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婷婷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但由于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了解与掌握参差不齐。本文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现状,从根本出发,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关键字:计算机基础 教学方法 分级教学
【分类号】TP3-4;G64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应用型本科教育”,即要求高等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社会的需求[1]。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它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基本课程,也是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势必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一、现状分析
随着近些年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已基本实现普及。但是由于地域不同、经济条件不同,以及应试教育等原因,很多中小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与实际需要不相符[2]。对我校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三百多名大一新生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小学期间基本都开设过计算机基础的相关课程,40%的同学反映这些课程会被其他课程占用;20%的同学反映课程上以自学为主,教师不进行具体讲授;10%的同学反映课程以娱乐为主;只有30%的同学有真正接触过基础操作,内容都比较基础。这就导致大学生刚进入校园时,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高等院校基本都面临着计算机基础课程因人而异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基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环节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理论教学方法的探讨
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是:板书+讲授,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及普及,现阶段的教学方法更倾向于PPT+讲授。但不管基于这两种的任何一种,在计算机基础的课堂中,所呈现出来的效果都不是很好。
针对当前理论教学的特殊性,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中,应采用教师讲解+操作演示+学生操作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知识,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方法,描述其原理及特点,让学生明白“做什么”;然后再进行操作演示,用更直观地方式让学生清楚的理解“怎么做”;最后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进行学生操作。学生操作的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最后一步学生操作很重要,根据之前的教学经验,一味地枯燥讲解和演示对学生来说,只不过是走了一遍流程。
2.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
虽然在理论课堂上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操作,但这种方法会受到课时、学生人数的限制。而真正的实践操作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实践。一般理论与实验课程的时间比例是1:1或者1:1.5。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不能一味地用同样的标准对待所有的学生。所以在实践教学环节,可进行分级管理[3]的教学方式。对于操作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应多布置一些基础性的操作内容,既能保证他们完成并掌握相关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第二,在分级教学的同时,还要具备专业导向性。比如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在Office讲解中倾向于多讲授和练习Word相关操作;而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则更倾向于Excel表格的相关内容的操作,将实际授课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相结合,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更强的人才。
第三,由于授课班级人数一般比较多,一个老师辅导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在实践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现场学生的完成状况指定“小助理”,让有能力的学生帮助辅导其他学生,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为老师分身无术,不能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而让有些学生产生倦怠,此外,还可以激励其他学生更加努力,争当“小助理”。
第四,Office操作相对都是独立的。在教学实践环节,教师应该把内容进行综合整理,合理应用。注重综合实例的练习,从身边的实例着手。
第五,实践证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隔时间不能太長。根据以往经验,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隔时间超过3天以上,则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就会非常模糊,操作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先理论后实践,让学生可以直接将刚上过的内容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既直观又深刻。
三、硬件、软件的支撑
除了上述教学方法的改进之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来说,性价比高的硬件、软件设备,也是增加学生兴趣的必备工具。
1.教学环境的思考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上机演练,所以机房的环境配置就至关重要。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各种硬件环境不匹配的问题,学校及相关负责人员应尽量解决。增加计算机配置,提高计算机性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殊性,在最终考核环节应尽量采用无纸化(上机)考核方法。在考试内容中既要考核计算机应用能力,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2.理论应用于实践
除了课堂教学与实践之外,还应多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技能大赛,如Word操作大赛,演示文稿制作大赛等,一方面是对所学知识的检验,令一方面,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以后更好地进入社会提供更多的保障。
3.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若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除了以上教学环节中的变革之外,教师本身业务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正常的教学环节之外,教师也应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总结各种经验教训,多学习、多沟通、多提高,这样才能保证高效地教学成果。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实践教学,学生无论是在理论知识上,还是在实验操作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理论知识方面,考试中的笔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只有个别不及格的现象。实验操作方面,都能够独立地完成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作业。分级教学效果也很明显,一方面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在独立完成作业的基础之上能够帮助老师辅导其他同学,进一步自我提升;另一方面,基础略差的学生也都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虽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仍有极个别学生跟不上进度,掌握效果不理想。为了这门课程更加长远的教学发展,我们仍要继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探讨。
参考文献:
[1] 斯荣喜,龚山平,邹晓东. 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2] 普运伟,耿植林,陈榕,李彤.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 计算机教育,2013
[3] 鱼明.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韶关学院学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