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涵/编译
期刊影响因子的起源
之涵/编译
尤金·加菲尔德
●爱思唯尔希望其新的CiteScore指标能够取代影响因子,尽管后者遭到的批评从未停止,但其影响力几十年来一直在稳步提升。
2016年12月,科学出版业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揭开了CiteScore指标的面纱——基于最近引用次数的期刊影响力的测度。据爱思唯尔称,某一期刊2015年的CiteScore计算的是该期刊2015年被发表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文献所引用的次数,并将其除以发表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文献的总数。2015年,排名第一的期刊是《CA:临床医师癌症杂志》,其CiteScore为66.45。在这份共有22 256种期刊的名单中,有将近1 000种期刊叨陪末座,CiteScore为0。
在一份新闻稿中,爱思唯尔表示,CiteScore指标“有助于改进在哪里发表、订阅哪些期刊以及何时调整期刊的编辑策略等决定。”但是,CiteScore必须面对历史更悠久、更为人所知的对手:期刊影响因子。尽管在其45年的历史中曾饱受批评,影响因子已成为衡量期刊重要性最著名的标准。
影响因子是目录学家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的心血结晶。他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之后任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展一项旨在制作医学期刊论文索引的项目。加菲尔德对在快速增长的科学文献中找到特定主题相关文章的问题颇为入迷。从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项目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开启了自己的事业——向制药公司和企业研究人员(如贝尔实验室)提供索引服务。
1955年,《科学》发表了加菲尔德撰写的文章“科学引文索引”。在文中,他建议推出一个可追踪论文被引用次数的索引。加菲尔德解释说,该系统会列出所有和被讨论文章有关联的原始文章。他认为,这种类型的索引对科学家来说将会是一种更有效的方式,他们借此可找到特定领域的相关论文以及针对问题论文的批评。他还说,该索引对于那些想要了解他们的工作如何被认可的科学家以及对评估不同科学论文的相对重要性的历史学家来说都非常有价值。
加菲尔德的建议没有被立即接受。他收到的文章反馈信件中指出,制作这种劳动密集型索引成本高昂。与此同时,加菲尔德开始为私人公司制作索引。到20世纪60年代,他所积累的资本已经足以实现他对期刊引文综合指南的设想。1964年,加菲尔德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发布了第一份科学引文索引(SCI),列出了2 200多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引文。
8年后,加菲尔德发布了第一批期刊影响因子。他再次在《科学》杂志撰写了一篇题为“引文分析作为期刊评价的工具”的文章阐述自己的想法。通过使用从SCI获得的信息,加菲尔德和他的同事决定“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对期刊引用模式进行系统分析”。
工作结果是一份按每个研究文章的平均引用次数排列的期刊排名列表,而这个平均引用次数则被他称为影响因子。《化学研究述评》凭借29.285的影响因子独占鳌头,位居首位的物理学期刊则是排名第29位的《物理评论快报》,其影响因子为4.911。加菲尔德希望新的ISI期刊影响因子能够帮助科学家决定阅读哪些期刊,为决策者和融资机构突出前沿领域,协助图书管理员管理数量不断膨胀的学术期刊。
许多科学家质疑引文分析的价值和加菲尔德的新指标。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生物学家约瑟夫·阿尔迪蒂(Joseph Arditti)写信给《科学》说,一些论文可能因为广受批评而常被引用。美国国家标准局的汉利(H.J.M.Hanley)担心该指标可能造成有问题的激励。他挖苦说,未来的科学家“应尽可能多地引用自己的论文,坚持认为自己评论的所有论文都应该引用自己的论文,并自动通过那些已经大量引用自己论文的论文。”
尽管存在这样的担心,影响因子却大受读者、研究人员和图书馆员的欢迎。1992年,信息公司汤森路透收购了ISI,进而获得了发布影响因子榜单的权利。如今,许多期刊会在信息页面宣传自己的影响因子以吸引潜在作者,而且会在广告中使用这些数据。例如,《自然》每年都会以与当前影响因子同量的金额提供订阅服务。
影响因子的传播并没有让该指标遭受的批评销声匿迹。最近的两项研究表明,期刊影响因子不再与这些期刊收录的单篇论文的引用次数存在很强的关联性。由于被大量引用的论文使影响因子的计算结果出现偏离,再加上科学家越来越倾向于从多个期刊中阅读独特文章而非关注顶级期刊中的一个单一问题,这项测度丧失了效力。
2015年两种标准下部分期刊的排名与得分
也有观察家认为,期刊编辑通过鼓励自我引用来操纵其影响因子,致使该度量标准并不可靠。连《自然》主编菲利普·坎贝尔(Philip Campbell)也认为,影响因子被滥用了。此外,路透社只向订阅者提供排名,这给所在机构无权访问的研究人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尽管很多人希望看到影响因子对科学继续产生影响,但爱思唯尔的CiteScore(或任何其他替代指标)似乎不太可能成为解决方案。与老对手相比,CiteScore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它的排名和数据可免费获取。但是CiteScore与影响因子的基本方法大体上互相重叠,两者似乎都有同样的弱点。
批评家指出了由期刊出版商推行的期刊排名系统存在的潜在利益冲突。值得注意的是,CiteScore将期刊的引用次数除以其所刊登的文章总数,其中包括新闻文章、社论和通讯,这种模式大幅降低了一些非爱思唯尔顶级期刊的排名,如《自然》和《科学》;爱思唯尔最著名的医学期刊《柳叶刀》也未能幸免。
CiteScore可能无法取代影响因子,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存在了45年的度量标准的未来是有保障的。(注:加菲尔德先生已于美国东部时间2017年2月26日辞世,享年91岁。)
[资料来源:Physics Today][责任编辑: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