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组织的关系,演变成了什么?

2017-04-07 19:33孙波
中外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重构个体岗位

孙波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从“人是工具-人岗匹配-人事互动,到了如今人是目的的阶段”。

2015-2016年,华夏基石董事长彭剑锋教授带领团队对海尔深入研究发现:人本身的发展成为了组织经营的目的。“人是目的”不但成为了一种管理理念,且在企业中得到了实践。此时,组织经营的根本目的在于支撑人的发展,人和组织关系发生剧烈变化,于是我们提出了人与组织关系的重构概念。

人与组织关系演变的两个驱动因素

很多时候,企业的实践都是在理论产生之前的。如果不能真正找到组织变化的驱动因素,就很难去预测它的未来。就当前而言,怎样才能够找到驱动变化的因素呢?还是要从人和组织的两方面去看。

第一个驱动因素: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

当机器人不但可以简单提升效率,而且还能够写出一定意境的诗词时,它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挑战就难以想象。这是人脑不能抵达的高度,是新技术不断应用的结果。AlphaGo挑战李世石,以后一定会出现更深入影响我们经济生活的情况出现。

李开复在最近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说:“在未来的十年之内,世界上有50%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尤其是翻译、记者、助理、保安、司机、销售、客服等岗位。”这些工作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不再有人去从事这些岗位时,组织内部的架构或者模式一定会发生变化。

在阿里研究院的“远见2046——第二届新经济智库大会”上,有人预言未来10-20年,有710万左右的岗位会消失,在702种职业中有47%的工作,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所替代;数据在整个经济活动当中充当了主要因素,其价值会超过石油、土地,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武装起来的新实体经济会替代旧的实体经济。而阿里将不再是虚拟经济,甚至将成为新的实体经济。新的实体经济对于在当下经济体中生存和发展的组织来说,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驱动组织和人的关系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还说:“我们过去做咨询的主要方式,是依据逻辑所展现出来的严密思考来引导客户,但现在不是这样了。现在,人工智能比人的逻辑性更强,并且能够处理大量数据,这是人所不能的。”他们今后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咨询师时,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只招聘MBA、EMBA、经济学与管理学背景的人,还希望招聘一些艺术类的人才来做管理咨询,因为时代需要一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而这一定会带来整个组织内部的工作模式的重组。

比如在新的实体经济里,新的组织形态叫做平台经济体。传统的组织模式不可能化解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而当信息技术不断地突破和应用之后,组织100万人都不会有困难。未来的组织,是技术的推动、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变革。很多互联网企业已经向平台经济体转型。

第二个驱动因素:社会需求基准不断提高

现在,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往往会发现,过去的激励理论对他们而言是失效的。

为什么失效?是人变了吗?变化是什么?代际之间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带来的?这需要我们回归本源去看问题,是什么的变化引起了这一代人与上一代人的不同。

挑战根本的表现,其实可以理解为社会需求层次的变化或者说社会需求基准不断抬高。很多人在很早时就脱离了最基本的需求,但社会整体没有达到这个层面。而主流的组织形态是由需求基准决定的,不妨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图倒过来看。

凯恩斯曾提出:“从满足每个人的生存需要角度来说,经济问题可能会在100年之后得到解决。随之工作日减少到每天3个小时,也就是一周15个小时。”他所指的100年,也就是到2030年,很多人真的不需要工作了。当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完全满足,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时,当整体需求基准提高时,会带来什么问题?那就是人与组织关系重构的问题。

所以,从人的角度来看,社会需求随着需求层次的不断抬高,也会促使人的方方面面发生变化,进而使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必须重构。

当人与组织关系发生了重构,那么下一步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无论是经济学者还是哲学家,都将问题回归了最本质——价值。假如未来的趋势一定会来到,就存在一个全方位价值的重新定义与匹配,比如组织的价值、个体的价值、用户的价值、社会的价值、社会价值的导向等。

新的就业形态释放个体价值

有一个名词叫slash(斜杠青年),是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是选择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

我们无法去简单评价这些人的就业形态,在他所有的“斜杠”中,任何单独的一项都能解决他的生存问题,所以和这类人才谈劳动雇佣关系、谈就業问题基本是没有意义的。它实质上是一种组织与个体之间匹配在一起的,崭新的就业形态,个体通过自我雇佣,组织提供平台支撑,二者实现价值共享。

阿里研究院就预测,在未来20年,8小时工作制将会被打破,中国高达四亿人的劳动力将通过网络进行自我雇佣和自由就业,这相当于中国总劳动力的50%。未来个体的价值会通过自由雇佣的方式去就业来实现。

与此相适应,组织将通过平台化来支撑社会价值、个体价值、用户价值的实现,进而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分享这些价值。这种价值实现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海尔。海尔的平台与它的价值,在于支撑“小微”,在于孵化、业务引进等。当平台通过促进个体的价值来实现价值、分享价值,价值创造的问题就解决了。

“岗位”已死,价值如何评价?

