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用脑的请举手

2017-04-07 16:18游识猷
学生天地·初中 2017年3期
关键词:运动神经单手脑细胞

游识猷

作為一个现实主义者,我常在思考遇到各种倒霉事后的行动计划。思来想去,绝大部分难题要么能解决,要么能凑合。唯有两种灾祸我特别害怕,一怕目盲,二怕大脑受损。眼睛一盲,立刻少掉80%的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外伤导致中风或老年痴呆更惨,连生活都无法自理,全无尊严。但是,在知晓爱德华·陶布的猴子那一刻,我、不、怕、啦!

诺奖得主谢林顿爵士曾做过实验,切断猴子一只手上的感觉神经,这只猴子受伤的手就会瘫痪,哪怕控制运动的运动神经完好无损。谢林顿相信,这说明大脑能力不足,不能单靠运动神经发出指令,唯有“感觉神经——大脑脊髓——运动神经”整个反射弧完好无损时,大脑才能指挥四肢。

半个世纪前,陶布在哥伦比亚大学重复谢林顿的实验,只加了一个步骤:切断猴子一只手的感觉神经后,把猴子完好的另一只手用绷带固定住。陶布想,猴子假如饿得要命还是不动那只切断感觉神经的手,就能百分百证明猴子确实是无法动手。

但猴子的“残疾手”动了!

陶布吓得魂飞魄散。他战战兢兢地又做了一次实验。这次分两组,一组完全按照谢林顿的法子,切断猴子单手感觉神经,另一只手不做束缚;另一组则将猴子双手的感觉神经全部切断。结果,单手受伤的猴子变成了“独臂侠”,而被切断双手神经的猴子则双臂运动自如。

陶布目瞪口呆!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不为”久了,大脑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是不能也”,于是短期瘫痪就会变为“永久”瘫痪。陶布后来给这种毛病取了个名字叫“习得性废用”。

陶布后来又进一步实验。他发现,大脑夺走的认知大脑可以重新给予。那些看似手残的猴子,只要固定好手,辅以康复训练,并给予适当鼓励,瘫痪数月甚至数年的“残疾手”便能重获行动能力。陶布将这套原理用在因病致瘫的患者身上,帮助许多瘫痪多年、被认为毫无希望的中风病人重获了自理能力。

世上有上万种帮助人们理解大脑的比喻,像网络、黑箱、机器、CPU、硬盘……这些比喻都抓到了大脑的一角,但绝不是大脑的全貌。比喻,在帮助人们理解概念的同时,也将人们引向歧途。大脑不是机器,它是活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

脑细胞是真正的多才多艺。今天还在视觉皮层发光发热,但是蒙上眼睛摸两天盲文后,就开始转去分析触觉信号了;舌头的上方能传输复杂电信号的电极,没多久就能通过这些信号重获视觉。所以未来眼睛盲了不要紧,用“脑”大可看清世界。

每分每秒,大脑都在重新组织自己。大脑会不断尝试,不断修正,不断评估。这只手动一次失败,动两次、三次、四次失败,可能到了第五次,大脑就偃旗息鼓彻底放弃,因为脑细胞数量有限,多么宝贵,不如转去支援其他岗位。比如说,让健康的那只手动得更加灵巧。新能力、新习惯要在大脑内立足,殊为不易。

大脑像个充满竞争的生态系统,每个能力都要去“争取”脑细胞。旧习难改,只因为与旧习惯相关的脑细胞不肯轻易放弃地盘。不易,但不代表不能。只是,你要说服你的大脑不放弃、不泄气。

猜你喜欢
运动神经单手脑细胞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案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单手采药器
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
能解放双手的雨伞
传出神经分几类?它们分别支配哪些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