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莉
摘 要:在西方思想史上尼采一直是备受大家争议的人物。尼采不同于常人的文体和晦涩的语言,经常让人难以捕捉到他的真正思想。海德格尔甚至认为尼采的思想根本就没有在他的著作中出现,也就是说,他没有以一种很系统的、明显的思想体系在文章中给我们显示出来,必须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注解等方法才能够对它有所意识。事实上海德格尔也是这么做的,在尼采有关虚无主义的思考中,仅仅把与虚无相对的存在理解为“价值”,最终无法克服虚无主义。而海德格尔则通过把人提升为无条件的主体完成了对尼采的虚无主义的超越。通过海德格尔的注解和论述,尼采的虚无主义成为了一种积极被思的虚无主义。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形而上学,而且是一种能被经验到的形而上学是有它积极的意义的,比如“上帝死了”、“超感性的地平面被抹去”、“地球从太阳脱离”等具有颠覆性和革命性意义的话语,还有权力意志以及超人那极有强力的力量都会给人带来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勇气让我们敢于挑战貌似很“权威”的东西。
关键词:虚无主义;权力意志;超人;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051-04
一、虚无主义的概念
虚无主义作为哲学意义,是怀疑主义最极端的一种形式。虚无主义认为世界、生命(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是没有客观意义、目的以及可以理解的真相。虚无主义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中的“nihil”,意为“什么都没有”。
尼采说: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自行贬值”[1]。尼采晚期的作品主要是关于虚无主义的。尼采将虚无主义定义为使世界,特别是人类生存没有意义,目标,可以理解的真相和本质价值。
在西方,虚无主义,古已有之。不过正式宣示虚无主义的时代的到来,是上个世纪初的一个事件。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那个被世人称为疯子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道出“上帝死了”这句惊世之语,至今仍是虚无主义的历史标杆。虚无主义是普遍弥漫于尼采所处的时代的一种精神氛围,尼采曾描述过这个时代:“一个内部大面积颓败而分崩离析的时代。……分崩离析是这个时代的特点,由此而没有稳固性:没有什么东西牢固地自立或没有什么坚定的信仰;人们为明天而活着,因为后天是可疑的,而在我们行走的地方很快就不再有人迹了”。这种虚无主义的危险气息被尼采大胆地表述为:“上帝死了。”上帝死了意味着“最高价值”的死亡,意味着那曾经承载我们的冰面已经消融。对尼采而言,虚无主义和上帝的死亡是一个时代的事实,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虚无主义有更深的意义。在尼采看来,现代虚无主义的早期样式是“悲观主义”。对尼采来说,形形色色的虚无主义都启发我们重新思考道德与价值的本质。尼采认为,虚无主义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一切道德价值都不是自在的而是虚构的。尼采后期思想的重要主题就是克服虚无主义。然而尼采把虚无主义把握为一种“价值之思”,因而他没有克服虚无主义。
而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虚无主义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发挥,最终从他的角度对虚无主义的本质做出了真正地、积极地思考。
在读到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的本质时,他在文中指出,“虚无主义”这个名称表明,如果它是一个使用着的词汇,而不是一个口号,那么在它的所指中,虚无或者无是本质的。虚无主义意味着:存在者是无;即绝不仅仅指这一个或哪一个存在着,而是存在者本身在整体上是无。这也就是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概念的大概内涵与尼采的不一样。
海德格尔视域下的虚无主义真正地克服了虚无主义的消极意义,而海德格尔在这方面做的更多的是通过对尼采的虚无主义进行注解和分析来使尼采的虚无主义的本质更清楚、更本真的显现出来。所以海德格尔在给我们揭示虚无主义本质方面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一、海德格尔视域下的虚无主义的本质
(一)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虚无主义就切入点而言有他的独到之处
海德格尔认为在形而上学中,虚无主义是可以被我们的经验所经验到的。但并不是每一种形而上学都可以经验到虚无主义,只有尼采的虚无主义可以被经验到。这就说明尼采的虚无主义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
