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牛顿名言,常常被用来表示谦虚。
牛顿在讲这个话的时候并没有谦虚的意思,而是在揶揄自己的老对手罗伯特·胡克。但从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角度看,牛顿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这也难怪数百年来,无数小学生会将其作为座右铭,不时出现在作文中。
知识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对宏观及微观世界客观规律的总结。人类从远古走来,通过言传身教,以及后来的著书立说,点点滴滴的知识终于汇聚成了知识的海洋。也正是得益于知识的积累,人类社会才得以进步,科学技术才得以发展,可以说,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我国现代自然科学的建立主要源自西方。对于地质古生物学来说,亦是如此。在中国古生物学发展的初期,先行者们无不受一个人的影响,那就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我国地学前辈翁文灏先生在1933年纪念李希霍芬诞生100周年时曾说:"中国地质学之巩固基础,实由德人李希霍芬氏奠之……李氏对于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及地文之观念,其伟大之贡献,实无其他地质学家,足与伦比……吾中国地质学者无不叹服李氏于数年之间而造成中国地质学之主要纲领,因李氏之成就,而节省吾人十年之工作时间。"
从1868年9月到1872年5月,在近4年间,李希霍芬在中国进行了七次地质地理考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4个省区)。回国之后,从1877年开始,他在学生蒂森的帮助下,历时35年整理出版了名为《中国:亲身旅行之成果及据此所作的研究》的五卷本巨著。这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地质基础和自然地理特征的重要著作,并创立了中国黄土风成的理论,对当时及以后的地学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考察中,李希霍芬采集了大量各门类化石,收集了很多各时代地层资料。经德国古生物学家弗莱希、施瓦格、凯塞尔等对这些化石进行研究,在《中国》各卷中出版。为中国古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期封面文章选择了李希霍芬在湖南郴州考察的一个片段,结合著名华夏植物群代表分子大羽羊齿的发现,领略一百多年前一位学者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