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万博
人物档案:
赵永久,泰来县克利镇河北村党总支书记,近年来多次获得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全省农村“百名好支书”等荣誉称号。
秋日的暖阳,给即将收割的稻田涂上了一片金色。
每天,赵永久都禁不住去稻田溜达一圈。丰收在望的稻子随风轻摇,稻花的香气沁人心脾,赵永久黝黑的脸上写满了欣慰……
“老久子,这些年大伙儿靠水稻发家,得亏你了,希望你活到100岁。”村里老辈人掏心窝子的褒奖,让赵永久感觉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
“群众不听你讲这个好、那个好,只看你实实在在做了多少事。”前后担任河北村党组织书记18年,赵永久感觉最幸福的事,就是村民们对他挑大拇指。
赵永久是个热心肠。没任村书记时,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跑到前头;谁家闹了矛盾纠纷,也都喜欢找他帮着“说和”。
上任之初,让他挠头的不单是村子的贫穷落后,还有土地纠纷之类的一堆烂摊子。为了梳理出个头绪,分出轻重缓急,他从处理矛盾纠纷入手,带着班子成员挨家走访,并将村民反映的问题一件一件梳理,再一件一件解决。
村民们闲聊时议论,老久子做事有颗“公心”,“这样的书记,让人信得过”。
“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赵永久心里牢记这句格言。
当村书记,自然会有很多人找他办事。该办的,他一定办;不该办的,他坚决不办。
村里修田间路,涉及占地头儿,一些农户有意见。因为占地户中有他的弟弟,赵永久就通过做弟弟的工作带动其他农户,使修路得以顺利进行。
村里机动地发包,他姐夫因为家庭贫困,而且自己年龄大、体弱多病,孩子上大学需要花钱,找他帮忙低价包地,被他一口回绝。他让姐夫和村民们一起竞价包地,然后自掏腰包帮助姐夫解决经济困难。
小舅子和他人因地界纠纷互不相让,而认定事实又比较困难。赵永久从村干部亲属和屯邻感情角度让小舅子主动退让,最终达成和解……
因为不偏亲向友,一碗水端平,一年下来,村里的突出矛盾解决了,村“两委”班子的廉洁形象树起来了。
在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赵永久一直在谋划着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因为地势低洼,河北村十年九涝,赵永久就琢磨:“洼地这么多,赶上灾年常常颗粒无收,既然这样,改种水稻应该是条出路。”
为搞好洼地开发,赵永久聘请农业专家前来考察、论证,并与村“两委”班子确立了发展水稻产业的思路。1998年,经上级批准,他和村干部开始发动村民“旱改水”。
对于赵永久宣传的种水稻好处,种惯了旱田的农户并不往心里去——那得多大投入啊?那得冒多大风险啊?再说钱从哪儿来啊?任赵永久说得口干舌燥,好多人只是哼哼哈哈地敷衍,很少有動真格的。
赵永久也看明白了——光说“旱改水”如何好已经没用了,还是先给村民打个样儿吧。当年,他领着几个党员干部把自家的旱田改成了水田。因为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他们就边干边学,请教行家,不断摸索经验。秋收一算账,水田比旱田的收入翻了一番还多!
村民们算明白账了,纷纷加入“旱改水”的行列。没出几年,水田面积就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97%以上,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稻田成了河北村村民的“聚宝盆”。
“我家能住上砖房、衣食无忧,这是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的。得亏村里号召‘旱改水,我打心眼里感谢老久子。”村民郭永安过去因为旱田十年九不收,吃过多年返销粮。自从改种水稻后,他家的生活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大伙儿佩服赵永久,不单是因为“旱改水”动手早,还因为他总能抓住机会,真是有眼光。
前些年,油价持续上涨,对于用柴油机灌溉水田的农民来说,自然是负担日益加重。2006年,赵永久又抓住契机,通过争得县电业局的支持,掀起了“机改电”热潮。
“还是电灌好——抽水量大,喷得远,还不用人守着,电闸一拉就完活儿。”种了110亩水稻的陈景春指着电机兴奋地说。
以电代油的灌溉方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稻产量,还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现在,河北村的水田全都用上了电机灌溉,只要将电闸轻轻一推,水就来了。仅此一项,全村水稻灌溉亩节约成本40元以上,全村20 500亩水稻年降低成本82万元。
很多村民说,老久子干啥都有股“煞实劲儿”。
村民反映,路况太差出行难。赵永久就隔三差五去县里跑项目,最后把24公里村路全部硬化,主街道上安了40多盏路灯,屯路也铺上了砂石。一位70多岁的老人开心地说:“走了几十年的泥水路,今天总算走到头了。老久子,你小子真有本事啊!”
村民反映:“井里打出来的水,不用放茶叶,就是茶水色儿。”赵永久多次到县、市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在全村打了6眼深水井,铺设供水主干线3万延长米,村集体支付水费。村民王志才高兴地说:“水龙头一拧就出水,和城里一样!”
……
这些年,赵永久用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实干、苦干加巧干,换来河北村百姓的张张幸福笑脸,赢得了乡亲们的由衷钦佩与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