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中国人的家庭认同及其符号表征

2017-04-10 17:44翟石磊孙悦
对外传播 2017年2期
关键词:符号纪录片家族

翟石磊+孙悦

一、由BBC纪录片《中国春节》引出的跨文化思考

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家庭亲情得以深化与延续的仪式。春节的民俗、春节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编织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经纬里。对于世界上其他的文化族群而言,春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是全球六分之一的人群共同享有的节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春节不仅属于中国,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的心目中,春节同样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从历史进程来看,尽管庆祝春节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依托于现代传播技术和交通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地的春节仪式越来越具有相互融合的趋势。同时,伴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全面崛起,春节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表征。

2016年2月14日-16日,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以下简称《中国春节》)在BBC二频道播出。面对春节这样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文化符号,来自其他文化群落的观众也对中国人的喜庆与热闹感同身受。这不禁令人惊奇:《中国春节》是如何实现这种跨越文化的连结和共感的呢?

纪录片《中国春节》从外部的视角出发,使我们熟悉的传统节日在片中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我们也得以在其中重新审视春节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节日,感受团聚、家庭、和谐这些春节带给人们的最朴素的情感基础和纽带。作为文化传播巨头,BBC的《中国春节》是怎样通过选择中国文化符号进而构建了家庭元素,又是怎样通过这些文化符号塑造了中国的家庭认同的呢?本文尝试进行探讨。

二、家庭认同与节日符号建构的论说

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认为每个信息都是由符号构成的。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将无形的文化涵义转换为实在的对象,为拥有同一文化背景的人群创造、建构和传达了特定的涵义。符号的客观性本身使其拥有固有的表面意义。在特定的文化中,符号往往被赋予深层的文化涵义,并且在信息与文化的传播和流传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基于符号在社会文化中显现出的重要地位,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体现出的相似和差异性的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家庭是人类所有社会体制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具有普世特点。金(E.Y.Kim)认为,家庭是所存最重要的社会群体,它为人们将来在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做了铺垫。通过家庭,我们开始了解基于个人、团体的身份意义。①与西方文化相比,家庭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具有极为关键的地位。宗族和家庭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已经延续了千年,每个人都从这根深蒂固的历史观中获得对自己身份的强烈认同感。桑顿认为(在中国) 家庭被看作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个体的利益被放在大家庭的利益之后。由此引出了葛学溥( Daniel. H.Kulp) 在研究中国华南的乡村生活之后创造的一个新词:家族主义( Familism)②。这种家庭主义的机制实际上就是一种家庭认同,家族至上的价值观念就是家族主义,它型塑了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认同。家族主义是中国人的中心价值,即以家族至上作为导引家族成员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最高准则,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而这一原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执行,是因为中国盛行“家族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而当能够彰显中国家族认同符号与场景同时呈现的时候,家族符号表征就显得尤为重要。

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斯(Pierce)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索符号和象征符号三大类。③由于这一分类体现了符号的不同表征方式,因而最有价值、最为实用,影响也非常深远。本文将借助皮尔斯对符号的分类,对《中国春节》中体现的家庭元素进行整理和重新归纳,分析不同形态的家庭符号是如何与家庭认同联系起来,并建立、强化家庭认同。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透过这部纪录片的视角,中国的家庭认同和符号间的关系是如何被展现的,这种呈现手法是否符合传统的认知和文化,并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中国春节》中展现了哪些中国传统的家庭符号元素;二是如何通过这些家庭符号体现了家庭认同感;三是与中国传统对于家庭的刻画(表现形式)相比,BBC的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鉴于皮尔斯符号三分法的抽象性,依照此体系给符号分类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概念重叠和边界模糊的现象。鉴于这三个概念不存在优劣和轻重之排序,这种不同分类的差异并不会对本文所探究的主题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不会进一步探讨同一符号不同分类的细微差别。按照皮尔斯的描述,图像符号具有相似性,并且与其所表征的对象存在拓扑性。④这种说法指出了图像符号和其表征对象在外观上的直观联系。在BBC的这部纪录片中,家庭这一概念很大程度上出现在文化的背景中,而文化是抽象的、主观的,因此,以“家庭”为表征对象的图像符号出现频率并不高,较有代表性的是在纪录片的第一集《归乡(migration)》中出现的“全家福”。

指索符号通过直指、代指或暗示的方式来表明与其表征对象的因果和临近关系。皮尔斯这样解释道,日晷或钟表表示了时间,轻轻地敲门同样是种指引……任何有指向性的事物都属于指索符号。指索符号通常是一个确定的与时空相关联的实物或事件。在《中国春节》中,最明显的指索符号便是纪录片的主题——中国新年(的时间)。此外,通向家的旅程(《归乡》)、团圆饭(《归乡》)等也是指索符号。

象征符号有其任意性,其形体与符号对象之间没有相似性或因果相承的关系。象征符号建立在社会约定的基础上,赋予符号本身不同的含义。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征什么事物,仅仅建立在一定社会团体任意约定的基础之上,为团体成员认可和使用。例如语言就是典型的象征符号,语言的产生是任意的,是特定族群内部的约定。一些抽象的概念、情感等,没有可触的实体,因此也多用象征符号来表征。在人类符号交换活动中,对象征符号的运用最为广泛和普遍。在《中国春节》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象征符号。中国河北省民俗活动“打树花”的传承人所用的羊皮衣体现着其家族技艺的传承和延续;人们年夜饭桌上常见的鱼类抒发着家庭成员对富足和丰裕的期盼;餃子制作完成后摆成圆形预示着团圆等等,这些出现在片中的家庭元素都是典型的象征符号。

