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兵 上海铁路局调度所
普速铁路的枢纽地区可以比作是运输组织的心脏,枢纽地区的畅通是提升列车接发、调车编组、机车使用、编组站效率等指标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运输效率的重中之重。
同时枢纽地区设备复杂,衔接多方向天窗错开,天窗区域细分较多,同步作业困难,天窗综合利用率及维修效率不高,且点多面广,作业安全风险控制困难,维修与运输争能的矛盾尤为特出,怎样用足、用好枢纽地区维修天窗资源,提高维修天窗作业效率,同时降低安全风险,确保枢纽地区的运输畅通是铁路运输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枢纽地区行车设备复杂且设备基础薄弱,设备管理单位对枢纽维修天窗的次数及时间要求较高,但各专业工作量安排分散,现场实际作业人员不足,天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随着全局货运上量,运输能力日益紧张,确保枢纽安全畅通和提高设备质量、释放运输能力,对用好有限的枢纽天窗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枢纽衔接多方向线路的图定天窗时间往往不一致,枢纽站区较难在同一时段内安排场内多个区域的同步作业。为此,目前的枢纽天窗区域划分,均采用按列车运行进路结合电务联锁关系划分小区域的方法,虽减少了对枢纽运输的干扰,但区域划分小而多,作业分散,难以从根本上提高设备养护质量。
枢纽地区的维修区域划分较小,区域内设备数量不多,设备管理单位劳力安排分散,车站也难以统筹安排天窗区域多单位的综合利用,维修作业效率不高,加上天窗延迟给点及给点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天窗资源浪费。
枢纽地区天窗区域细分多,作业时间分散,调车作业及列车运行径路方向多、变化大,且由于点内维修需求不能满足时,点外作业需求增加,劳动安全风险控制难度较大。
路局未针对枢纽天窗修管理制定合理的分析评价制度及办法,对天窗管理的人员未明确现场把关、带班及检查的量化的要求,未细化各专业考核的指标及考核标准,对维修作业的质量和对运输的影响缺乏合理的分析数据,枢纽天窗的考核管理缺乏有效抓手。
枢纽地区行车设备分布密集,各设备管理单位的车间、工区设置相对集中,便于集中人员及技术力量综合利用天窗对行车设备进行源头性整治,有效根除设备病害的疑难杂症,从而能有效提高作业效率及设备质量同时减少运输干扰。
(1)在设备管理单位“检养修”分开生产组织改革基础上,针对枢纽地区的运输生产组织特点,按“检查独立、养修合一、集中、专业修理”的原则,对枢纽地区设备管理单位的既有车间、工区生产组织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分别成立一个检查工区和多个维修工区,对检查工区及维修工区的职责重新界定。
(2)检查工区负责对枢纽地区行车设备按维修作业区域进行周期性全覆盖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制定针对性整改方案,为维修工区进行设备整治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为车间提报天窗计划提供有效依据。对维修工区作业后的作业区域,根据检查的状态评价作业后的效果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3)根据各枢纽行车设备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合理成立多个维修工区,维修工区根据检查工区提供的作业要求,由车间统一调配,负责对整个枢纽地区行车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整治。段、车间可根据各工区具体作业专长细分专业化维修工区。
(1)设备管理单位的车间根据专业修程修制要求,结合检查工区制定的设备整治方案,综合考虑维修作业的项目、范围及难易程度按月合理核算每个维修作业区域所需人工时。依据月度施工计划安排和设备整治轻重缓急的需求,按照“先严重、后一般,先正线、后站线”整治原则,结合天窗资源统筹劳力安排,科学制定月度维修轮廓计划,并做好动态维护。
(2)各设备管理单位根据月度轮廓计划工作量统计,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编制提报周计划,对设备病害多、维修工作量大、运能紧张的区域针对性制定集中维修作业计划,根据枢纽地区天窗梯次给点的特点制定阶梯维修作业计划,提高作业效率及设备质量。提报天窗作业周计划前,各专业设备管理单位间提前沟通协调,合理安排天窗综合共用,解决设备整治的专业结合部问题,同时减少运输干扰。
分别选取2016年1—6月与2017年1—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进行实习的中医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各228名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1—6月实习学生未参加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培训(设为对照组,228名),2017年1—6月实习学生参加了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培训(设为观察组,228名)。对照组中,男136名,女92名,年龄为20~22岁,平均年龄为(19.2±0.9)岁;观察组中,男138名,女90名,年龄为19~21岁,平均年龄为(19.0±0.5)岁。两组实习学生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车务站段根据枢纽地区运输生产的特点和规律,优化调整维修区域划分及维修计划时段、时长,为设备管理单位创造集中作业和梯次给点作业的条件。
