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了解我,就看我的作品吧

2017-04-10 18:14陈小波
中国摄影 2017年3期
关键词:李娟黄河

陈小波

去年深冬一日,一天里和朱宪民先生参加了两个气息悬殊很大的活动。

下午是中国文联艺术家大联欢。各界艺术家聚集人民大会堂。

整个会场时沸腾的、红彤彤的。台上有表演,台下哪里顾得上看?各种自拍、他拍、被人拍,各种合影。

朱宪民坐在那里,面色平静,相机、手机都不往出拿了。我在想:在那个场合,有大能量的人,才能这样不动吧?

晚上,两个外地摄影爱好者提出要去朱宪民家里坐坐。请我转告。朱公问都不问来者是谁,说:“来啊!我那儿有好酒!”

酒过三旬,微醺。朱宪民说了两句话:“我现在啊,把每一次露面都当成第一次露面。不管面对谁。”

“我现在啊,把每一次露面都当成递出一张自己的名片。不管面对谁。”

在坐的人都静静琢磨着这两句话。

更早几年。一次,陈海汶请朱宪民、王玉文和我去上海参加一个活动。住在海汶郊外著名的小院。

早晨七点,我就听见小院里有人唤我名字。推门一看,朱宪民、王玉文正端坐在楼下大树下喝茶。我下去时,茶水已经淡了。

我问:“起这么早干什么?”

答:“聊天啊!”

问:“老哥俩常常见面,还没聊够啊?聊什么呢?”

答:“彼此提醒啊!”

问:“提醒什么?”

答:“提醒对方哪些要坚持、哪些要放弃,哪一步迈得太大、又有哪一步没跟上,哪些过于热闹的事别关注了、哪些寂寥并不是坏事,不要忽略对哪位朋友的关注、不要被哪些在瞬息万变的玩意儿耀花了了眼……如此种种。”

据说,这两人三十多岁相识,每次见面最重要的事就是“彼此提醒”“彼此疗救”。我常想,把这二人清晨或深夜的聊天记录下来,得是一本处事智谋大集吧。

我认识这二位十几二十年来,只见他们好好做事,不惹他人;对人事变化与事物发展趋势细细观察、深深体味;不管城头如何变幻大王旗,只做好自己的事、为好自己的朋友,安稳地处在社会给定好的位置,岿然不动。

他们俩是现代版钟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知音永久。

而我,很多年,只要待在朱憲民、王玉文旁边,心里就很舒服,妥妥的。

朱宪民出生的1943年是大灾年,黄河都干了。父亲用车子推着一家人逃荒到黄河南岸。朱宪民生下来,接生婆把他埋在沙土里,那种沙土用锅炒,用筛子箩,是暖和的。在沙土里躺到一岁。刚会爬,扑到砖头垒的炉子旁,烫了腿。一把热乎乎的黄河沙土敷在伤口上。到现在连疤痕都没有。

朱宪民的父亲老实寡言,大字不识一个。17岁的朱宪民离开家乡时,父亲说了一句: “儿子,不要犯法,不要坑人”。

17岁,朱宪民还不知道鞋里要穿袜子。他好奇,城里人为什么在棉鞋里还要弄个套子?棉裤里为什么还穿一条裤子?长裤里面还有短裤?他也不知道世界上有苹果和香蕉,因为他的家乡只有枣。

17岁离开黄河,36岁又背着相机朝黄河边走去。到了黄河边,朱宪民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与黄河切断根脉。他端起相机看到取景框中种种景象,泪水和汗水会一起淌下来。

朱宪民一生没有拍过自己的父亲母亲,他镜头中所有的妇女都是他的母亲,所有男人都是他的父亲!

有一次他在集市上拍照片,想拍一个卖豆芽人的特写,用长焦距拉近一看—他中学的同桌!在学校时这个同桌是班长,门门考90分以上。朱宪民甚至连过去和同桌打招呼的勇气都没有:如果公平竞争,我肯定不是人家的对手啊!如果他正常考大学,也肯定在我前边啊。我只不过一个瞬间决定走出去了,而他留下来了。

所以朱宪民至今只承认自己是一个特殊行业的劳动者。

把拍摄日尔曼民族众生像作为终身事业的奥古斯特·桑德这样描述自己:“我从小就熟悉这些人的生活……因此,一开始我就从个别类型的村民当中,看到一种相同的典型。那是人类品质的记号。”

朱宪民不会这样归纳,但他做的就是和奥古斯特·桑德同样的事情。

当今世界文化的特征之一:在他者中寻找自我。而奥古斯特·桑德和朱宪民这样的摄影者,则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寻找自我。

朱宪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记录了一条最重要的河流,他也成为最富中国意味的摄影家之一。

但他深谙自己仅仅是一位记录者,他的作品既不能醒世又不能劝化,顶多给将来留下探讨黄河流域百姓命运的佐证。

我不在这篇文章里写朱宪民的影像价值了。2007年,我就为他编辑出版过《他从黄河来》一书。那二百张照片的遴选,长达万字的访谈,还有我约请的十余位影像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为他写的文章,足以表达我的立场。

除了邀请胡武功、鲍昆、李媚、林路等撰稿,我请了我的大学好友,毕业于美国哈佛的历史学家赵文洪为他的影像做历史梳理;还请我大学同班同学、作家贺新耘撰写文章。他们都不认识朱宪民,甚至没有听说过。我总觉得:距离远点,看得更清楚些。

