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怡 李连庆 李春喜 江琼桂 张月玲
(江门市中心医院,广东江门529000)
ICU危重患者预后与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的关系探讨
张雅怡 李连庆 李春喜 江琼桂 张月玲
(江门市中心医院,广东江门529000)
目的探讨ICU危重患者预后与早期胃肠营养干预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诊治的ICU高危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胃肠营养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红蛋白含量为(83.2± 4.7)g/L,血清前白蛋白为(187.4±3.2)mg/L,蛋白摄入量为(0.7±0.5)kg/d;对照组各指标分别为(82.9±5.1)g/L,(186.9±2.9)mg/L,(0.8±0.4)kg/d,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红蛋白含量为(144.7±5.7)g/L,血清前白蛋白为(258.4± 6.2)mg/L,蛋白摄入量为(1.7±0.6)kg/d;治疗后对照组对应各指标分别为(129.9±4.1)g/L,(251.9±3.2)mg/L,(1.2±0.4)kg/d,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例数为4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例数为1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危重患者应用早期胃肠营养干预能够保证患者的身体营养成分有效改善,预后效果更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
ICU危重患者;预后;早期胃肠营养干预;关系探讨
ICU危重患者其身体往往存在着高代谢状态,通过胃肠营养支持保证其营养摄入量充足能够改善患者病情及预后[1],加强有效的护理能够保证治疗效果的提高,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本院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ICU危重患者100例进行分组,分析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择选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诊治的100例ICU高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胃肠营养干预。观察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18~81岁,平均(54.2±3.8)岁;脑出血13例,胃肠术后11例,尿毒症14例,重症胰腺炎12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19~82岁,平均(55.6±4.1)岁;脑出血12例,胃肠术后10例,尿毒症者13例,重症胰腺炎者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早期胃肠营养干预法。具体操作为:机械通气后,留置胃管,并回抽胃液。若胃液量<100 mL,提示患者无消化道出血征象。此时,可给予患者胃肠营养干预治疗,利用肠内营养泵,对患者实施连续24 h的全天肠内营养支持。营养干预前,将肠内营养泵设计输注浓度为2.5 kJ/mL、输注剂量250 mL、滴速20 mL/h。营养干预期间,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输注剂量。若营养不足,可辅以肠外营养支持。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的血清白蛋白、蛋白摄入量、血红蛋白含量进行监测和对比,并观察两组患者返流呕吐、腹泻、便秘、腹胀、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营养指标对比观察:治疗前观察组血红蛋白含量为(83.2±4.7)g/L,血清前白蛋白为(187.4±3.2)mg/L,蛋白摄入量为(0.7±0.5)kg/d;对照组各指标分别为(82.9±5.1)g/L,(186.9±2.9)mg/L,(0.8±0.4)kg/d,两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红蛋白含量为(144.7±5.7)g/L,血清前白蛋白为(258.4±6.2)mg/L,蛋白摄入量为(1.7±0.6)kg/d;治疗后对照组对应各指标分别为(129.9±4.1)g/L,(251.9±3.2)mg/L,(1.2±0.4)kg/d,治疗后观察组的营养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并发症观察:观察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患者中13例出现并发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s)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s)
组别n(例数)血红蛋白(g/L)血清前白蛋白(mg/L)蛋白摄入量(kg/d)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083.2±4.7144.7±5.7187.4±3.2258.4±6.20.7±0.51.7±0.6对照组5082.9±5.1129.9±4.1186.9±2.9251.9±3.20.8±0.41.2±0.4 P值->0.05<0.05>0.05<0.05>0.05<0.05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类型比较
ICU危重患者其疾病处于晚期状态,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较低[3],若仅对其实施常规治疗无法起到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因此,我们还应侧重于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研究发现,采取早期胃肠营养干预法,对ICU危重患者进行辅助治疗,既能帮助患者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又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病情康复的时间。其中,早期胃肠营养干预属于是一种现代化的辅助治疗手段,在临床各科中均有较广泛的应用,其除了具备简单、有效等优势外,还能减少组织丧失,增强人体机体代谢系统与组织功能的稳定性。对此,我们可将早期胃肠营养干预法更为积极的应用到ICU危重患者的治疗工作中。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营养状况包括血红蛋白含量、血清前白蛋白与蛋白摄入量明显优于治疗前,并且明显优于治疗后对照组的营养状况,提示ICU危重患者给予早期胃肠营养干预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保证生命体征稳定,为ICU患者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保证。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者共4例,对照组共13例,关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行早期胃肠营养干预并不增加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安全性。可见,早期胃肠营养干预在ICU危重患者中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ICU危重患者采用早期胃肠营养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营养成分,达到预后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王伟.ICU危重患者预后与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35(10):74-75.
[2]蔡平伟,车桂英.ICU危重患者预后与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的相关性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1):2463-2464.
[3]原瑞桐.比较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1(2):54-55.
[4]唐志强,贾柳,刘洋,等.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ICU中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30):5880-5883.
[5]伊敏,白宇,朱曦.危重患者腹内压监测及腹腔高压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3,9(4):450-452.
[6]周红.ICU危重患者预后与早期胃肠营养支持相关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5):6-7.
[7]伍民生,梁健.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肠功能障碍诊治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2):326-329.
[8]王凤英,陈静玲.ICU危重患者全胃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干预后的依从性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7):252-253.
R473
B学科分类代码:32058
1001-8131(2017)01-0096-02
2016-07-25
广东省江门市课题(2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