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共享”理念指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
余嫚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开拓了广阔的研究和实践空间。文章深刻探讨了共享理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思考。
共享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实路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1]。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丰硕性成果,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出现了许多难题,如贫困、教育不公、就业难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推进,“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兼具重要性和必要性。
“共享”理念虽提出时间短,但理论和实践基础深厚。“生产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是早期的朴素的共享理念,因此“共享”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邓小平为了实现“共享”大力倡导实施“共同富裕”政策是“共享”理念在新时期的表现。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命题。
(一)“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其中“发展依靠人民”论断即指人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人民利益得到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能顺利收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伟大且艰巨的任务,其目的就是确保能够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其着眼点与出发点是为了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只有坚持把“共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只有全民共建全面共享,才能够凝聚建设力量、坚持建设方向,全面调动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稳步前进。
(二)“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诉求,“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归宿,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成效的衡量标准。人民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享程度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普遍提高的衡量标准,人们共享社会进步成果的水平或者能力较当前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在理念上坚持“共享”,使得全党全国都能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肃清部分官员独占经济发展成果的流毒,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划清与非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界限,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念不受腐朽价值观的侵蚀,坚持把“共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三)“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发展为了人民”论断简明扼要地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实现共享的经济基础薄弱。“李克强经济学”指出把蛋糕做的更大,让全国人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国家发展取得的各项成果。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基础,保证人民有共可享。此外、实现共产主义是国家和人民最终的价值追求,共产主义的实质是社会财富由人们共同创造,也由人们共同享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体现,是早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就是向人们践行“发展为了人民”的承诺,只有坚守这一目的,才会克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和祖国、时代一同成长进步的机会”[3]。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要求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通过改善贫困状况,夯实人民共享的基础、通过教育等方式培育人民的共享意识、通过充分就业强化人民的共享能力;
(一)夯实人民“共享”基础,改善贫困状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尤其是要破解发展瓶颈、发展难题,为中国开拓发展的新空间、新境界[4]。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瓶颈,是制约人民参与共享的主要限制因素,贫困问题的妥善解决有助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人民“共享”的物质基础。
我国贫困问题依然突出,现阶段有7000万贫困人口,14个连片集中区,且集中在农村地区。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我国国际形象[5]。贫困会影响人民生活条件、会在贫困群体中滋生安于贫困的消极文化,不利于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削弱人民参与“共享”的物质基础。
(二)培育人民“共享”意识,促进教育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6]。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智力保障,促进教育公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战略性地位。
发展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办法,使教育事业在加快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发展中求公平[7]。关注教育问题,做到教育公平,培育人民的共享意识,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摒弃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教育形式,提倡新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关注弱势教育群体,对特殊群体进行精准定位、识别;畅通弱势群体教育渠道、建立弱势群体学习平台;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过程建立追踪制度,加强社会监督;通过发展和改革教育,教育资源被充分利用和合理分配,提高整个社会共享教育资源的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保障。
(三)提升人民“共享”能力,缓解就业形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居民收入的全面提高,主要抓手是劳动者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就业是培育和锻炼人民共享能力的实践活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驱动力。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其他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关注就业问题,强化人们参与共享的能力,对于改善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就业瓶颈大有裨益。
对于政府而言,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培育统一开放、依法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对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援助,帮助特殊就业。对于组织而言,加强适合企业特色与实际的技能培训,营造积极开放的企业文化,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加强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定期组织员工做经验交流与分享。对于劳动者而言,实现充分就业,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只有人民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M]外文出版社2014(3)
[2]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4(01)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M]外文出版社 2014(40)
[4]詹勇.五大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小康[J].北京观察.2015年第11期36页
[5]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N]人民日报 2015-11-30(01)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而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人会上的报告.200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