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栏建设研究

2017-04-10 07:40王文江
关键词:红山文化

王文江

摘 要:名栏建设是期刊的战略工程。地方高校要打造品牌栏目,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时是指借助研究平台占据学术有利位置,地利是指地域优势,人和是指作者编者勠力同心,密切合作,使栏目精品荟萃。也只有如此,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学术期刊中闯出一条道路。

关键词:名栏建设;红山文化;契丹文化;游牧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6.3;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095-04

2014年《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入选国家名栏工程,这对地方本科院校学报来说殊为不易。遍查名栏工程名单,这类学报入选者寥寥,难道是《赤峰学院学报》“幸运”?其实我们考察赤峰在全国的历史文化地位、赤峰学院的学科建设成就、学报在栏目建设上的非凡建树就会明白,《赤峰学院学报》并非浪得虚名。

一、赤峰市厚重的历史积淀

赤峰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北辽吉黑3省区的西部,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赤峰市历史悠久,有一万年的人类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不论是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还是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先民都在赤峰留下了足迹。从赤峰的历史发展足迹看,从渔猎经济、农耕经济到游牧经济,每种经济形态都不缺席,这比漠北的单一游牧经济及中原的农耕经济要丰富得多。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发现证明:“赤峰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北方文化的摇篮和中心,也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拥有近万年的文明史。”[1]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国内外许多学者把中华文明的门槛划定与黄河流域,后来又认为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源头,现在看红山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历史上赤峰地区的标志性文明阶段主要有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金元文化等。

(一)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neolithic)中晚期,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其特征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是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从1906年开始,包括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法国传教士桑志华以及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等,在近30年的时间里,对红山前后开展了广泛的田野调查,并对遗址进行挖掘。滨田耕作和水野清一于1935年对红山后古遗址发掘之后,在1938年出版《赤峰红山后》一书,红山文化由此成为史学界眼中的考古学重地。每年的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及世界红山文化年会正是红山文化地位的体现。

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红山文化,中国5000年文明史就出现断代。也就是说,红山文化是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①内涵十分丰富。红山文化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覆盖范围广阔(见图2),有20多万平方公里。红山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期,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为纽带,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牧、渔、猎并存。目前的考古发现有:赤峰红山后、辽宁省朝阳牛河梁遗址、兴隆洼文化、小河西文化、赵宝沟文化、东山嘴、孤山子遗址等。各类遗址总计68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0多。据碳14测定,红山文化存续时间约为公元前4000至公元前3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存续约2000年。蜚声海内外的“中华第一龙”(见图1)、“中华第一凤”、“华夏第一村”、“草原第一城”就是红山文化的重要标识。

红山文化陶文化在中华远古文化中独树一帜,是北方远古文化的代表。红山玉文化发达,是中华玉文化的源头之一,而“中华第一龙”也被称为中华民族龙的信仰的起点。著名红山文化专家郭大顺强调:“以往我们认为,礼是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的;随着文明起源讨论的开展,有学者提出将中国传统礼制的起源追溯到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这就再次确立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化总根系中的直根系地位。”[2]

(二)夏家店文化

夏家店考古文化是内蒙古早期青铜文化的代表,经对所出土青铜器的碳-14测定,时间大致在西周至春秋早期,属于夏商时期北方青铜文化。与其他青铜文化相比,要上晚于龙山文化,和黄河流域早期青铜文化处于同一历史年代。此乃中国北方青铜文化早期遗址。夏家店文化分下层文化与上层文化。夏家店遗址出土的文物十分丰富,有陶器、石器、玉器、骨角器、青铜器(见图3)等,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的青铜器的工艺及使用价值显示了当时的生产力已达到很高水平,足以与当时中原地区最发达的青铜文化相媲美。

