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欣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我国各阶层人民不再满足于物质需求,人们渴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作为汉民族代表舞种之一,秧歌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历史。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秧歌舞蹈的分析来具体阐述现代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
关键词:审美变化 秧歌舞蹈 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的文化也有着一定程度的融合。当中国人民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时,这对国人的审美意识造成巨大的冲击。与中国文化有着很大不同的西方文化的传入,使我国不同阶层的人们学会欣赏另一种美。例如,随着西方芭蕾舞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人民不再只追求圆形美的舞种,人们逐渐开始追求棱角分明以及长线条的舞种。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人们在传统的秧歌舞蹈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变,使秧歌舞蹈能够更受现代人的喜爱。
一、秧歌舞蹈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定的转变,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才能使传统文化获得更好地发展。作为汉族传统舞种之一,秧歌舞蹈不仅有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而且,秧歌舞蹈还不断地根据时代的审美意识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舞蹈形式,使秧歌舞蹈能够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以迎合现代全方位的审美意识。早期,秧歌舞蹈呈现出的情感较为保守、内敛 ,这与当时的国民的传统是十分契合的。例如,在《过街楼》这一传统剧目中,舞者主要是通过眼神以及肢体动作来展现姑娘“含而不露”的爱慕情感,这很好地塑造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害羞的形象。然而,这种“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与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有一定的出入。这种传统的秧歌舞蹈代表着当代人的审美意识,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秧歌舞蹈应敏锐地把握人们审美意识的转变。因此,在90年代后,我国秧歌舞蹈进行一次大幅度的改变,根据当时“寻根热”的热潮,秧歌舞蹈开始将舞蹈的重点转移到对时代的把握。其中,张继刚艺术家排的舞蹈很好地放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与人们的审美意识的转变。张继刚改变了秧歌舞蹈原有的叙事方式,以大幅度的动作以及长线条来凸显舞者的情感。例如,在《黄土黄》的演绎中,通过大色块以及长线条的舞蹈结构来向观众展现出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概,使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舞蹈本身所表现出的情感。
二、现代审美意识对于秧歌舞蹈的要求
(一)不再反复重复动作
传统的秧歌舞蹈的动作形式较为单一,虽然这也能够很好地展现人们的精神,但观赏性较差,不断重复的舞蹈动作将使人们失去对这支舞的新鲜感。因此,现代的秧歌舞蹈在动作设计上已尽量避免出现大幅的重复动作,相同的动作最多只允许重复两次,如果需要多次重复的話,舞者应在动作的幅度以及方向调度方面进行调整,使相同的动作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使秧歌舞蹈动作只要通过简单的空间、时间、方向的调度改变,就能向观众呈现出多种可能性,使观众不断地看到新的变化,这将大大地增加秧歌舞蹈的多变性,使观众在欣赏秧歌舞蹈过程中,不再因重复的动作而感到乏味。
(二)加大秧歌舞蹈的动作幅度
秧歌舞蹈主要是为了向人们呈现出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而大幅度的动作能够将秧歌舞蹈的表现力无限放大,使人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整个舞蹈想要表达的情感。现代的秧歌舞蹈的创作者主要是想要通过舞蹈来展现自身的情感,为了使人们能够更容易地把握整个舞蹈的基调,需要将创作者的情感放大,只有通过大幅度的舞蹈动作才能将这种情感的迸发展现的更加酣畅淋漓。观赏者能够感受到舞者的舞蹈动作中展示出的张力,虽然现代的秧歌舞蹈与传统的“含而不露”的秧歌舞蹈有较大的不同,但这种表现方式更具有艺术性,更符合现代的审美。同时,在大幅度的舞蹈动作中开始注意“重心移动”的转变,这种方式是中国传统舞蹈所没有的,这是中西方舞蹈融合的结晶。由此可看出,中西文化结合是秧歌舞蹈现代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打破传统舞蹈节奏的规整性
音乐能够很好地渲染气氛,因此,在舞蹈中往往需要融入音乐的元素,而舞蹈动作需要与选用的音乐节奏来把握舞蹈节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的音乐类型出现较大的转变,现代的音乐往往是由不同的节奏组成,导致舞者难以把握音乐整体的节奏点,因此,现代的舞蹈不再拘于音乐的节奏,使舞蹈的动作在节奏的差异中展现出一种不和谐的和谐美。例如,在《扇妞》这部作品中,虽然选用的是传统的国乐,但该秧歌舞蹈在舞动动作上并没有严格遵守音乐节奏的规整性。在同一个乐曲的两个八拍中,舞者展现的舞蹈动作截然不同,这部舞蹈作品不仅巧妙地利用了空拍的部分,而且在动作的衔接部分也做了较大的调整,使人们在整个舞蹈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舞蹈动作的变化。
(四)使舞蹈占据主体地位
传统的秧歌舞蹈中,舞蹈往往只是音乐的附属品,编舞者往往是根据音乐的情感基调以及节奏来编排舞步,导致舞蹈动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音乐的限制,这也是传统秧歌舞蹈有着规整的舞蹈节奏的主要原因。这种创作方式使人们更容易受到音乐的影响而忽略舞蹈本身,这对舞蹈的发展而言是十分不利的。为此,现代的编舞者开始根据自我内心来编排舞蹈,先创作出舞蹈动作,而后再根据舞蹈本身来配置适合的音乐,使音乐在整个舞蹈中只起渲染气氛的作用,使舞蹈能够脱离音乐的束缚,也使观众能够将目光聚焦于舞蹈本身。舞蹈创造者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叙述故事、模仿自然或塑造典型人物。而是更深层次地追求表达人内心的灵动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使舞蹈进入到一种“纯舞性”的艺术境界。这种创作方式使舞蹈形式更加自由,甚至能够脱离音乐而存在,使观众能够更真实地感受编舞者的情感。
三、结语
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我国人民的审美意识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在这种世界文化趋同的大趋势下,拒绝与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是很困难的。我国的秧歌舞蹈正是在传统的民族舞的基础上融入西方舞蹈的变现形式,使人们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创作者的灵魂以及民族的精神。这是由于秧歌舞蹈现代审美意识的转变,使秧歌舞蹈能够不断地吸收新的艺术元素,使秧歌舞蹈能够更好地向人们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孙玮璘.浅谈汉族秧歌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J].活力,2016,(03).
[2]郑弘.谈东北秧歌舞蹈的表现形式[J].文艺生活,2016,(04).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