价值创造问题解决了之后,就不得不面对价值评价的问题了。如何评价价值?

过去,我们有一个基本假设是人和岗位之间的适应性,是配置问题。不论人是工具论,还是人事匹配论,抑或是人事互动,其实都可以用人和岗位之间的关系来回答。但是,当岗位概念不复存在时,基于岗位履职来进行绩效评价就失去了意义,必须直面价值或者价值评价的难题。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但总要解决它,如何解决?

思路一:直接以用户价值认可替代价值评价。这一方法仍来自于海尔的实践。当企业找不到价值衡量的办法,不妨直接以用户价值认可来替代价值评价。而海尔所谓的双价值循环、二维点阵、PK机制等模式,都可以用直接的用户买单来实现价值认可。反之,用户不买单,那么我既不评价你的价值,也不去评价绩效,因为客户已经“评价”了。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是产品通过拐点的设置、迭代等等方式,不断对它的价值进行认可的过程。这就是海尔价值评价的方式。

这种方式在互联网企业或在所谓的平台经济体里面是一种常态。比如分答提问,一个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它的游戏规则是,在平台上分三个角色:回答者、提问者和偷听者。回答者在说明了自己擅长的领域之后,可以设置回答的价格,并对付费用户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其他用户还可以通过付费一元来“偷听”其他人得到的答案。被“偷听”一次,平台、提问者与回答者分享收益,所以回答者能赚钱,提问者也可能赚钱。

尽管目前分答上很多提问都是八卦问题,但是这种模式很有意思。这个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用户价值的实现来直接替代绩效评估。假如我是分答平台上的一名员工或者创业者,如何来评价我的用户价值呢?用户买单就是直接评价。起点文学、微博上的打赏等方式,也是用户直接对其构成了评价。

从这个角度看,不需要为平台上的个体作绩效评价方案,因为用户价值是一种价值创造和价值评价的很好方式。

思路二:以协作的贡献来替代价值评价。既然平台经济体是分工协作所带来的,这个时候我们不再以绩效来评价人,而是以协作的贡献来替代评价。因此,互联网企业流行的源于杜拉克的目标管理,创建于英特尔,成功于谷歌,目前盛行于硅谷,它是价值评价的一种替代方式。

谷歌内部一再强调,OKR(Objectives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并不是一个绩效评价工具,而是一个管理工具。他们认为真正的绩效评价是Peer review,同行审查。简单地讲,这种方式类似于360度评价,是由大家来评价个体的价值以及个体贡献的方法,并且在目标确定之后,按照每个人基于目标所做出的贡献来衡量。这也是一种价值评价替代的思路,是以协作的贡献来替代岗位胜任的履职情况所作出的评价。就评价方式本身来说,OKR是衡量个体通过协作对目标实现的贡献。

基于价值创造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来临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演变方向必须围绕价值创造、价值评价来重构管理模式,重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重构整个组织的经营管理体系,包括管理理论体系。

当我们面对一个崭新的平台经济体时,原来所有的管理模式可能都会失效,至少会面临很多挑战。因此,我们要从基于职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走向基于能力的人力資源管理,最终走向基于价值创造与价值评价的人力资本管理。

当人和组织关系发生变化时,个体通过在不同的平台上创造价值并与平台分享价值,但又不完全隶属于任何一个组织时,企业还会需要招聘与配置的职能吗?

未来,我们要面对的是人才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用人时能找到人。当没有了岗位与人员之间的履职关系,绩效管理就变成了价值创造与价值评价管理,是在此基础上对价值的管理。从而,薪酬管理就会变为全面认可激励管理,培训管理就会变为员工组织能力规划和员工赋能管理等。

猜你喜欢
重构个体岗位
长城叙事的重构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