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

2017-04-10 08:08:54
中国设备工程 2017年7期
关键词:寿命可靠性设备

如何做好“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

编者按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高管理水平的设备管理方式。企业如何构建一个适合自身的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通过一系列技术,规范设备管理流程,以获得企业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设备综合产能最高的理想目标。本期特邀4名业内权威人士参与话题交流互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生产准备处处长谢国学:抓住关键点,提高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质量

石油化工行业普遍存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腐蚀性强等特点,对设备安全性、可靠性要求很高。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对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其中设备的选型、制造质量、安装质量和试运、维护尤为重要,是提高全寿命周期管理质量的关键点,对石油化工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至关重要。

设备选型既要遵循“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原则,全面考虑设备在试车和正常运行工况下的技术要求,使技术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达到完美结合,通过深度技术谈判,使技术协议内容涵盖全面、约定清晰,以满足生产中的安全性、可靠性、环保性等方面的要求。

设备制造质量是全寿命管理的基本保障,对于重要设备要实施第三方监造,按照技术协议中停检点和检验点要求,组织停检点检查和出厂验收。

设备安装主要在工程建设阶段,一方面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图纸和标准施工;另一方面生产准备人员要积极深入的参与到重要设备的安装过程中,从生产和操作的角度提出质量要求, 认真做好“三查四定”工作,确保设备的安装质量。

设备的试运是对设备制造质量、安装质量的检验,对于关键设备和大型机组试车工作,要编制好试车方案,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宣贯,落实好试车条件,确保试车过程设备不受损坏;在使用、维护阶段要严肃工艺纪律、严守操作规程,在日常维护中全面推行“包机制”和“特护制”,管理上要从传统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大力推广应用RBI(基于风险评估的设备检验技术)、RCM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用以确定设备预防性维修需求、优化维修制度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推行SIL(安全完整性等级)等风险评估技术,有效控制设备的运行风险;在修理、更新改环节,设备检修要做到“应修尽修”,即不过修也不失修,要坚持设备更新改造与“设备隐患治理”相结合,使设备长期处于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状态。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首席专家李春树:建立全寿命的可靠性管理体系和程序

设备可靠性是指在资源条件保证的前提下,设备在规定的运行条件和规定的时间期内执行规定功能的能力。随着流程工业生产装置的大型化和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管理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企业家的重视,设备可靠性管理已经成为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适应新常态,炼油化工装置产能越来越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运行周期越来越长,成本控制越来越紧,运行方案不断调整优化,全寿命的设备可靠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风险工程技术更多的是在设备检验和维修环节,没有贯穿设备全寿命管理全过程;可靠性技术本身存在技术缺陷,传统的技术方法不能满足新常态要求;可靠性技术理论研究多,应用局限在局部范围或环节,工程示范成功案例和经验少;设备前期可靠性管理不够,设计制造问题时有发生;运行管理和变更管理不够,预防维修策略执行不到位;信息集成与评估不够,维修可靠性不高;可靠性信息零散,缺乏可靠性分析管理手段;专业管理协同集成不够,可靠性管理实践提升艰难。

解决的办法是建立全寿命的可靠性管理体系和程序。一是提升可靠性管理理念,把可靠性管理贯穿到全寿命的设备管理实践中,包括设计可靠性、制造可靠性、安装运行可靠性、运行可靠性、维修可靠性、管理可靠性,建立全寿命可靠性的过程管理程序和方法。二是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和岗位职责,对传统的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三是与风险工程技术相结合,特别注重设计制造可靠性、变更管理、工艺运行条件管控、备件管理、维修管理。四是评审传统的可靠性分析技术方法,在统计数学基础上,引入模糊评估技术、灰色预测等技术,优化数据信息收集与处理技术,使大样本量的统计分析与个体问题可靠性分析与处理结合使用,解决系统可靠性保证和个体设备的可靠性分析和预测问题。五是建立工艺回路的分析管理办法,使设备、管道系统、电器系统、控制回路、辅助系统均有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措施。六是配置运行监测和周期检测手段,关键设备、关键回路配置在线监测诊断系统,提高运行可靠性和工艺波动管理水平。七是开发信息化的可靠性管理手段,与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相融合,提高管理效能。

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设备主管王发元 :80%全寿命周期价值取决于“规划调研”

区别于传统TPM,“以生产系统效益最大化为方向,追求设备全寿命周期价值最优”应作为“资源整合产生效益”的经营思维下的TPM活动追求目标。

“效率≠价值”,只是价值支撑之一。价值实现在组织之外,优质产品销售获利才能实现企业各项活动的价值。“最大≠最优”,以客户订单为中心,设备的合理匹配开动,同时设备运行资源投入最少产生的价值才是最优。

一般认为从采购、设计制造、安调试产、正常生产到设备淘汰是设备全寿命周期过程。而企业往往忽略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从而导致设备全寿命周期价值难以提升。

“规划调研”是设备寿命周期真正最初阶段,是方向性决策阶段,至少决定80%全寿命周期价值。方向错了设备将不适用甚至闲置,甚至不能收回设备成本。规划调研阶段应如何避免失误?

首先,从企业战略发展要求出发,整体规划设备范围与总体要求,明确通用和重点设备,整体把握设备方向与重点。

其次,重点设备详细调研,除实地考察外,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平台了解行业动态,不局限相熟供应商。

第三,把握设备技术适当先进,从5年以上技术发展考虑,避免应用淘汰低效技术。

第四,结合产能规划与设备成本,选择性价比最优(非最高)设备范围,须充分考虑维护等隐性成本。

规划调研充分,全寿命周期价值最优才有基础保障,再结合各阶段围绕生产系统效益最大化改善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全寿命周期价值最优。

日照钢铁有限公司电控处副处长董淑恩:运用大数据思维实现资产效率最大化

以服务生产线产品为核心,以设备资产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企业提质增效、推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那么如何把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做得更好,是摆在设备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

首先,应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准确定位设备管理的服务对象,推动设备管理业务流程化、信息化,将工作重点下放生产线现场,实现企业设备管理“中央”规划和生产线“地方”自主管理的良性互动,设备管理体系化。

收集生产线设备台账、维护维修等静态数据,无缝对接设备状态在(离)线监测系统,将运行数据与生产工艺结合,实现设备管理“数字化”,依托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充分挖掘设备全寿命周期的“大数据”,提出“浴盆曲线”不同阶段的最优维修维护策略,建立设备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

其次,在多维度的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建立每一个点的作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为设备管理大数据分析、智能诊断等提供依据,保证系统有效运转同时,实现知识的固化与传承。

最后,为更好地的做好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还需培养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如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目标必须由“懂技术”、“会算账”的管理者通过大数据挖掘,并运用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对全寿命周期费用进行分析而制定,同步制定产线(设备)维护维修策略,保证设备功能精度,服务生产线产品,实现设备资产效率最大化。

猜你喜欢
寿命可靠性设备
谐响应分析在设备减振中的应用
人类寿命极限应在120~150岁之间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12-02 23:55:49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可靠性管理体系创建与实践
上海质量(2019年8期)2019-11-16 08:47:46
马烈光养生之悟 自静其心延寿命
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2-07 01:02:20
基于MPU6050简单控制设备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8
人类正常寿命为175岁
奥秘(2017年12期)2017-07-04 11:37:14
5G通信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分析
电子制作(2017年2期)2017-05-17 03:55:06
500kV输变电设备运行维护探讨
工业设计(2016年12期)2016-04-16 02:52:00
基于可靠性跟踪的薄弱环节辨识方法在省级电网可靠性改善中的应用研究
电测与仪表(2015年6期)2015-04-09 1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