我居然还约了北疆女孩李娟为朱宪民写文章。偶尔看了李娟的《九篇雪》,那些从阿尔泰山野生出来的文字,我惊喜不已。正如我的好友刘亮程所说:她的文字是“游牧精神在汉语中的一次奇迹复活”。我突发奇想:《他从黄河来》这本书里如果出现李娟的文字,将是多么奇妙。我把朱宪民的数十幅照片发到阿尔泰。李娟只看照片,不见人,写出来这样的文字:

“之前之后的岁月仍在黑暗地进行,唯有一瞬间于电光火石间现身。朱宪民镜头曝光了。他所呈现给我们的与其说只是一幅幅的照片,不如说是一幅幅被反复撕碎后又重新拼贴复原的照片—每一张上面都有伤痕,每一张都有着曾在这世上无数次辗转时遗失过的痕迹,每一张上面都有巨大的缺失。在那上面,那些我们永远也不能理解的光荣的苦难、纯洁的欺骗、低微的平和;那些我们从来不曾真正了解过的父亲和母亲,我们失散世上的兄弟姐妹,我们的遗弃物,我们素昧平生的亲生骨肉;我们的旧居,收容我们全部童年和整整一生的所在地;我们曾路过的一些情景,我们眼角余光一扫而过后心有悸动却无可名状的现实碎片。

这些平直无碍地生成的图片,不逗弄辛酸,不探掘隐密,更不曾直白过所谓“精神”或“意义”。较之“创作者”,朱宪民的角色更接近忠实的‘记录者。他平静而略带神经质地记录下这一切,从我们过于熟识的、聒噪慌忙的日常情景中辟出了冰凉一瞬。镜头朴实无华,却微微颤抖着微妙的怪异—一切的确是这样的,但一切又似乎不应当是这样。其错开之处如此细微,细微得如针尖一般,轻轻地戳扎着所有凝视着这些图片的眼睛。似乎这是我们一生都无法回避的镜头……”

我的录音机里一直留着这样一段录音。

大约12年前,我给朱宪民做访谈,他开车载着我,迎着夕阳在长安街行驶。当我说起有人评价他处事“圆滑”时,他急了,语气突然提高,眼珠子瞪了起来:“让所有的人害怕和躲着你是一件好事吗?人万万不能‘上炕认识老婆,下炕认识鞋,连农民都懂得这个朴素的道理!”

朋友是事业的保证,没有朋友我寸步难行!没有人帮你,你的能力再强有什么用?我这么多年一路走来虽然自己还算勤奋,但更重要的是全靠朋友帮助。这么些年,我也不断修正自己,解剖自己,反省自己在为人处世上不周的地方,常想我说话恰当与否。面对指责我的人,我也无奈:我怎么你了?我没招过你啊!我没找你借過钱啊!你这样与我过不去?但我堵不住人家的嘴,也没地方解释。我只能安慰自己:随你说什么吧,反正我没做过缺德事。

我坚信:人是说不倒的,除非你自己倒下。说我嘻嘻哈哈,一个是因为我的天性就是这样,再加上我知道霸道一点好处没有,没人买你的账。”

录音机中朱宪民声音低下来,节奏缓下来,有些不好意思:“当然如果又重视朋友,又有原则最好啦。可我做不到啦,对朋友有些显而易见的毛病,我也不好意思说啦。要我说,朋友就是‘捧友,你有了好事为你高兴,有了困难不嫌弃你。互相拆台叫什么朋友?我能做到的就是无是非无城府,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你要是说我说得过分了,我只好躲着你远远的了。如果你们还觉得不了解我,就去看我的作品吧!我的作品就是我的性格。”

朱宪民个性热烈多采,自然通透,生命随兴而为,加上他从不“摆谱”,很多朋友的活动和聚会愿意叫他参加。

无论走到哪里,朱宪民都会受到普遍的赞美和高抬。他笑眯眯地听着,受用着,扭过脸来会来一句:“几斤几两还自己不知道啊!我就是一个好说话的老头而已。”

当声气相投的友人在一起小聚,朱宪民每次都要谈“感恩”两字。对他人、对命运、对机缘、对道路、对友人、对影像……对一切的感恩和敬意。每次聚会,我都会收到一盒茶、一条丝巾,或者一本小画册。

我感受着朱宪民越来越温和、越来越低到尘埃里的状态。眼见他夫唱妇随、儿女双全、丰衣足食、远近无忧,没有火气,没有憋屈,浮世的营扰越来越少。

我常常庆幸能与朱宪民先生“相逢在历史哀歌的岸边”,共同感受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变迁,并在这段反复无常、浪涛滚滚时代中并肩前行。时代的阵痛带给我们无比鲜活和动人的生活经验,也带给我们共同的伤感与隐忧。

我也常常庆幸有朱宪民这样的智者,这样可靠的友人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他们万象来时不迎,百态去之不送,不固执更不迎合的生命态度深度影响了我。

我的女儿问我:“为什么要叫他朱公,我可以不这样叫吗?”

我答:“这是约定俗成的称呼。

他配得上这样的称呼。

你要永远叫他‘朱公。”

猜你喜欢
李娟黄河
黄河娃
On abnormal behaviors of ion beam extracted from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ion thruster driven by rod antenna in cross magnetic field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Therapeutic effect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plus medications for senile osteoporosis and its effect on serum BMP-2 and OPG levels
『黄河』
Analysis on China’s real estate bubble by Oct.2016
Effect of Working Temperature on the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 of aPleated Stainless Steel Woven Fil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