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科 周蜜
社火,作为一种具有深厚社会积淀和历史传承的民俗活动,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或言源于远古对土地和火神的崇拜,或言源于唐代的“射虎”保平安之说。社火源于古代社会的祭祀活动,“社”在中国古代原指土地神,后延伸为祭祀先祖和傩巫的一种活动。对于一种习俗,我们无法深究其最初的渊源,但可以肯定的是社火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浸透着先辈们对天地和谐与生活安定的无限诉求。
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关中西部古称西府,周秦文化发源于此。这片区域保留着浓郁且纯正的周秦时代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尤其西府社火是不得不提的一桩民俗活动。正月十五闹元宵,耍社火,是西府年俗里不可或缺的内容。
西府社火活动多集中在正月初十以后,十五以前。
西府社火种类繁多,根据社火的承载工具,可以分为步社火、马社火、车社火和背社火。根据表演方式则又分为社火、芯子、高跷等。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机动车辆的普及,比较普遍的社火形式变成了车社火(即用車子承载着表演者进行巡演的形式)。
关中社火的组织和表演多集中于相对较为富裕的村寨,这些村寨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村寨的经济状况比较好。社火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是近乎自发而不追求利益的。同样,社火的各色演员与车马等设备也都是在自愿的前提下招募,不求利益,只是本着公益和娱乐的态度义务参与。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社火活动便无法正常进行。2.村寨的人口相对较多。社火巡演需要大量的演员,也就是俗称“装身子”的人,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后勤、鼓乐、组织人员。较小的村庄一般无法完成大型的巡演。3.村寨有社火表演的基础。这些村庄一般都有自发的“社火会”,作为民间的自发组织,多汇集着村镇中的“能人贤士”。有组织指挥的编导人员,有飞龙走凤的脸谱化妆师,有瞬间便能让扮演者完成华丽转身的服装师,同样也有威风凛凛、斗志昂扬的鼓乐队伍。在这样的村庄里,保存着几百年来行当齐全的社火道具、脸谱图样等。这一切是社火得以运行的保证。
社火巡演的程序
社火巡演的前夜,一般会由社火会的编导——理事们讨论次日表演的队伍构成、表演内容、巡演路线等,并确定各个部门人员的具体工作等。
次日,拂晓即起,所有前来装身子的演员汇集到固定的场所,开始在组织者的安排下,统一化妆、配套服饰等完成最基本的“装身子”活动。演员及其家庭一般都希望装一个“好的身子”以保佑来年好运,也有身体不好或是事业上不顺利的人希望通过装身子扮演神仙与英雄人物来转运。这既是美好的愿望,也是西府延续千百年的文化传统。
在社火巡演之前,会派出“探马”。探马是社火巡演前便要出动的一个角色,这一角色看似不起眼,但具有重要的作用。探马在社火表演前会按照前期的计划,走一遍既定巡演路线,确定路线的可靠性和路况。同时由于其特殊的装束和较为怪异的造型,在沿途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提醒大家社火巡演将要经过此地。
因造型需要,一部分演员要被固定在车上,他们的服装穿戴也将在车上最后完成,并将固定支架用服装进行遮挡。
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后,便开始巡演。先出场的队伍是锣鼓、牌匾、彩旗组成的仪仗队,其后才是社火的表演队伍。
组织、安排和表演上的固定传统
一、浓郁的道教思想。西府社火表演角色的选择总体上有一个先后顺序,体现了固定模式与自由发挥的组合。而这个顺序基本上保持了变化性,但是有几处是固定的,如第一车表演的组合应为“黑虎灵官”,即道教人物黑虎赵公明与道教护法王灵官,起到开路先锋的作用。第二车为天官赐福,之后其他表演组合随意变化。但是,在这种变化中,姜子牙和关羽的形象必须出现。如社火巡演的最后一天必须是姜子牙坐在游行队伍的最后一辆车上。
