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钦士 (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
(上接2017年第8期第7页)
味觉是动物对外来分子结构的认知,其主要目的是辨别食物和毒物。例如甜味预示着糖类分子,鲜味预示蛋白质和氨基酸,提示动物可以使用,苦味则警告动物这些分子可能有毒应该避免。陆生动物还需要水,需要无机盐,但是又需要避免高浓度的盐水,所以早期的动物还发展出了对水、低浓度盐水和高浓度盐水的味觉。动物对味道的感觉也是通过位于静纤毛上的味觉受体实现的。
6.1 线虫用静纤毛尝味道 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主要生活在土壤中的简单多细胞动物,以细菌为食,身体呈线状,两头尖,成虫有959个体细胞,其中302个是神经细胞。就是这样简单的动物,也已经有味觉,而且是通过静纤毛实现的。
线虫在身体的前端和后端各有一对感受外界分子的感受器。位于身体最前端的感受器称为头感器(amphid);位于肛门后方,靠近尾部的感受器称为尾感器(phasmid)。头感器有一个由2个支持细胞包围成的孔,感觉神经细胞发出的静纤毛通过孔与外界接触。静纤毛上有对外界分子的受体,例如受体ODR-10就能够与联乙醯 (diacetyl,2个乙酰基对接的产物,对人有强烈的奶油味)结合。TYRA-3则是酪胺(tyramine)的受体,这些受体都是G蛋白偶联的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在线虫的静纤毛上超过1 000种。由于线虫只有少数味觉细胞,所以每根静纤毛上有多种味觉受体,说明线虫只能简单地分辨“有害”还是“无害”,而不像哺乳动物那样,每根静纤毛只包含1种味觉受体。
线虫感知低氯化钠溶液的受体不是GPCR,而是一类叫degenerine(DEG)的受体分子。这类分子是一种钠离子通道,它们能够感知低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并且打开通道,让钠离子进入细胞,降低膜电位而触发神经脉冲。不仅是线虫,其他动物,包括蜗牛、昆虫、青蛙,甚至是哺乳动物(包括人在内),都用这类受体感知氯化钠,所以是动物的“咸味受体”。在哺乳动物中,这种受体称为上皮钠离子通道(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ENaC),二者统称为DEG/ENaC。
6.2 昆虫的味觉也依靠静纤毛 典型的昆虫味觉感受器是位于外皮上的空心的毛,毛的顶端有一个开口,内部有数个感觉神经细胞,通过它们的静纤毛(这里称为神经纤维)与外界接触。例如腿部的味觉感受器就有4个感觉神经细胞,分别为感受甜味(蔗糖)的S神经纤维、感受苦味(例如奎宁和黄连素)和高盐的L2神经纤维、感受低盐溶液的L1神经纤维和感受水的W神经纤维。甜味、低盐溶液和水都能使昆虫伸出口器,表示昆虫准备进食或喝水。反之,苦味和高盐会使口器缩回,表示昆虫想回避这些物质。
昆虫的味觉受体名称以Gr(gustatory receptor)开始,后面以数字表示不同的受体。例如Gr5a和Gr64a都为感受各种糖类分子所需,共同表达于感知甜味的S神经纤维上。对苦味的感觉需要Gr66a和Gr93a,它们共同表达于感觉苦味的L2神经纤维上。昆虫对咸味也是由DEG/ENaC类型的受体感觉的,表达于感受低浓度盐水的L1神经纤维上。除了感受甜、苦、咸等味道,昆虫还能够“尝”到水的“味道”。这是由表达于感知水的W神经纤维上的ppk28受体(pickpocket 28)实现的。
6.3 哺乳动物用微绒毛上的受体尝味道 哺乳动物的味觉功能主要是由口腔中的舌执行的。舌表面有感觉味道的结构,称为味蕾(taste bud),总数有数千个,每个味蕾含有50~100个味觉细胞,聚集成球状,埋于舌的上皮细胞中。每个味觉细胞在味蕾开口处发出微绒毛,上面有味道感受器。溶解于唾液的外来味觉分子和这些微绒毛上的受体分子结合,触发神经脉冲,所以哺乳动物的味觉不用静纤毛,而是用微绒毛,这也说明静纤毛和微绒毛在接收外界信息上的功能可以互换。
