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与思考

2017-04-08 15:10刘利刚
陕西水利 2017年4期
关键词:节水型陕西省节水

刘利刚

(陕西省水利厅,陕西西安710004)

陕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与思考

刘利刚

(陕西省水利厅,陕西西安710004)

陕西省地处西部内陆腹地,水资源形势严峻,节水型社会建设势在必行。通过对陕西近年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当前节水与水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形势,提出落实水资源消耗双控行动、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节水奖惩管理相结合制度、加强水生态治理,加强部门协作,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与思考。通过节约用水,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走出一条适合陕西省情、水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节水型社会;建设;思考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腹地黄河中游,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严重制约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城乡群众的安居乐业。如何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对陕西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陕西省积极适应水利工作新要求和水资源条件新变化,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节约用水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水安全、水空间、水权水市场,成为全民关注和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

1 陕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

陕西省水资源状况虽然严峻,但近年来不断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严控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提升全社会节水意识,把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取得成效,建设步伐走在全国前列。

1.1 划定红线,营造严格管理的社会氛围

陕西省把全面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解决水资源瓶颈制约的治本之策,出台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强力推进。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并从省情出发增设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和重点区域地下水水位达标率2项指标。将陕西水利博物馆列为国家级节水教育基地,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讲授省情、水情及国内外节水知识、播放公益广告,做好新闻宣传。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连续多年对各市区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公众评价,通过广泛宣传和舆论引导,让水资源红线管理深入人心,形成了全社会爱水惜水,团结治水的局面。

1.2 严格考核,夯实各级政府水资源管理责任

建立健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监督检查机制,推动水资源管理与考核规范化、法制化。加强部门协作,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市县联动”的水资源管理新机制。及时通报水资源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有力促进了各地区、各部门对问题的整改落实。全省通过逐级考核、层层夯实责任,开创了严格管水、强化节水、有效护水的新局面。连续几年,在全省经济年增长8%的情况下,水资源“三条红线”调控有力,全省用水总量低于控制目标10.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重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超额完成预定的控制目标。

1.3 精细管理,强化水资源管理支撑

强化取用水管理,推动规划层面水资源论证工作,优化调配规划区内水源、设定效率门槛、提升水资源保护。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出台新的行业用水定额地方标准,12市区执行居民阶梯式水价政策,建立省市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并加强监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600万亩,创建一批公共机构、节水单元和中小学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严格地下水保护,发布了全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及保护方案,实行差别水价、关闭管网覆盖区自备井、查处非法开采案件、开展回灌试验等积极措施,沿渭超采区地下水埋深上升,严重超采区减少5处,面积减少120 km2。

1.4 以管促建,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组织开展渭河、汉江、延河等主要河流健康评估,加大河流综合治理,渭河水质连年改善,入黄水质已达到水功能区目标。积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西安和杨凌国家级试点正高标准创建,6个省级试点稳步推进。积极探索渭河水生态调度新机制,提升渭河生态水保证水平。提前完成了三部委下达的年度水资源费调价目标,水资源费征收额连年增长,并同步划转中央提成部分。完成国家水资源监控项目陕西省建设内容,实现了与国家水利部和黄河、长江流域委管理过程核心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了主要水资源管理业务的在线处理。

2 陕西省节水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形势

近年来,陕西省各级政府和水务部门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绩,同时也为以后工作的开展积累了经验。但由于特殊的省情、水情,决定了陕西的水资源自然和社会条件禀赋不足,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仍不容忽视,节水型社会建设仍然面临严峻形势。

2.1 水资源总量不足,供需与节水矛盾突出

陕西省水资源总量423亿m3,人均占有量1121 m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且分布不均。关中和陕北地区,占全省65%的国土面积、77%的人口、90%的经济总量,水资源总量只有123亿m3,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349 m3和758 m3,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 m3的最低需求线,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近20年来,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量呈减少趋势,其中关中地区年径流量减少幅度超过了30%,更加剧了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2 用水方式仍需改善,用水效率仍需提高

陕西省水资源紧缺,开发利用方式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用水效率仍然不高、用水浪费问题仍较突出。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为238 m3/人,万元GDP用水量为51 m3/万元,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5,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7 m3/万元,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一些节水效率更高的地区和水资源管理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特别是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14%左右,部分城市甚至超过20%,低于全国平均值。水资源开发利用紧张的局面日益显现。

2.3 节水改革有待加强,行政管理水平仍待加强

尽管陕西省水利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但仍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问题,节水用水的行业能力建设,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监控手段缺乏,管理支撑能力较低,水利市场化程度不高,水价改革仍处在不断摸索之中。基层水利管理能力薄弱,依法治水、管水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水利应急管理能力偏低。迫切需要不断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节水创新能力建设。

3 关于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

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重在制度建设,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的内在机制。针对陕西省节水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出发,有针对性提出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建议和措施,以期能为今后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3.1 落实水资源消耗双控行动,保障水资源供给

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出台渭河、泾河、汉江等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统筹协调流域、区域用水指标。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对已接近或达到用水总量指标的地区,限制和停止审批新增取水。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从严控制高耗水行业用水增长,优先保障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非常规水源利用,试点带动,推进水资源确权登记,加快水权制度建设,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3.2 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节水奖惩管理相结合制度

组织协调全省工业、农业、服务业、城镇生活等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生产全过程水量控制和节约用水。节水强农,发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节水降耗,通过以奖代补大力推广节水工艺和技术,重点实施高耗水工业行业节水技术改造。节水控需,实施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大力推广节水器具。节奖超罚,全面实行居民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专项资金,奖补各行业节水示范单元。

3.3 加强水生态治理,严格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统筹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更加注重水生态保护。始终把水源地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统一标准,加强管理和保护工程建设。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重要水功能区划,建立联合防污控污治污机制,强化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监管。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加强地下水超采区和引汉济渭受水区地下水综合治理。加快国家和省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因地制宜连通江河水系,打造人水和谐典范。

3.4 加强部门协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凝聚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合力。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开展省控水资源监测能力项目建设,建立行政区界、水功能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取用水户监控体系,满足水资源“三条红线”可监测、可评价和易考核要求。加大水资源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持续广泛宣传省情水情,形成团结治水、节约用水、全民护水的新局面。

4 结语

构建节水型社会,首要任务是做好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不断提高节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完善水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节约用水,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走出一条适合陕西省情、水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陕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践,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TV68

A

1673-9000(2017)04-0043-02

2

刘利刚(1976-),男,河北昌黎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节水型陕西省节水
坚持节水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节水型抽水马桶
聚焦两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太湖流域:统筹兼顾 多管齐下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