虽然尼采的虚无主义可以被形而上学所经验到,但我们在短时间内深思尼采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领悟到的,既不会感受到尼采的形而上学,也不会感受到尼采之间的任何其他形而上学。所以,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必须采用一些可以短时间内帮助我们学习尼采形而上学的方法。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注解尼采的一些话来循迹虚无主义的本质。比如,尼采借“上帝死了”这句话为他所理解的虚无主义提供了一种理论的而不是实践的按其表象仅仅是消极的形式。所以,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虚无主义很独到。我们不能像学习其他虚无主义一样来通过作者的著作来学习,而要通过注解尼采的一些话才能慢慢追寻和意识到尼采虛无主义的本质。因为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思想没有在他的著作中出现,所以我们得通过注解或者其他的方式才能意识到他的思想的精髓。这就是尼采的虚无主义就他的切入点而言有他的独到之处。
(二)怎样把消极被思的虚无主义变为积极被思的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消极被思的虚无主义指“上帝死了”这句话。因为上帝死了只是一种理论而不是实践层面上的形式。在尼采被强调的句子:“疯子跃入他们之中,并用眼光逼视他们……我们所有人是杀他的凶手。”而海德格尔就是通过用这个被强调的句子来给“上帝死了”这句话进行了注解。同时通过这个被注解的句子我们也知道了“上帝死了”这个事件是人的行为。虚无主义被理解为最高价值贬值的历史,这是人的作品。通过这个的注解,虚无主义这个词听起来好像就更加具有了消极的意味了。虚无主义的形式,通过尼采本人的注解被证实为只是消极的。那么怎样使虚无主义这种神学的、消极的形式,即“上帝死了”这句话,变得能让人感觉是积极的呢?也就是说,我们用什么样的水才能洁净自己?因为我们人对于“杀死上帝”这件伟大的事情来说太过渺小了。尼采通过疯子的话答复:“更为伟大的行为不曾在——因此行为之故,始终在我们之后出生的人,应被放入迄今为止一切历史的更高历史中!”这个行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更高历史的开始。因此,海德格尔认为按照“我们已经杀死了他”这句话的注解,虚无主义的形式“上帝死了”这句话还是说出了一些积极的东西。如果我们始终从尼采形而上学的这个角度来思考,就如同确证了一个终点的东西,我们可以把这称作一个更高历史的开始。这个形式是在积极地思虚无主义,也就是说在权力意志意义之上的存在者或者现实之真理则是积极被思的虚无主义。存在者的本质,是作为本质般地被价值设定了的权力意志。也就是说存在者就是权力意志,而权力意志以本质的方式去设定存在者本身。这样,消极被思的虚无主义就变为了积极被思的虚无主义。
(三)上帝究竟怎能被杀死?人们曾经怎能杀死上帝?
尼采直接让疯子问道:“但是我们怎样做到这一点?”谋杀上帝中所发生的事在不同场合被预示:“我们怎能吸干海水?当我们让地球脱离它的太阳,我们做过什么?”首先,超感性的地平线被抹去。理念从柏拉图的外观转变为思想之物的我思。笛卡尔把尘世的人的有限实体思作这种知觉。其次,地球从太阳脱离。所有存在的东西,由于按照自我意识的自我确信安排所有客体,因而作为主体的客体存在,作为把人的自我意识立于自己本身之上的东西存在。关于所有客体的真理成为主体的确信。上帝成为所有客体的客体。另外,上帝得靠我们的知觉去感知,即我思上帝就在,不思则不在。这样,上帝的地位就下降了。那么谁来代替上帝的位置呢?这就是主体。主体性本身就是价值设定物。上帝死了。上帝之死以将理念设定为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为内容。上帝之死本身是一种历史。这历史,在人确定他本现到主体-客体关系之处,拥有自己决定性的转折点,所有仅仅可能的存在者之真理被安排到主体-客体关系中。人用这样的方式实施了杀死上帝这个行为。
(四)超人怎样运用权力意志
超人从其无条件的绝对的主体性出发,在权力意志的意愿中意愿自己本身,并在他的自身意愿中意愿权力意志。他的主体的意愿必然以一种客体的权力意志任务的形式向他展现出来,这样他就得像执行一个任务似得去执行这个任务。在这样一种显现中,这个意愿对于意识到它的存在的东西而言,需要做的就是说出“是的”就够了。超人的这种无条件的主体性将作为所有存在者的存在的权力意志带到他本身的光亮中。因此我们说,超人的无条件的主体性是存在者的真理,即是存在者之为存在的根据,只要存在显现为权力意志。在这里我特别欣赏超人。因为首先超人具有主体性,拥有确定的特征。其次,超人的这种主体性可以确定自己也可以确定他人,还可以确定存在者。
(五)如何从确定过渡到确信以及如何从确信过渡到合法性
“我们己经知道存在者之真理有着确定的特性。而表象着的主体本身确信自己本身,这在本质上就属于主体性。按照这样的确信,作为确定的存在者之真理就拥有了确信的特点。确定本身居于其间的自己—本身—认知,从它那方面保留了迄今为止的真理本质的一个变种,即表象的正确性。这个变种指从传统的主体的认识符合客体的特征的传统符合论变为现在的主体根据对自己的认知来规范所有被表象之物。这种规范在表象的能思之物,无论其为心智还是灵魂的认知要求中被设定。这种要求通往确信,所有的被表象之物和表象被驱向了数学观念的清晰和明确并被聚集在那里,确信就在这中间产生。这样确定就过渡到了确信。”那么,确信又是如何过渡到合法性的呢?存在者就是感知的所思的存在者,现在表象是正确的,只要它与确信的要求相符合。这樣,它被识别为正确的,并作为有理的被表明和支配,被合法地—表明。这其中的过程也是主体的不断为自己的主体性辩护的一个过程,不断地表明自己有理的过程。这样确信就过渡到了合法性。