西府社火中,采用的神道故事多来源于《封神演义》。哪家社火表演出现《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多,那么这一次的社火表演以及这一家的社火会被认为质量更高。在《封神演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故事如“黄河阵”“闻太师战五卒”“姜子牙封神”等,热门人物则有哪吒、杨戬、三霄、太乙真人等。
二、明显的秦腔舞台和脸谱装扮。社火的表演人数与组合多不相同,少则一人,多则数人,这些人物被塑造成不同的造型用来表现不同的角色。而这些人物的造型大多源于秦腔的人物造型、服饰、脸谱等,其中还包括有一定数量直接取材或者借鉴于秦腔剧中的桥段。通过这些人物和组合的表演来表达社火的精神和思想。
三、与历代演义小说紧密结合。演义小说是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农村的演义小说与出版的演义小说关系非常微妙。首先其不排除演义,但是其又有自己的演义特色和特点,对于不同的演义小说和演义故事,百姓们有自己的取舍。他们崇拜英雄人物,更看重忠孝仁义等传统美德,也就是这些故事构成了总体上农村小说演义文化。例如《隋唐演义》中的李元霸、四猛八大锤,《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东周列国志》中的渑池会,造型和组合均来源于各种小说演义等题材。
四、与民俗、传说紧密结合。西府社火中关于民俗、传说题材也很多,其中刘海撒金钱、魁星点斗、天官赐福、孙思邈诊龙治虎等,这些相关题材主要取材于民间风俗和民间传说。
大量民俗禁忌存在是西府社火的重要特点
一、角色扮演性别的严格禁忌。在社火的角色扮演中,一般情况下,所有的人物造型对于性别的要求并不严格,可以女扮男装,也可以男扮女装,但是在关于神话传说和神话特点的角色扮演上,则需严格按照所属的性别进行扮演,绝对不允许混乱或者互扮。如关羽的角色扮演绝对要求由男性扮演。
二、角色表情的严格禁忌。在西府社火表演中,社火开始前最后的准备称为“上马”。当进行到上马环节时,所有演员必须按照角色特征的要求做出固定的姿势和表情来进行表演。有的角色要求表演动作是固定的,而对于一些角色的表情特征则有特定的要求。如关羽的表情特征必须是眼睛微闭,不能睁开眼睛进行巡演。在关中西府流传关羽一睁眼就要杀人的传说。因此,即使是在社火的巡游中,关羽的眼睛也是不能睁开的。在闻太师角色的装扮上,则需要将天眼用东西遮住而不能亮出来,这与关羽角色特征的禁忌相同。
三、所持道具的严格禁忌。在西府社火中有许多的道具,是特定的人物角色持有的,这些道具中有一部分是被严格限制的,这类道具上一般会有特殊的标记,如用黄表纸折成一个纸花,称“马子”。这类装饰品通常只会装饰在神职角色所持有的兵器和所佩戴的冠帽上,以表示和其他的角色的区别。正是由于神职角色的特殊性,其所持的兵器或者道具具有严格禁忌。例如社火中广成子所持的道具“番天印”,被认为是法宝中的一个大杀器,这一道具在巡演过程中会被严格控制,不能使其呈打开状——这预示要杀人。
西府社火的表演特征
一、静态的表现方式。西府社火主要是以静态的方式来表现角色的特征和故事。社火的表现方式可以分为四点:
1.服饰。通过不同角色穿上不同的衣服,表达不同的人物状态和人物造型及其特点,这与戏曲有着明显的相似性,穿战衣表明为作战状态,穿常服则表现平和的精神状态和以较少动作的故事情节。
2.臉谱。这是戏曲表现方式中的一种重要手法,社火也不例外。脸谱是中国式艺术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表达人物角色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把人物的忠奸善恶、神怪僧俗全部写在脸上。这一手法在社火中的作用同样突出和明显,因为社火是一种无声的表演,这更加要求表演手法上的简洁明了。通过一番化妆和服饰搭配,这些被称为前来“装身子”的演员们便会拥有一个全新的模样。这些演员所饰演的角色造型、装饰与秦腔的角色基本一致。早期的社火脸谱,与秦腔是不同的,但是现在关中地区的社火,脸谱基本采用了秦腔的脸谱。
3.组合。社火是一种无声的静态表现方式,所以在组合上,也要求人们能够观察出其要表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造型,这就需要借助人物角色的组合,通过人物组合表达情节和寓意。这是人物区别和人物造型鉴定很关键的一步。在服饰、道具、脸谱都相似的情况下,组合则完全可以解决人物角色的区别。