(三)契丹辽文化

契丹民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强大的民族,契丹王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它的存在,对发展我国北方经济,促进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乃至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契丹民族的发展足迹,最早可追溯到公元4世纪,持续千年之久。期间,契丹依附过北魏、隋、唐等政权,也与柔然、回鹘、室韦、突厥、女真、蒙古、党项共生与碰撞,共同推动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庙号辽太祖)并契丹余七部,建立契丹政权(1066年改国号大辽)[3],直到公元1125年大辽被金朝所灭,存续时间达218年。其后裔有在西亚建立西辽,存续88年[4]。公元947年,契丹大军南下中原,灭五代、后晋,获得后唐燕云十六州,国势日盛。到大辽鼎盛时期,其版图幅员万里:最南变到达河北省南部白沟河,最北到达克鲁伦河(胪朐河)和色楞格河(薛灵哥河)流域,东到鸭绿江东、库页岛和黄海,西到达额尔其斯河上游与阿尔泰山,估计面积在600平方公里左右,在当时的亚洲实力强大。大辽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可以说“辽是草原文化集大成者”[5]。契丹文化是基于本土文化(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游牧文化为主体,融合汉文化、渤海文化、奚族文化而构成的文化整合体。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今赤峰市巴林左旗(古临潢)建立都城,大辽的霸业就拉开了序幕。①赤峰地处大辽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枢地位,辽上京作为大辽的国都乃契丹五都之首,是辽圣宗以前的统治中心。都城“由皇城和汉城两部分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城墙全用黄土夯筑,周长8916.9米,残高5~9米。皇城位于北部,是契丹统治者居住区域,也是初筑的皇都。东、南、北3墙都呈直线,各长约1500米,西墙中段位于小土岗顶部,南、北两端向内曲折,全长约1850米,东、西、北3墙中部残存有门址,并加筑瓮城,各墙上残存有马面。西墙内的山岗顶部,有一组东向的建筑址,应是早期的宫殿遗迹,在此可以俯览全城。岗下有一大道直向东门,推测皇城最初是以东门为正门”。②

除辽上京,赤峰市宁城县的辽中京也是契丹五都之一,辽中京大定府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铁匠营乡。“史载,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公元1004年)路过这里,遥望南方霞光闪烁,有郛郭楼阁之状,一派瑞气,因议建都。统和二十五年五日竣工。中京城的布局仿北宋都城汴梁城,分外城、内城和皇城。外城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3500米;内城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内外两城略呈‘回字形。”③

当然,赤峰境内辽代遗存远不止这些,石房子、大明塔,还有数不胜数的有待发掘的考古文化,这为大辽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赤峰境内柔然、突厥、回鹘、室韦、党项、女真、高句丽、鲜卑、东胡、乌桓、金、元都曾以族群、部落、城邦或国家的形式存在过,他们都留下了丰富而灿烂的考古文化,比如蒙元文化、藏传及中原佛教文化、王府文化等。

厚重、悠久、灿烂、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不仅成就了许多史学学者,使他们登堂入室,成为大家,也为期刊栏目建设提供了雄厚资源。依托这些学术资源建设“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草原文化”,必然事半功倍,获得极佳成效。

二、搭建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平台,强化作者梯队建设

优秀期刊离不开优秀的栏目,优秀的栏目离不开优秀的作者,作者梯队决定这期刊的学术质量、文化质量,这是期刊栏目建设必须遵循的规律。期刊的骨干作者一般来自期刊所在院校的相关学科,因此相关学科的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期刊栏目的质量。

赤峰学院是赤峰地区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依据地区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蓄优势,锐意改革进取,优化学科建设,2006年被确定为赤峰学院重点学科,2007被评选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2008年又被評选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之一,2010年被评选为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共同资助的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即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赤峰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获批,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平台更加坚固。在历史文化学院的发展过程中,《赤峰学院学报》作为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科研的重要平台,不仅推动了学院学术水平的提升,也为学报培养了骨干作者,为期刊栏目建设奠定了基础。