二、海德格尔虚无主义本质的现实意义
虚无主义作为一种能被经验到的形而上学,并不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虚无“或者”无”,而是在我们的思路上和精神上以及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中或者在我们的意志中坚持。首先,我特别赞许尼采提出的“上帝死了”的说法。在上帝死了之前,人们总是被上帝控制着,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就算有,也会因为上帝而委屈自己。而当上帝死了以后,人们就把上帝变为了一种客体性的东西,而且是一种要靠知觉去感知的客体。这样人就有了主体性了,我们思上帝它就在,不思则不在。上帝的在与否完全由我们自己来决定,这样我们就从上帝的桎梏中被解放出来了。不过上帝这个词在我们中国听起来好像特别遥远。在我看来上帝就好像一个会变幻的、自私的、虚伪的、狡诈的爱蛊惑人和利用人的妖怪。它时而变幻成一个亲切的老婆婆,在你失落的时候假装安慰你。实则它在故意讨好你,想让你对它产生好感然后再死心塌地地感激它。而当它发现你只是一时地喜欢它时,它就又变幻成一个传教士,告诉你说,上帝是多么伟大,好让你真正臣服于它。这样慢慢的相信和信仰上帝的人就越来越多。他们慢慢地就越来越相信上帝可以拯救自己的一切。以至于在上帝面前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失去自己的尊严,失去自己的个性,失去自己的自信等。而在这期间,上帝依然在装模作样地变幻着各种姿态和面孔。会在你遇到困难时漠不关心却在表面上说到,这些都是正常的。会在你成功时很不高兴但却会在表面上挤出一丝笑容。而你却卑微地会为那一点点笑容而感到荣幸。会在很长时间不见你而感到内心愉悦却在你面前对你说真的好想你。而更可悲的是你已经知道了上帝的真实面目却还要对它卑躬屈膝来委屈自己来迎合它。上帝如此赤裸裸地待你,你何必要成全上帝而委屈自己。所以尼采提出“杀死上帝”的说法是伟大的。只有杀死上帝,我们才能真正地自由,我们才能不用每天都提心吊胆地生活。
其次,主体的由确定过渡为确信以及由确信过渡为合法性的过程其实是很科学很可靠的。这样地过渡会让我们拥有主体性的主体不再怀疑自己,因为所有被表象之物和表象都被我们用一种驱向了数学观念的清晰和明确并被聚集在那里的规范来安排。我们不用在拘泥于传统的符合论,我们只要说出是的就好。因为我们作为主体越来越是主体,因而就确定了我们的确信,我们在被自己设定的合法性要求之前表明自己是有理的,这样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很有底气,而不用担心这样做会不会不好之类的事情。
最后,超人能意愿自己本身。超人是真正具有主体性的主体。他能从其无条件的主体性出发,在权力意志的意愿中意愿自己本身。他的主体的意愿必然向他显现为客体的权力意志的执行。而他只要在这样一种显现的过程中说出—是的。超人能真正做自己的主人,他好像时刻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而当他真正确定自己要干什么的时候他就一定能成功,因为他会运用权力意志。在我看来权利意志就相当于一种至上的真正有利于自己的原则。这原则是客观的,不会因为情感、人物、地点或者场合等的改变而改变。而一般人则很容易受这些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原则。而超人则不会,超人会牢牢遵守权力意志,并按照权力意志的指示去做。
三、结语
海德格尔让我们对尼采的虚无主义有了一个新的不一样的感受。也就是海德格尔视域下的虚无主义,他使尼采的虚无主义有了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意味。这样的虚无主义才是真正极致的虚无,但并不是“无”而是实实在在的“有”。会让人有一种特别想立即变身为超人的冲动。想真正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可是真正在现实中实施起来又谈何容易。可是即便我们很难成为超人,但我们可以借助权力意志使自己变为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人。我们也要拥有“杀死上帝”的自信和勇气,拿出实际行动而不只是说说而已。这样我们就算是有主体性的主体了。之后我们还要巧妙地运用权力意志来使自己越来越具有主体性,相信如果这样不断地努力下去,命运终将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好运终将伴随自己一生。
——————————
参考文献:
〔1〕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9-70.
〔2〕海德格尔.尼采(第四卷)[M].纽约,1982.177-188.
〔3〕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80.
〔4〕海德格尔.尼采[M].孙周兴,译.2002.
〔5〕海德格尔.陈家应.王庆节存在与时间(修订版)2006.
〔6〕王恒.虚无主义:尼采与海德格尔[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
〔7〕恩斯特·贝勒尔.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