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海
摘 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报告首先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所以高校作为教育培养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前沿阵地责任重大、使命重大。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分析,揭示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问题为基础,对探索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153-03
一、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2]。十八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决定着国家的兴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大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指导,是广大人民的行动指南。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提高自我修养、提升身体素质、增强能力水平,最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献计献策。所以,要在大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大学生投身到社会建设事业中来。
(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自身能力素质的建设、有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改进创新理念[3]。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一旦引导错误,不仅影响个人发展,而且会导致社会建设停滞甚至倒退。所以,大学生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促进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进而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有助于提升理想信念和道德水平
理想信念和道德水平不仅反映了个人的追求和素质,也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是新时期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是大学生培养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所以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他们提升认识水平,调动主观能动性,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标准。
(四)有助于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的心灵指引,促使大学生对社会建设的深刻理解,也明确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新的社会发展期,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的指引下坚持创新原则,开辟新思路,运用新方法,不仅增强了自身动手能力,也有促进了创新水平的提升。所以,要积极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当前,我党在大学生当中开展了相关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大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维方式,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容易受到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存在部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摇摆甚至不认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多元文化影响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当前世界交流、区域交流、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形成了多方位的合作。大学作为开放的环境,接受着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虽然促进了大学生的认识,但由于世界上依然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各种斗争形式也从简单的对抗,转变为文化侵袭。作为价值观养成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甚至对抗文化的影响,导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否定,不仅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而且对社会建设、国家的团结和稳定都会带来沉重的打击。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化、枯燥化
大部分大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书本教育为主,基本都是照本宣科。这主要是因为大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忽视所造成的。最终导致很多课堂的教学形式化、枯燥话。大部分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形成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厌恶,形成了反向效应。导致大学生往往找各种理由推脱课堂教学,在内心也无法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样的结果是对国家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三)社会意识冲击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的跨越式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益矛盾也不断加剧,导致社会产生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大学作为思想理论的前沿,必然受到了各种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在这种意识的熏陶下,形成了利益心理,久而久之,导致整体风气不正,身心发展和校园的文化建设收阻,最终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对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藐视、漠视的态度。极大的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进程。
(四)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形成的不稳定性
大学时期是价值观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又伴随着思想文化的复杂性和意识形态的不稳定性。所以,这一阶段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不足,容易在他人的鼓噪下,放弃正确的价值观,选择自认为对的价值取向,其中有些价值观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思想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不能很好的做好指导工作,不仅会引导大学生向错误的价值观前进,还会阻碍社会正确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最终将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三、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措施
(一)提升主流价值观的作用地位
提升主流价值观的作用地位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中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高校一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积极向上,保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相适应。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外来价值观的侵袭,尤其是资本主义价值观。所以,高校要在文化多元背景下,营造环境、氛围,在大学生中形成广泛共识,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保证大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不断完善自身发展、促进社会建设。
(二)创新教育形式,促进教育实践
目前,高校开展了一些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课程,但是,高校在课程上却缺乏创新,往往是形式化、枯燥化,导致大部分学生从内心排斥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因此,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情况,创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通过改革课程版式、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设施等方式,加强课堂吸引力。其次,要促进教育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和社会活动相结合,不仅拓宽了教学的方式,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强化了学生交流合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实践潜移默化的获得了相关成长。所以,创新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实践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方向。
(三)坚持以大学生为本
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的原则。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应是教育的主体,应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4]。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在高校教育中坚持给学生创造机会、创造舞台、创造环境。从大学生的角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让广大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中收获成长。因此,高校要从学生出发,促进其自我发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实现自我能力。同时,要结合实际创造多元平台,使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让大学生从活动中发现自身优缺点,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改正和学习。
(四)增强大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优先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培养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大学生对其自身建设、对社会建设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同时,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前提。因此,高校要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放到学生建设的重要位置上,通过多元化、多方面的深入,努力从大学思想觉悟着手,激发大学生投身基层事业,加强群众的联系,从基层锻炼和时间获得中获得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在实践中克服自身弱点,提升爱国情怀、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坚定理想信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长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才能以主人翁意识在社会建设发展中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
十八大五中全会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在祖国繁荣发展的这条道路上,大学生永远是参与者和建设者,培养好新时期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方面。
——————————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八大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吴海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2008.
〔3〕朱淳.著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新长征,2014(5):52-55.
〔4〕潘松文.红色文化之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及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11):89-90.
〔5〕仝杏花.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J].长春大学学报,2016(08).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