三、发现与讨论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它的日期本是一个平淡的时间元素,但由于被赋予了特殊的事件,从而具有了不同寻常的符号意义,一提到春节,就会与“家”“团圆”这样的字眼联系起来。由古至今,漂泊四海的游子不管路途多么遥远艰辛,人们都会在春节这一天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春节这一节日及其体现的习俗和价值是有历史和社会基础的,是不可忽视的文化象征和文化精神,早已成为中国人心中维系着个人和家庭的纽带。在《中国春节》第一集《归乡》中,广东省的“摩托大军”在恶劣的天气下长途跋涉,只为回到家中,在除夕夜与家人一起围坐在桌前,吃一顿象征团圆的年夜饭,这也正是辛勤打工和艰苦旅途的意义。

“年夜饭”是一年中的最后一餐,也是春节中最为重要的仪式。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一起,共忆往事和畅想未来,互相表达感激和愿景,使家庭成员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这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也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正如纪录片第一集《归乡》中所展现的,到了春节,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家庭停下现代的生活方式,秉承传统的习俗,沉浸在传统之中,沿袭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过年习俗,与家人共度时光。在这里,符号的含义本身已经被弱化了,重要的是符号传递的文化意义,使个人感到强烈的家庭认同感,即个人作为家庭成员的身份以及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纽带。

在中国,许多春节习俗是与家庭密不可分的。除前文提到的过除夕夜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外,还有大量与家庭相关的符号,如《归乡》描述的采购装饰品装饰家居、春节前打扫房间,寓意赶走霉运,迎接新年;《团聚》展示了饺子的形状类似古代中国的货币元宝,体现祈求家庭富足的心愿。饺子制作完毕后要摆成圆形,预示着团圆;在《团聚》中,画面阐释了在酒桌上敬酒、祝词要遵循长幼辈分的礼仪。从《欢庆》中可以看到,年夜饭过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的习俗等等。

符号所承载的民族意识是鲜明深刻的,无形地影响着该民族的文化心理和集体行为,对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生潜在和持久的作用。这些家庭符号千百年来在春节这个文化背景中在个体的家庭中不断地出现和重复,早已在中国人的认知中根深蒂固。不仅强调了家庭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加深了每个中国人的家庭认同。

在该纪录片的第三集《欢庆》中,“打树花”——中国河北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以其美轮美奂的表演和效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打树花大师表演时,没有穿任何防护服,仅靠祖父留下来的羊皮衣以及草帽一次又一次向世人展现这项惊奇的火花艺术。打树花这项精巧的技艺已由薛家代代传承上百年,使其成为了家族身份的一部分。“打树花”这项民俗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的提高,渐渐使之成为其家族精神和家族文化的一部分,赋予家庭中的个体自豪感。那件祖传的羊皮衣也早已不仅是一件简陋的防护服,它承载着“打树花”这一家族的文化和荣耀,不仅是象征家族和祖辈的符号,也不断创造出新的家族文化。个体通过符号与家庭联结和互动,形成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也使家族身份得到传承和延续。

这部纪录片对中国春节和中国家庭团聚的建构是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传播。它不仅触动了中国人内心对家庭的向往与认同,更深入中国人节庆上的“时间”与民俗上的“空间”,以“扎根”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平和、安宁、情浓、自在的中国人的春节。这也是该系列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在中国迅速走红的情感因素。纪录片的制作者以“文化移情”的手法,在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历史取向”和“敬畏祖先”的价值观基础上,利用西方人所持有的“个人主义”视角,充分勾勒出了个体、家庭和整个社会在春节这个时空节点上的共鸣,这种共鸣就是通过仪式来建构的关于“家”的认同的过程。

纪录片《中国春节》之所以能够受到广泛好评,正是因为其抓住了节日文化的普遍意义与中国春节的文化特色元素的共同點,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构建了一个属于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所能够理解、甚至认同的人、家和社会融合的社会符号事件。制作者又巧妙地将西方观众喜闻乐见的个体关怀与中国人所追求的和谐理念进一步融合,以三个节日场景的转移,最终形成了通过符号来表征人性共性和社会美好的愿景。

本系列纪录片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中华民族心目中最为重大的节日,春节是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在实现中国国家软实力提升的过程中,如何将中国节日文化推向国际,如何向海外公众传播中国节日文化是一个需要统筹处理的问题。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传入中国后格外受到年轻群体的推崇,同理,中国春节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必须有确定的传播主体与接受对象。有了特定的受众群体后,将传统节日文化以恰当的传播形式和内容,通过可行的渠道传播,最终将会形成中国特色的节日传播模式。(作者供图)

(本文为2016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跨文化视角下的BBC中国主题纪录片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10290148X)

「注释」

①E.Y.Kim(2001), The Yin and Yang of American Culture,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 p.159.

②(美)丹尼尔·哈里森·葛学溥:《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周大鸣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版,此处直接引自周大鸣对《华南乡村生活》的译者序。

③Peirce (1903 MS), “Nomenclature and Divisions of Triadic Relations, as Far as They Are Determined”, under other titles in Collected Papers (CP) v. 2, paragraphs 233–72.

④Peirce, Charles S., Buchler, Justus (ed.) (1955).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Peirce, New York: Dover. p109.

猜你喜欢
符号纪录片家族
Rough Cut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等待
超级蚁穴
皿字家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