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甜+王振
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对各文化阶段和时间点对家庭到私有制再到国家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使得我们对从某个时间段落由家庭到私有制再到国家的产生,尤其是对于国家的起源和消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第一,国家的产生的几要素;第二,国家的产生和家庭、私有制一样,是由于某种潜在因素的原因决定了其步伐的加快(这种潜在因素不是意识形态下的情感或者感知力);第三,正确面对国家消亡对国家发展怀揣着正能量和激情。
关键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的国家 国家起源要素 国家消亡
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的国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恩格斯明确阐释出:1.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2.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二、国家起源要素
(一)国家起源定义
国家是一种社会政治组织和权力机关,他在阶级社会的社会生活和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工具对国家起源的重要作用
人类历史时代的划分是依据不同时代工具的主见改进为基础的,但家庭的产生却不是紧随工具其后的,而是与之相并列的。以社会发展早期男人打猎,女人养育子孙处理内务,这种自然的家庭分工是人类社会最初的家庭构造。
(三)氏族对国家起源的重要作用
最初的国家是作为交往的产物而出现的, 同时又作为交往媒介上不同层次、阶级、社会集团、种族、地域内的交往。
恩格斯通过分析雅典、罗马、德意志国家,阐述了国家在最原始的氏族基本形态上出现的三种典型, 揭示了国家本质问题。
1.以雅典为代表的典型。 雅典在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是直接从氏族社会自发的引起阶级层面的对立面生产出来的。
2.以罗马为代表的典型。罗马最原始的氏族首领闭关锁国的氏族制度被“以平民胜利”的结果一步步摧毁, 从而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级斗争随着旧的氏族制度的消失而殆尽。
3.以德意志国家為典型。德意志国家是一种以征服侵略为手段产下的国家形式,这是一种作为氏族制度伴随着时间和历史进程而改变的一种国家形式,比如以马尔克制。
(四)生产力对国家起源的重要作用
三大因素的生产力是催化剂,在社会和历史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进行变化时起着重要作用。
(五)其他因素对国家起源的重要作用
除了以上叙述的工具、氏族、生产力以外,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还有:统治者专业化;权力中心集中化;政治权利制度化。这三种因素在某一层面上也可以表现出是国家形成以后的三种重要表现。
对学者摩尔根所著的《古代社会》进行详细研究钻研后,恩格斯将人类历史发展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随后摩尔根对其中的蒙昧和野蛮两个时代中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研究,阐明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过程中人类对工具使用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正是工具的不断改进划分了人类的历史时代。正如学者恩格斯所说“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恩格斯当时所阐述的“家庭”是广义的,并不像现代时代的“家庭”狭小意义,我们甚至可以将对偶制和群婚制时期的氏族称为“家族”。随着社会私有制的产生人类的社会关系也在逐渐变得复杂繁琐,这就要求一个凌驾于氏族之上的组织来专门缓和和协调这种矛盾,这样最初的国家就应运而生。
三、国家消亡
(一)国家消亡的必然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家消亡的必要前提是国家内阶级的消亡。只有消灭剥削阶级以及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别,才能够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国家才能消亡。
(二)国家是自然消亡
国家是自然消亡的,一方面国家的消亡是阶级消亡为前提的,这种以阶级消亡为前提的消亡是以敌对阶级之间的问题的消除或消失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国家产生的公共权利与社会分离的结果——“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干预将先后在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国家的消亡将使得“国家”重回社会,并作为一个社会的形式服务于社会以及社会上的人民。
在时下发展中人与人、物与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复杂——全球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世界历史”这一概念,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这一科学命题。
可见在我国这个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是一个国家走向消亡的过渡和必经发展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共产主义,共产社会实现的前提之一就是国家消亡。共产主义实现的一个重要参照物和产物就是国家消亡。国家起源、消亡都是以人为媒介的同时还要以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为前提条件。
只有消灭社会中存在的差别,真正的做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有条件和能力参与社会管理和建设人类社会的最终理想才能完成,人民群众才能过上好日子。
参考文献:
[1]约瑟夫·R.斯特雷耶.现代国家的起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政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美]摩尔根.古代社会[M].商务印书馆,1877.
[4]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际起源[M].瑞士苏黎世出版单行本,1884.
[5]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反杜林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郝甜,研究生,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