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趋加快,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文化自信力日趋减弱,那么,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究竟面临怎样的挑战?为什么会面临这样的挑战?如何利用中学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希望能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作出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文化自信 中学生 语文教学
1.文化自信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或个人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表现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当前,全球经济呈现一体化的趋势,加之我国正处在严峻的社会变革时期,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我们的传统文化中。
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经济制度是优秀的,政治制度是完善的,就连文化都是新颖的,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电影院里的美国大片场场座无虚席,反映传统文化的《大鱼海棠》却人烟稀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八荣八耻”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考试负担;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了一句虚无缥缈的空话;外来文化的糟粕(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圆滑的腹黑学)成了抨击传统儒家文化精髓(勤劳、节俭、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利器……
2.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首先,是经济全球化下西方文化的渗透。由于青少年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会不自觉地沉迷于国外的影片、动漫、游戏、书籍,久而久之,便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迷恋和认同,甚至会不加区分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糟粕。
其次,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下,学校和家长片面重视学生的分数,因此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教授文化课,实行题海战术,音体美的课程被大量压缩,语文课深受轻视,综合实践课程成为摆设,所谓的德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更是只字不提,素质教育早已成了一句空话。
最后,是部分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扭曲塑造。他们打着标新立异的旗号“批判和反思”中国文化,将“中庸”解释为墨守成规,将“四书五经”看做过时的论调,尤其是一些影视作品,总把中国的文化传统与陈规陋习相关联,不但不起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反而产生了更大的消极作用。
3.如何利用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力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楷模,我们肩上肩负着国家教育复兴的重任,如何通过我们的日常教育渗透文化自信?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是每一个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教学。
语文作为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所谓的语言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还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社会主义的优良文化和正统价值观,只不过前者在考试中得到量化和体现,后者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例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的教学可以不局限于文本本身的情節曲折、语言凝练,而要透过这篇文章,让同学们了解《水浒传》,了解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魅力,感受古典小说在世界文坛上的影响力。在讲授《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教师也不要局限于文章的结构分析,而是通过大量古籍阅读和图片展示向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特征,感受中国建筑的伟大,就是感受中华文化的精深。古典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在平平仄仄中感受诗人伟大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影响力的传播。
其次,让学校建设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
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历史中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拥有众多的文化典籍、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古迹,中国也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团体,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值得发掘,只有充分了解,才能肯定与坚持,进而形成文化优越感和自信心。学校可以加强对图书馆的投资建设,多引进一些文化类的书籍,作为语文教育的补充书刊,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展览馆参观体验,多举办传播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学校晚会、读书交流会,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校园风气。
但要注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培育文化自信的经济基础。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通过文化产业实现经济力量和文化力量的深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用最高效的方式引导民众乐于接受传统文化,并且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另外,在学习本国文化的同时,也应放眼世界,学习外来文化的精华,抛弃民族文化的糟粕,用理性的态度和开放的胸襟辩证取舍,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放眼未来,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向世界,传向未来。
只有上下万众一心,努力在社会、学校、课堂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自信力才会慢慢在学生心中生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刘芳.《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1月.
[2]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1月.
(作者介绍:任静雯,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