4.道具。社火表演中角色所持的道具,俗称“把子”。不同的人物造型所持有的道具是不同的,人们可以根据这些道具的不同,从而确定人物角色来源,在服饰、脸谱基本差异不大的情况下,道具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关羽和赵匡胤的脸谱和服饰差异不大,但是在两人所持的把子上却明显不同,关羽是偃月刀,赵匡胤是盘龙棍。
二、剪影式的表现方式。社火的表演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在西府社火中,在同一辆车上所有的角色是通过静态的方式来表现的,这就要求其必须人数少、简洁明了,必须将两个角色之间正在发生和发生前后的事情表现出来,所以所有的表演过程均是一个剪影式的,采用两者最为经典的片段。一般这些片段最能表现出角色最主要的特点和特色以及背后的文化特征。例如《定军山》中的黄忠与夏侯渊做战斗状,《清河桥》中养由基呈拉弓射箭状,这些姿势一般均为选用角色中相对有特点的动作,这样的表现力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表现最丰富的故事情节。
三、传统模式化的表现方式。西府社火的表演方式是传统的固定模式,并在角色搭配和情节构造上有相对自由的表演组合。传统和固定模式即是表演队伍整体套路的固定化、模式化,以及开头和结尾的角色组合,这些是基本上变化不大的,而其他的一些变化则主要体现在中间表演角色和结构的灵活性,这些角色主要表现在组合的选取上。相对于社火表演队伍首尾角色的选择,中间表演队伍则更多选取了戏曲、演义上的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更多体现了生活化与自由化的特点,对于选择基本上没有较为严格的限定和禁忌。
西府社火的文化特性
一、民俗文化的宣扬。西府社火的角色较多体现了民俗思想与文化,从开道二将的选用和姜尚封神的结尾,其中大量选用道教诸神的角色,这些角色一般为道教中较有人气的大神。例如王灵官、赵公明、姜尚、广成子、魁星等。当然也有佛教诸神如观世音菩萨等,还会出现桃园三结义这种崇尚忠义的角色。总体上,在西府社火里基本上涵盖了整个西府所有的民俗文化,宣扬“仁义忠孝,礼信良善”。这种方法表现了农民这一群体对于善恶有报、忠君、孝悌、敬畏神怪等观念的最基本的认识和理解。
二、与《封神演义》的紧密结合。西府社火区别于其他地区社火的特点就是对封神故事与演义的推崇。在西府社火中,《封神演义》是社火角色和组合选材的重中之重,一般与《封神演义》有关的故事或者情节会占到整个社火表演队伍的一半以上,少的也会有四分之一。
三、尚武文化的思想。西府社火角色和组合的选取上多采用表现战争和力量的题材,较少采用文戏组合的角色。一般情况下,社火组合上关于武将和战神角色的选取会远远大于文戏或者其他的总和。在观众看来,武将或者战神的服饰和道具如果所占比例较大,那么这次社火表演就会被认为比较成功,说明这次社火较有看头,比较有意思。
关中西府是周秦文化的发源地,周秦两个时期的文化在这一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一地区曾出土了大量的周秦时期的文物,依然保留着大量的周秦时期的文化与民俗特征。社火具有祭祀和表演两种功能,承载了人们祈太平、盼丰年、镇邪气的诉求。西府社火尚武思想的根源可能来自秦人的传统,尚武同时表现的也是邪不胜正的思想,表达了西府百姓对胜利与和平的期盼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正义的强烈向往。
社火,是我国传统基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传统和习俗,如同大年三十贴对联、放鞭炮一样。社火是一种典型的民俗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上古以来的祭祀活动,饰演角色的人们被认为是“装身子”,而这种“装身子”用来展现神的存在与英雄的复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中农村“不过十五,年就没完”的观念已经被打破,在十五之前,忙碌的人们早已为了生计各奔东西,随着老一辈组织者的年纪渐长,这一种原始的“娱天”“娱神”“娱己”活动正渐行渐远。或许,当这种民众性的群体狂欢活动被请进博物馆以示珍贵时,我们可能才会意识到,它曾经是我们生活中多么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