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相关行为因素

2017-04-07 07:07曹利民
祖国 2016年22期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当前违法犯罪人数中,青少年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未成年犯的年龄越来越小,案件危害程度不断增大。了解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行为因素对如何有效地控制、减少、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违法犯罪 引发 行为因素

据统计,我国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3.67亿中,绝大多数是在校就读生。因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青少年自身心理、行为、性格等各种原因,青少年违法犯罪正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笔者于寒暑假期间到市区法院参加庭审等社会实践,接触了多件未成年人案件,总结了一下,虽然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仔细观察亦是有迹可循:一方面,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如:父母离婚,单亲家庭,父母过忙,隔代抚养,家庭教育粗暴,有留守儿童经历等,大多数未成年犯中多数无家庭温暖和关爱,或家庭综合素质低,教育不得法。另一方面是伙伴因素。由于家庭因素导致未成年当事人与同样家庭的同龄人或稍大一些的哥们在一起,他们的影响力,要大大的强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因为青少年辨别能力差,没有收入来源,缺乏法律知识,年龄小的如果交上了染有恶习的朋友,被其同化,从而走上犯罪道路。生活、学习中,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也可以在平时行为表现中有所预知:

一、夜不归宿——危险境地

许多案件的发生时间在夜里,如果青少年每天及时回家,可能会错过危险约集的时间,比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监护人关心过问的少,增加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机率。

有案例表明:孩子因與父母争吵,冲出家门,整晚未归。几天后,警察找上门来,夜不归宿那天抢劫学生,是因通宵上网,又苦于没钱,出此下策。亦有案例:父母长期做生意,隔代抚养,包宿上网,因缺钱抢劫而后消尸灭际,犯故意杀人罪。所以,若经常有出现夜不归宿行为,是临近或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征兆之一。

二、旷课——堕落信号

虽然学生的旷课原因有很多,但学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不良习惯,往往都从旷课开始。学生一旦离开校园,客观上增加了违法犯罪的时间和纪律。

有案例表明:某校学生不爱学习,经常到网吧上网游戏,逐渐开始旷课逃学。因为需要钱,决定去“抢点”而锁定目标抢劫。可见,学生走向堕落走下坡路的重要信号就是旷课,应该引起重视。

三、酗酒——诱发因素

酒精直接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机率很高。据统计数字,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将近30%的抢劫、寻衅滋事、强奸等都与酗酒有关,很多未成年人在犯罪前因喝酒失去理性思考和判断或者喝酒壮胆。

有这样的案例:暑假时,同学约来一起玩,饿了找地方喝酒吃饭,吃完饭天色已晚,没有公交了,钱又不够打车,借着酒精的作用,有人提议截辆出租车回家,不给司机钱。于是三人抢劫了司机,被巡警发现,当场被抓。还有因喝酒打架,构成寻衅滋事罪也不在少数。可见,喝酒是引发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远离酗酒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特别是高中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关于酗酒危害的教育,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不要给孩子不良影响,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兴趣爱好上来。

四、吸烟——学坏的开始

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尤其对未成年人的身体危害更大,关键是吸烟 “上瘾”,欲罢不能。未成年人绝大多数的不良行为中,吸烟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信号。因为,未成年人经济不独立,为了满足烟瘾,吸烟就需要金钱支出,没有钱就会去偷、去抢,与此同时,未成年人因为吸烟也比较容易结交不良朋友,容易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利用其违法犯罪。

五、不归路——渣友

友谊是人生的美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结交好朋友,可以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如果结交了不良朋友,便会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有案例表明:某男在生日会上认识了比自己大的校友,对方出手大方,经常请他吃饭,带他上网,这位校友他崇拜偶像。某天校友说:“有人跟我过不去,我不好出面,你替我收拾收拾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某男报答校友大哥竟拿起木棒,导致对方头部受重伤。还有案例:“铁哥们”要求帮忙出气,竟然导致杀人。

青少年一定要慎重选择朋友,择其善而从之。面对朋友的要求,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帮助他人是美德,但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心理极不稳定,为了哥们义气两肋插刀,最终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青少年凡事应以法律和道德为准绳,三思而后行,不可随意迁就,时刻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自由、快乐,否则会铸成大错。

六、早恋——自酿苦果

青少年由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生活经验欠缺,感情胜过理智。因恋爱矛盾导致违法犯罪的案例不在少数。比如,恋爱双方一方提出分手,另一方不同意,可能就会伤及不同意那方的交往对象,从出来“谈一谈”,到大打出手,再到报复,再到打群架,从而引发违法犯罪。青少年早恋,不仅影响学业,浪费学习时间,同时心理上要承受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的责备和议论,产生思想负担,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吃下早恋酿成的苦果。

总之,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多种复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因素很多,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但笔者认为,主观上青少年如能避免以上提及的行为,无疑在客观上避免了违法犯罪的机率。同时也就会避免许多由于青少年心理结构不成熟、社会阅历浅,对问题认识直观、肤浅、片面,导致缺乏冷静思考与正确分析判断所形成的错误念头,产生的错误结论,从而导致的错误行为。所以,了解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行为因素对如何有效地控制、减少、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有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曹利民,辽宁省实验中学,多次参加法律学习活动,曾在辽宁沈阳市的中法和区法院少年庭旁听庭审,做法官和书记员的助理工作,协助少年庭调查员对未成年犯进行社会调查,协助少年庭陪审员做案件调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