动物接收甜味和鲜味的受体属于GPCR中的T1R家族(T表示 taste,R表示 receptor,1是受体的类型)。这个家族只有3个成员,T1R1、T1R2、T1R3。受体T1R2和T1R3一起,形成混合型受体,就是甜味受体。能够同时结合于T1R2和T1R3受体的分子就被感知为甜味。受体T1R1和T1R3一起,形成混合受体,就是鲜味受体,能够同时结合于T1R1和T1R3受体上的分子就被感觉为鲜味。哺乳动物感受苦味的受体也是G蛋白偶联的受体GPCR,属于里面的T2R家族。T2R家族有约30个成员,以结合不同类型的苦味物质。哺乳动物对酸味(pH降低)的感觉是由TRP类型的受体(TRPP3)感知的,在pH值降低到5.0左右时被激活,从而在神经系统中产生酸的感觉。感受咸味的受体则是上文提及的DEG/ENaC。
嗅觉探测的主要是存在于空气中的分子,但是这些分子也必须先溶解于水,才能与受体分子结合,产生嗅觉信号。从这个意义上讲,嗅觉与味觉并无根本的区别,嗅觉受体也很容易从味觉受体转变而来。动物使用的嗅觉受体和味觉受体也非常相似,也使用静纤毛或微绒毛作为感受气味的结构。
7.1 昆虫用静纤毛感受气味 昆虫(例如果蝇)的嗅觉分子受体(odorant receptor,OR)是表达在触角(antennae)和下颚须(maxillary palp,口器旁边的一对触须)上的。它们上面长有毛形感器(sensillum),即突出表皮的毛状物。毛形感器有多种,其中的锥状感受器(basiconic sensillum)表达嗅觉受体。锥状感受器突出于表皮之外,内有淋巴液,感觉神经细胞发出的静纤毛就浸泡在淋巴液中,上面有嗅觉受体。锥状感受器的外皮上有许多小孔,空气中的味觉分子经过这些小孔进入感受器,溶解在淋巴液中,再被转运至纤毛的嗅觉感受器上,从而传递嗅觉信息。
昆虫的嗅觉受体(odorant receptor,OR)和昆虫的味觉受体(gustatory receptor,Gr)一样,也含有7个跨膜区段,它们的羧基端的氨基酸序列有相同之处,这说明OR和Gr有共同的祖先。
7.2 脊椎动物用静纤毛或微绒毛作为嗅觉感受器 哺乳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动物,都用鼻腔内的嗅觉细胞探测各种分子的味道。
鱼类在水中生活,鼻腔不是用于呼吸,而是用于嗅觉。水从鼻腔前面的小孔进入,从鼻腔后方的小孔流出,鼻腔内的嗅觉细胞就可以探测水中一些分子的“气味”,虽然这些分子不是存在于空气中,而是溶在水中的。鱼类也有味蕾,但是不在鼻腔内,而是在唇、鳃、口腔和咽喉中,所用的受体也与鼻腔中的不同,所以鱼类的嗅觉和味觉是不同的感觉,虽然引起嗅觉和味觉的分子都是溶在水里的。青蛙是两栖动物,有用于在空气中呼吸的肺,鼻腔中不同的腔室有不同的嗅觉受体。中腔(middle cavity)总是充满水,用于在水中的嗅觉,其嗅觉受体类似鱼的嗅觉受体;主腔(primary cavity)内总是充满空气,用于在空气中呼吸,其嗅觉受体也与哺乳动物的嗅觉受体类似。从爬行动物开始,动物多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鼻腔中的嗅球(olfactory bulb)就是嗅觉神经细胞所在的部位。
对各种脊椎动物嗅觉细胞的研究表明,它们既可以用静纤毛,也可以用微绒毛作为嗅觉受体的所在地,例如鲨鱼、鳐鱼(ray)、银鲛(ratfish)只用微绒毛,八目鳗(lamprey)、蛇、青蛙、乌龟只用静纤毛,七鳃鳗(hagfish)、硬骨鱼类、蝾螈 2种都用,鸟类的同一嗅觉细胞上静纤毛和微绒毛都有。这些例子再次说明,细胞用于接收信号的结构只是突出于细胞的线状物,无论它是静纤毛还是微绒毛。
以此类推,如果静纤毛和微绒毛上有能够感知光线的受体,它们就可以成为接收光线信息的结构,在动物的视觉中发挥作用,实际情形也是如此。
视觉接收光线所携带的信息,而动物接收光信息的分子是视黄醛(retinal)。视黄醛分子中有一根由2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链,里面所有的双键都是共轭的。在没有光照时,这根链处于“拐弯”的状态,即其中1个双键是“反式”的。光照使“弯棍”变为“直棍”,即全反式结构。视黄醛结合在一个称为视蛋白(opsin)的分子上,共同组成视紫质(rhodopsin)。视黄醛分子的形状变化会带动视蛋白分子的形状变化,而视蛋白又是G蛋白偶联的受体,在形状变化时可以活化G蛋白,将信息传递下去。
由于可见光的能量密度较低,若要感光细胞发出神经脉冲,需要大量的视紫质分子,这就需要大面积的细胞膜容纳这些视紫质分子。从理论上讲,微绒毛拥有巨大的表面积,自然适合用于这个目的,而每个细胞只拥有1根静纤毛,要扩大静纤毛的表面积,可以让静纤毛的结构扩展,横向长出许多片状结构,这样1根静纤毛也可以拥有巨大的表面积。
