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课堂,你我共享

2017-04-10 15:22
广东教育·综合 2017年3期
关键词:天河区教育局精准

广州市天河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起步于1998年,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过去十年,天河教育信息化的最大亮点是通过基于“天河部落”的混合式研修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区域集体备课)、教学策略情境化、技术应用常态化,促进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作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广东省首批“粤教云”项目计划示范应用试验区,天河区信息化工作以促进师生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扎实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探究。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对行业的颠覆性变革越来越广泛。教育者应该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趋势,以学校、教师、学生为中心,通过微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不断变革管理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形成信息时代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新模式、新形态、新常态。

以信息技术精准扶贫

2009年,天河区派出一支骨干教师队伍援藏,与林芝的7个县8个教师进行了深度交流,帮助他们打造了一个教育信息化团队。“心相连,E相牵”,在网络基础上,培训从一次性的培训和单次的培训,变成了长线的培训和多方的培训,各方面都觉得没有增加教学负担。林芝的教师非常喜欢团队共同研讨,天河派出的教师回到广州后也能够在网络上迅速快捷地对他们进行指导。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发出“手机教师网”后,天河区教育局迅速将之应用于援疆。2016年10月,他们与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组织专家与技术团队,前往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塔什米力克乡。东圃幼儿园梁斐然老师在塔什米力克中心幼儿园开展了古诗活动《咏鹅》,华阳小学余志敏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连加》,第七十五中学周伟泽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同底数幂的乘法》。本次研修活动以技术为依托,全程进行了手机实时直播以及延时点播。喀什广大的教师、教研员和教育局主管领导利用手机终端分享最新的教改成果;天河区广大教师同时观摩送教活动全程,为援疆结对学校线上线下开展精准帮扶活动探索了有效的模式;新疆的家长也能便捷地看到实况,体会到社会各个方面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关怀。利用“手机教师网”技术搭建天河与喀什基础教育校本研修平台,是东西部结对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有效尝试,也是对喀什教育教学可持续精准帮扶的一种新思路。

在廣东省内,2016年,天河区教育局对雷州教师的“一师一优课”“同课异构”培训,也进行了创新的线上加线下帮扶形式。他们采用了先进的UMU互动学习平台,它包括了目标、评价、资源、活动、数据,做到了非常好的数据呈现方式,所以在交流中最困难的实时展现已经被克服了。在雷州,他们用手机随时组织互动与微课,用大屏幕同步展示学习结果,让互联网升级线上线下课堂,让每个人融入、分享、收获。活动结果也呈现在UMU 互动学习平台上,通过线上问卷系统,教师们在手机上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了投票,畅所欲言活动收获与感悟。这一次培训结束后,天河区的指导教师和雷州的学习教师共同形成了教研团队。

2017年2月15日,“天河100”融合创新第一季第一期手机直播课堂正式开课,共同参与的区域包括:广州市天河区、白云区、兴宁市、雷州市、连山县、新疆疏附县。第一期手机直播课堂涵盖了语数英、音乐、综合实践、经典教育等多个中小学学科,由天河区10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以及来自对口帮扶的兴宁、雷州2位教师打头阵。手机直播课堂一共9期,除去暑假7、8月,从今年2月起每月一期。每期官方直播教师10人,自愿报名直播的教师不限。每期的特邀嘉宾由高校、中小学、研究支持机构各1人组成,将从10名直播教师中选出1名进入2018年1月的总决赛,并从9名总决赛参与教师中选出第一季的冠亚季军。据数据统计,第一期课程12节课,访问量前五名的是广东、江苏、北京、山东、浙江的用户,其中体育东小学的一节课在线人数峰值达到300人。如果说“天河部落”实现了教师之间用文字、图片的相互对话、相互开放,拆掉了教师之间的一堵墙,那么“天河100”的手机直播,也许能让教师用视频直播拆掉另外一堵墙,实现教师常态课堂和社会的相互对话、相互开放。