赤峰学院始终致力于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北方游牧文化研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赤峰学院就开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展开相关研究,组建了辽金元史研究室,1990年又成立“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所”,开展以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先后组织召开契丹辽文化研究年会、国际国内研讨会十几次,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契丹文化专家学者与会,产生了很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2003年,赤峰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入住学院,组建“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搭建红山文化国内研究平台,并于2004年举办首届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的《红山文化研究——2004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此书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文物局最佳论文集奖)。2005年,赤峰学院与赤峰市政府联合,每年举办一次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吸引国内外考古界及史学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红山文化重大问题展开研究,一直延续至今,取得累累硕果,把红山文化研究有些研究推高到新的水平。2012年,在区、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红山文化研究院、契丹辽文化研究院成立,至此,赤峰地区已经成为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中心。

赤峰地区所处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地位以及赤峰学院文史专业的稳步发展,不仅为《赤峰学院学报》“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广阔的空间,也为栏目建设聚拢了大批专家、学者,并使学报建设学术功力深厚、结构合理的专栏作者队伍具备了可能性。目前,赤峰学院学报的作者队伍规模、梯次都很合理,不仅有国内顶级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方面的专家,也有工作在一线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同学报编辑一道,为“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乃至“游牧文化”的强劲发展贡献着力量。学术平台、作者队伍、编辑是名栏建设缺一不可的力量。

三、名栏建设路径研究

名栏建设是期刊建设的重中之重,许多期刊对名栏都有不懈的追求,但建设路径却各不相同。清华、北大因为某些转业在国内甚至国际都是处于前沿的,加上它们在学界无与伦比的地位,打造名栏并不像地方院校那么艰难。吉林大学的《东北亚论坛》着力打造“东北亚区域合作”走的是区域政治经济优势与学科发展相结合的路径。吉林大学虽然比不上清华、北大,但也是知名大学,在我国东北地区稳居榜首。吉林大学地处长春,研究东北亚区域合作问题责无旁贷,这个优势是其他名牌大学没有的。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区域化、多极化。东北亚3国中日韩经济总量接近美国,加强这一地区的区域合作,打造一体化的经济合作组织,不但对三国,对世界经济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吉林大学依托东北亚研究领先的学术团队,抓住东北亚区域发展趋势,通过搭建国内学术平台,使栏目精品荟萃,并为国家决策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2014年,“东北亚区域合作”入选国际名栏工程(第三批)。许昌学院与赤峰学院一样,同属于地方本科院校。《许昌学院学报》的“魏晋史研究”依托的是许昌是魏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优势,打造魏晋学术研究团队,坚持精品立栏,最终使该栏目入选名栏工程。《许昌学院学报》与《赤峰学院学报》的名栏建设路径十分相似,依托的都是学科优势与地域优势,而且栏目创建时间大致相同。可见,依托学科与地域优势对于地方院校名栏建设具有普遍性意义。

《赤峰学院学报》的前身为《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创刊于1981年。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刚刚摆脱混乱、迷茫状态,对学术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学报还是认定“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这个学术宝库,并尝试着去挖掘。《赤峰学院学报》“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始于1985年,共设“红山诸文化研究”、“辽金史研究”、“北方民族文化研究”三个栏目,由于受学术资源的限制,当时这样设置是合理的。但是,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以及考古新发现,三个学术板块发生了变化,有些更接近了,有些却逐渐分离,因此对三个栏目进行整合,设立了“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与“游牧文化研究”,这样不仅优化了学术资源,学术方向也更加明确。

赤峰地区的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地位突出,无论是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还是金元的游牧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有些还具有特殊的意义。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研究团队实力雄厚,有全国知名的专家,也有一线的教师与研究人员,他们都热爱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都矢志于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使栏目精品荟萃。《赤峰学院学报》的编辑团队业务精湛,锐意进取,呕心沥血,历经30多年,脚踏实地推动栏目发展。因当说,“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入选国家名栏工程,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

注 释:

①脱脱.辽史·百官志.

②③360百科.辽上京遗址.

参考文献:

〔1〕〔2〕毕玉才,刘勇.郭大顺:红山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直根系”[N].光明日报,2015-11-10.

〔3〕项春松.赤峰地区辽史研究概况[A].孙国军,李春林.契丹辽文化论集[C].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4.3.

〔4〕〔5〕王玉婷,王燕赵.辽文化与辽上京[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3.9.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中的玉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