这2种方法还真的都被动物采用了。昆虫复眼中的感光细胞使用微绒毛,人眼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则使用静纤毛,但是人眼视网膜中的感光节细胞(与视力无关,接收的光信号用于调整生物钟)又使用微绒毛。在低等动物中,水母幼虫眼睛使用微绒毛,而水母成虫眼睛使用的却是静纤毛。
要从由单细胞构成的受精卵这一个细胞发育成为有复杂结构的动物,细胞必须接收外部指令,静纤毛就是细胞接收信息的受体蛋白最佳的工作场所。Hedgehog(刺猬蛋白,hh)信息通路,特别是其中的 Sonic hedgehog(Shh)信息通路、Notch信息通路,以及Wnt信息通路在胚胎发育和组织器官形成上发挥关键作用,这些信息通路的起始蛋白都位于静纤毛上,例如刺猬蛋白信息通路中起始阶段的Smoothened和Patched就位于静纤毛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α,PDGFRa)位于静纤毛上,使细胞具有极性的Par3蛋白也位于静纤毛上。静纤毛缺失的小鼠在胚胎发育阶段就会死亡,这说明静纤毛在动物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胚胎发育需要许多细胞准确无误地移动到它们最终的位置上,而静纤毛就是接收外部信息,决定细胞移动方向的结构,虽然静纤毛的位置并不在移动细胞的最前方,但静纤毛的方向也指向细胞移动的方向。创伤修复需要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移向组织损伤处,细胞上面的静纤毛也指向伤口,静纤毛受损的成纤维细胞就不再对外界信号起反应,不能向伤口移动。在人的免疫系统中,嗜中性细胞接收感染处发出的化学信号,例如白介素-8(IL-8),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并向感染处移动。如果静纤毛功能不正常,嗜中性细胞也不能对这些化学信号起反应。
由于纤毛,包括动纤毛和静纤毛,在动物发育和各种生理功能中的重要作用,纤毛功能异常会引起一系列症状,统称为纤毛病(ciliopathy)。由于不同的基因缺陷所影响纤毛功能的情形不同,纤毛病也有许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是巴德-毕德氏症候群(Bardet-Biodl Syndrome,BBS),其症状包括嗅觉丧失、听觉丧失、视网膜退化、智力障碍、多囊肾、肥胖、多指等。其他纤毛病还包括:
Jeune asphyxiating thoracic syndrome (JATD)、Orofaciodigitalsyndrome (OFD)、Nephronophthisis(NPHP)、Meckel Syndrome (MKS)、 Senior-Lohen Syndrome (SNLS)、Sensenbrenne-Joubent Syndrome(JBTS)、Alstrom Syndrome (ALSM)、Usher Syndrome(USH)、Laber Congenited Amaurosis (LCA)、Shortrib polydactyly syndrome (SRPS)、Ellis van Creveld Syndrome(EVC)、Kartageners Syndrome(KS)。
目前,对鞭毛、纤毛和微绒毛功能的研究还处在初期阶段,以上介绍的也只是其中的部分例子,许多问题还没有答案,但是从已经获得的研究结果来看,从领鞭毛虫继承下来的鞭毛和微绒毛,以及由鞭毛演变成的纤毛,包括动纤毛和静纤毛,在动物身上发挥的作用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就在你看这篇文章的时候,眼睛内的静纤毛就在不停地工作,身体各处的动纤毛、静纤毛和微绒毛也在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使人们得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应该像对待细胞的其他细胞器一样,对身体内的鞭毛、纤毛和微绒毛给以足够的重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