(4)车务站段以综合实施为原则,根据维修周期需求,采用区域大小结合、时间长短结合的方式统筹安排维修天窗周计划,实现设备检查及维修周期性覆盖目标的同时减少运输干扰。
①针对枢纽地区维修集中作业的特点及重点设备维修困难的状况,车站平衡计划时,根据设备管理单位维修需求,综合考虑运输能力,对枢纽维修区域采用多个小区域合并成大区域的方式,综合安排维修计划,通过区域大小结合方式实现设备集中整治的目的。
②针对枢纽地区局控Ⅱ类及站控天窗区域的维修计划,车站以天窗计划时间为指导,结合维修作业项目、工作量及劳力安排情况,灵活安排计划作业时间。对作业量饱满的维修计划,根据设备管理单位需求结合运输情况适当延长计划作业时间,为设备维修创造有利条件;对作业量较少的维修需求,由设备管理单位根据工作量统计的实际需求,按需提报计划申请,减少运输干扰,达到天窗效率最大化的目标。
(5)车务站段依据设备维修需求的轻重缓急和病害整治的难度、作业量大小,通过“大小阶梯、大小循环”的枢纽地区天窗安排方式,为设备管理单位综合利用天窗对设备进行集中整治,有效根除设备病害的疑难杂症创造条件。
①大阶梯即充分利用枢纽编组站各场天窗时间不同步的有利条件,合理安排车间劳力进行转场作业,实现对重点设备集中整治的目标。
③大循环即对枢纽站场内的行车设备按修程修制及综合检查周期的要求,充分利用天窗资源对设备进行检查整治,对重点病害及欠修设备采取集中人力、优化天窗资源进行针对性整治的方式,实现行车设备检查、维修周期循环全覆盖的目标。
④小循环即根据每个维修区域内的设备分布并结合运输条件,细化设备的维修周期,对重点设备及运能紧张地段采取重点安排集中整治的作业方式,延长区域内维修周期,实现每个维修区域维修周期相对固化的目标。
(1)围绕枢纽集中维修作业计划、阶梯作业计划的需求,驻站联络员、调车区长、车站值班员、列车调度员间要加强联系,提前筹划,合理安排调车作业及调整列车运行,为维修作业创造便利条件,确保计划兑现。
(2)枢纽地区维修作业生产组织方式由原先的工区各自分散、简单作业转变为由车间牵头集中、高效组织,现场作业防护体制发生较大变化,各单位、部门须认真梳理研判各项安全风险源点,制定枢纽地区维修作业安全防护制度,细化安全责任。
(3)枢纽地区维修作业方式变化后,工区转场作业较多,针对作业人员及工具材料的转场安全风险,各设备管理单位须通过设立指定进出通道、固化转场路径、设置作业等待区等措施强化作业过程控制。
(4)各运输站段要量化各级管理人员对枢纽维修作业现场跟班、把关、写实的标准,落实各项安全控制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路局要收集枢纽地区维修作业的实际状况,检查各项要求落实到位情况,督促指导枢纽地区维修作业规范有序。
(1)设备管理单位要从枢纽地区行车设备维修工作量的需求,月、周计划制定的合理,工作量完成,劳力安排、作业人员日均工时,维修作业的效率,设备整治后的效果及设备故障发生次数,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及落实等方面建立周、月分析评价制度。
(2)车务站段要从周计划合理平衡、维修需求满足,综合利用计划安排,天窗给点的次数、时长及枢纽地区运输指标等方面按周、月综合分析,对运能困难及设备维修需求较大的维修作业区域怎么安排集中作业计划要重点考评。
(3)每月路局各相关处室对本专业站段的各项指标逐项研究分析,推广好的经验和方法,对不合理不正确的做法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指导站段深入挖掘潜力,提升枢纽维修组织水平。
(1)管内各枢纽地区的设备条件、天窗时间分布、车间工区的劳力配置、运输能力等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深入研究、拓展创新,固化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学合理的维修组织方式,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重点研究固化维修区域大小合理划分、天窗时段阶梯安排、及并根据列车运行图的调整及时做好更新维护。
(2)针对枢纽地区接发列车咽喉及驼峰设备维修困难的问题,各站段应根据区域不同的运输条件、作业环境、维修项目,合理安排人力,研究每个区域的具体作业方案、组织落实预案和区域维修周期,确保落实到位并总结固化。
(1)路局应完善修订《普速铁路行车设备综合天窗维修管理办法》,针对枢纽地区设备维修的特点,明确枢纽维修月、周计划的制定及平衡的原则,细化枢纽维修月、周、日会议制度的相关内容及要求,优化组织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安全控制措施。
(2)根据枢纽维修的管理需求,各处室对照本专业管理制度,在不突破总公司文件要求的前提下,完善修订现有专业制度,确保枢纽维修专业管理的安全合理。
(3)各站段应根据路局文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本单位的枢纽维修管理办法,细化作业组织方式、计划安排结合方式、现场组织落实、安全关键控制等方法,规范枢纽维修的组织管理。
(4)路局应制定枢纽维修考核管理办法,为枢纽维修工作管理提供有力抓手,通过对各枢纽地区工作量完成、设备整治效果、维修需求满足、天窗兑现及利用、天窗综合安排、天窗次数及时长、作业人员日均工时、设备故障、临时应急修理、点外作业次数等指标的分析结合枢纽维修作业现场检查,按月对枢纽地区各单位维修工作组织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与考核。
本文通过对枢纽维修制度的变革,维修组织方式优化调整的研究和探索,可达到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枢纽天窗资源,有效释放枢纽地区运输能力,提升劳动组织效率,提高设备维修质量,解决各专业结合部问题,控制维修作业安全风险,同时减少维修作业的辅助用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