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草
1857年的一天,十七岁的罗丹信心满满地走进巴黎美术学院招生考试的现场,巴黎美术学院是学院雕塑派的“珠峰”,罗丹对它神往已久,做梦都想被它录取,为此,他已足足准备了三年时间。
考试时,主考官让考生们根据指定的模特即兴创作一座雕像。结果,罗丹完成了一座很有深度且极具生命活力的雕像,但主考官只淡淡地看了一眼,便写下了“不予录用”四个字。
罗丹的心碎了一地,但他并不愿就此服输。一年后,他又去报考,这次,他创作了一个极具美感、漂亮光滑的雕塑,很接近美术学院的审美要求,但结果还是“榜上无名”。
接连两次的失败让罗丹痛苦不已,他决心改变——第三年,罗丹放弃了自己一贯“随心而作”的创新风格,彻底向美术学院的学院派审美要求投降,完全以传统的希腊风格创作出一个古希腊雕像的复制品,该作品几乎到了可以以假乱真的境地,让在场的其他考生佩服不已。
然而,主考官看完后,竟在罗丹的报考表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此生毫无美术才能,完全不懂得造型,建议取消他来年继续报考的资格,以维护我院的声誉。”自此,罗丹的“美院之梦”彻底被打碎了。
多年之后,年轻的美国现代舞创始人邓肯前去拜访已成为欧洲雕塑大师的罗丹,谈起这段往事时,她忍不住问道:“您还在痛恨巴黎美术学院吗?”
“当然不,”罗丹毫不犹豫地回应道,“相反,我很感激它。”
看着邓肯满脸的疑惑,罗丹主动解释道,“是它的三次拒绝,让我决心不再伪装自己,不再为迎合某些外界要求而远离我自己,转而开始把所有的精力和才能都放在自己的風格之上,‘我手塑我心,追求自由、真实的创作手法”。
罗丹继续说,“如果我被它录取了,那我肯定没有机会和决心,坚定地走属于自己的路了,那样的话,现在的我,至多只能会是一个‘仿制品高手”。
三次落榜又何妨,很多人都害怕失败,因为觉得它反衬出自己的无能,只有极少数人不但不害怕它,还能从中受益。在这点上说,千篇一律的成功,往往远不及一次次带有启发性的失败。
【原载《安徽青年报》】
插图 /奥古斯特·罗丹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