同的岩石,其特征也是不一样的。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帮助观察,从而提高观察的水平。如在教学《水中有杂质》一课时,因为清洁的水光靠看是看不出杂质的,但是通过将水滴在玻璃片上加热至水干留下斑迹这一实验,可以使学生明确无误的得出水中是有杂质的,即玻璃片上留下的斑迹就是水中的杂质。
三.實验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或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得出结论的过程,也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如在教学《植物的花》一课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来认识植物的花。通过正确使用放大镜和镊子来观察和解剖油菜花与黄瓜花,从而正确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异同,确立正确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许多种花,如草籽花、梨花、桃花以及其他一些话的图片拿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进一步的认识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内在本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是学生能力的一个薄弱环节。课堂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是训练学生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验之前,必须向学生充分展示实验的器材,并逐一介绍实验仪器的名称、性能、使用方法等,提醒学生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按照实验的要求各自独立的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每个实验都有各自不同的操作要求,不能想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必须按照要求,一丝不苟得去完成,否则就不可能成功的完成每一个实验。如在“测量水温”这一实验里,对温度计的使用有特定的要求:1、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水中(用大拇指和食指控制温度计,将温度计竖直浸没水中,但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2、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读数。读时,若是红水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液面顶端相平。
通过每一个成功的实验,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既提高了认识,又发展了能力。
五.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科学课实验中,如果把学生动口与动手、动眼、动脑也结合起来,不仅能促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也能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如在实验之前让学生先讲讲本实验所需的器材,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实验要求;在实验结束时,要求学生讲出实验结论等。让学生自己通过对语言的组织,正确的表述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综上所述,加强实验教学,既能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发展实践能力;既能形成良好实验习惯和一丝不苟的求学态度,又能使思维得到发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难曲折,认真学习、刻苦专研,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又能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滨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