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丽,王 磊,白敬皎
(宁津县水务局,山东 宁津 253400)
宁津县前艾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浅析
刘丽丽,王 磊,白敬皎
(宁津县水务局,山东 宁津 253400)
介绍了宁津县前艾灌区节水配套设施现状,阐述了前艾灌区改造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分析了改造后的综合效益。
宁津县;前艾灌区;灌区改造;节水配套
宁津县前艾灌区涉及柴胡店镇、杜集镇等6个乡镇,433个行政村,总人口29.47万,耕地面积2.65万hm2。灌区自1977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以来,由于设计标准较低,经过多年运行,配套设施老化退化,损坏渗漏非常严重,多数乡镇和村级提水站已报废,提水能力降低,干支渠也多年未开挖疏浚,蓄水能力和排涝行洪能力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目前,灌区现状灌溉面积1.6万hm2,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5,工程效益逐年下降,内涝加剧,严重制约了灌区内国民经济的发展,亟待进行节水配套改造。
1.1 减少输水损失,增加输水能力
前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能有效地利用黄河水资源,减少输水损失,提高农作物灌溉保证率,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使作物实现适时灌溉,提高灌区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2 缓解灌区用水供需矛盾
宁津县位于引黄下游,黄河水是其主要的客水资源,而由于宁津前艾灌区工程配套不完善,管理跟不上,常常大水漫灌,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水量损失严重。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农业用水逐年增加,而黄河水资源越来越紧缺,急需对灌区工农业用水进行定量分配,大力发展节水型灌溉,合理设置拦蓄工程,缓解整个灌区的供需矛盾。
1.3 提高干支渠及渠系建筑物的运行能力
据统计,宁津县前艾灌区设计共有干支渠609.05 km,经过多年运行和城镇化建设,实有支渠480.05 km,多为乡镇支渠和村级渠道,完好率仅为20%。
前艾灌区原设计主要渠系建筑物共有941座,其中干渠建筑物201座、支渠建筑物740座。目前实有干渠建筑物186座、支渠建筑物687座。这些建筑经过多年的运行,工程老化、退化严重,影响着防洪除涝功能的正常发挥。多数村级提水泵站已损毁,无法使用。涵闸有20座,完好的仅有11座。而大多数存在设备和金属设备老化、混凝土碳化、剥落和钢筋锈蚀等问题。
1.4 改善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灌区抗灾能力
通过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实施渠道护砌、开挖疏浚工程,完善配套建筑物,可以大大改善项目区作物灌溉和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旱灾能力。项目建成后,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将大幅度提高,降低了灌溉用水量,减少了地表水引用量。
2.1 改造原则
前艾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以不影响灌区干支渠沿线建筑物的使用和尽量减少新征占地为原则。一是以现有排水工程为基础,通过改造达到设计标准,尽量节省工程投资。二是配套改造以节水灌溉为主,统筹考虑灌区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三是健全建后管理体制,完善工程灌区管理设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2.2 工程等级划分
依据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洪水标准》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根据灌区面积,确定前艾灌区工程规模为中型,工程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
2.3 主要工程内容
工程总投资1 550.28万元,对银家干渠段、青积务干渠段进行开挖疏浚,对后艾三条支渠0.29 km和王纸支渠0.27 km进行生态护砌,以及建筑物配套和泵站改建。
3.1 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随着沟渠蓄水量的增加,将改善灌区自然环境,同时对于灌区内苗木种植和增加绿化面积提供水源保证;有助于完善防洪除涝体系,调整种植结构,加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3.2 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随着田间工程的配套,群众投入的积极性提高,农业措施随之改善,如平整土地,增施有机化肥,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使中低产田变为稳产、高产、高效农田。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 333.33 hm2,根据项目区作物产量分析,经济作物单位面积增产效益每亩以100元计,则年新增产值达到3 422.9万元。
3.3 生态环境效益
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改善灌区生态环境,涵养地下水源,净化空气和土壤,减弱噪音,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丰富度的增加,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使灌区内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赵其芬)
S274
B
1009-6159(2017)-05-0060-01
2016-12-27
刘丽丽(1987—),女,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