在长年的实践中,理论框架也渐渐浮现。据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副调研员张伟春介绍,区教育局的《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课题设计正处于论证阶段。该课题属于2017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招标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假设: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跨界融合能实现教育扶贫的系统和有效,运用他组织和自组织相结合的工作路线能实现教育扶贫的精准和可持续,知识产权IP的保护和转移能提高参与教育精准扶贫治理各方的积极性。创新点突出表现在:技术集群支持的教育治理理念创新教育精准扶贫和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体制和机制,众连、众包、众智和众创的互联网+思维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实践和常态应用模式构建。

以先进技术助推深度变革

近年来,天河区以项目应用驱动信息化发展创新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2012年,区教育局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开发了“天云”应用融合、协同创新项目,搭建起高校与中小学校协作创新的平台。“天云”具有海量优质教学资源,能满足教师智能备课、互动上课、布置/检查作业、学情跟踪与分析等核心需求,适用于师生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目前,区26所实验学校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已经开展了11个项目,其中4个进入结项阶段,微课及翻转课堂项目已获得广州数字教育城应用推广经费。

——2013年,区教育局印发《广州市天河区教育信息化中心组建设方案(试行)》,现已有核心组成员10人,中心组成员369人。搭建了核心组、中心组的活动管理平台——信息左岸(www.theforum.cn)。活动以校内、校际迭代方式开展,采取自下而上为主的发起方式。

——区教育局积极参与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未来教育课题项目,研究的方向是区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整体推进的方法与策略研究,形成了一套区域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策略、方法和运行机制。目前已完成信息化领导力、运用数据进行高级思维、21世纪课堂学习评价三门课程培训,开始进入学科融合研究阶段。

“十三五”期间,天河区教育局将以提升学生学业成就和核心素养为核心,采取从个体发展到协同发展,从模糊发展到精准发展的技术路线,推动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中的针对性、创造性应用。

——加大教师之间的协同。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慕课、创课等活动作为教师琢磨与切磋的抓手,让技术为我所用,让活动开花结果。

——探索区域帮扶和协同创新。继续实施“天云”项目,探索区域结对帮扶、中小学校与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协同创新机制。

——用数据驱动教与学。将学科质量监测数据应用于教师改進行动,建立从数据采集分析到教学研究改进的路线,通过对作业、考试等伴随式数据的比较、聚类和差异分析,紧扣教学中的问题,实现师生发展从模糊走向精准。

对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天河教育人对教育信息化有特别的情感,不忘初心,一直用心做,实在做。回顾来时路,他们有不少的深度思考:

天河区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思想:

区域:育人为本,集成创新;顶层设计,项目驱动;融合互联,移动泛在。

学校:顶层设计,项目驱动,混合学习,迭代求精。

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技术平台能否和管理常规、教学常规、教研常规、学习常规等流程融合。

以往的“百校扶百校”“千校扶千校”,是一种“从上而下”的体制安排的帮扶任务,现在我们利用网络技术,就可以使教师组织团体和教师组织团体之间,实现共同帮扶,共同进步。

我们更希望、更倡导的是教师录微课,先讲好一分钟的课,因为能讲好一分钟,才有可能讲好四十分钟。在微课上,可以先讲某几个或某一个教学目标,再讲好某几节典型课。

有5%的教师是热之者,即真的愿意干而且能干的人,有15%-20%的教师是好之者,有80%的教师是知之者。我们希望在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让有“知本”、有品牌的教师做领头人。

教师自组织,就是说将经费的预算单位缩小,创新体制,让愿意做这件事情的人来牵头,并让他组织、培训一批在这方面有才能、有特长的教师一起做同一件事情,喜欢做、热爱做,做出来的效果自然会好。因为这不是上面安排下来的项目或者任务,而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现在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交流的节点,机制如果落到“人”上面,既符合“县管教师”的体制,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能动性。

如何用技术支撑自身的专业发展?建议使用“三人行”和“小课题”。三人行,注重先琢磨后切磋;小课题,主要是加大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教师发展的七把“军刀”是:教学魔方(目标、活动、评价、资源、问题、数据)、微课5法、团队工具、小课题三要素(具体的研究内容、策略方法技术和成果类别)、文献检索、问卷星和分析工具。

猜你喜欢
天河区教育局精准
江都市教育局
云梦县教育局举行实验教学说课比赛活动
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
春天的雨
我家的“不速之客”
家乡的橘子红了
《科教新报》2020年度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名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