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共享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性探析

2017-04-06 08:36吴美川李雅琪
福州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世界性成果总书记

庄 穆 吴美川 李雅琪



习近平总书记共享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性探析

庄 穆 吴美川 李雅琪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200)

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享发展理念实践视域的思考并不仅仅置于中国之中,而是以深邃的世界历史眼光,推进其在空间之维中跃迁和延伸,力求构建发展成果世界性共享的价值理念。从历史逻辑上,这种价值理念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从理论逻辑上,这种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逻辑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拓展的体现;从实践逻辑上,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这种价值理念付诸现实的实际举措。共享发展观的世界性表达具有价值普适性指向,是中国在推进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创举,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习近平;共享发展;世界历史性

自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共享发展理念”至今,“共享发展理念”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与焦点。总体上看,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意义、实现路径以及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阐释的较多,从世界历史性这一视角研究的较少。实际上,通过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享发展的一系列阐述,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享发展的思考已经从地域性、民族性向世界性之维转变,展现了发展成果世界性共享的价值理念。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不仅仅中国人民才能拥有,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的人民也拥有公平、平等的机会共同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这种理念具有重要的普适性向度,对推动世界历史迈向更为公平、正义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一、发展成果世界性共享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成果世界性共享的思考既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深厚的优秀文化土壤里,又建立在现时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基础上,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现时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古代先贤们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共享发展观的世界性”的概念,但其基于那时的时代具体境况,怀揣天下情怀,思考人与世界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阐发对未来天下的一般图式的思考,表达出一种天下共享的深刻意蕴。例如,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阐发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天下大同思想;在《梁惠王》中,针对齐宣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的困惑,孟子以对比的方式指出齐宣王虽有“囿方四十里”,但其“杀其糜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而作为“囿方七十里”的周文王,其让“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因而“民以为小”,揭示了与民共享的重要思想;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蕴藏着天下共享的思想资源。

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看,其中也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共享的思考。首先,面对那时一穷二白、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社会主义“新生儿”的中国,毛泽东集中通过对农业与工业等领域的改造改善人民的生活。毛泽东认为,“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在工业领域,“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2]这一切改造的根本制度性前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实行这么一种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3]其次,邓小平则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历史高度来思考共同富裕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5]并且邓小平已经认识到,从空间跃迁的思维框架中拓展共同富裕观的实践广度。“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6]再次,江泽民则继承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观,进一步指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7]还有,胡锦涛继承了江泽民对共享发展观的思考理路,指出必须推动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8]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则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上升为有机整体,进一步深化了共享的范围定位,即共享发展成果不仅仅囿于经济上,还应有在政治、文化、生态、社会保障体系、安全等领域上的共享。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思想,[9]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共享发展的认知理路,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从而表达着不仅将共享发展成果的获得从中国自身的角度推进和实现,还将这种理念延伸至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从世界历史的高度中关切世界其他民族国家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否能感受世界历史发展、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真实获得感,也就是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享发展观的思考理路已经从中国化的共享向共享的世界化转变。具体而言,一是明确了全球治理的目的在于共享。“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共享为目标……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10]二是回答了世界性共享的特性是有尊严的共享。“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11]“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12]“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13]三是以世界的主体间良性互动的实践来推进共享的世界化的实存。“实施好一批示范性项目,多搞一点早期收获,让有关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14]四是以具有时代包容性的“便车论”深化共享的世界化。“中国……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顺风车’,实现共同发展,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15]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享发展观的思考打破并超越了空间上的限制,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动态视野中审思共享发展,力图将共享发展观以世界性的历史高度展现,以此真正推动惠及世界其他民族国家及人民。因此,以一种世界性的视野思考共享,将中国的共享发展观融入世界历史发展的框架中,从深层次上展现了中国的共享发展观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统一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的,“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16]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共享发展观世界性的表达进一步赋予了共享发展观的时代新定位,展现了共享发展观的时代精神,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变革,即从传统的世界“为我”的认知思维方式已经向现代的“我为”世界的认知思维方式转变。

二、发展成果世界性共享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享发展观的思考理路打破空间上的界域,推行一种世界性的表达,这并不是无源之水的空想性设想,而是以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为其理论逻辑,也就是说,发展成果的地域性共享向发展成果的世界性共享转变的实现程度是与历史完全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实现程度是一致的。整体上说,马克思对世界历史探究和阐释为我们认识与观察社会历史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17]一种新的历史视界,以世界历史人文价值情怀与发展眼光的思维方式来理性认识与引导整个社会发展成果迈向世界性。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进程来看,世界历史思想直接起源于黑格尔对世界历史的思考。在黑格尔的思想中,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结果,“是理性各环节光从精神的自由的概念中引出的。”[18]这就意味着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精神的发展史,精神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内核。但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真正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19]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生产力在横向上表现为普遍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不断深入和提高,并以二者的统一为根本基点,以此促进国家民族相互间的世界性交往得以建立,正如马克思所指的,“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20]而充当推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不自觉的工具正是资产阶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中指出,资产阶级为开拓世界市场,其必须到世界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从而自发促成了“过去那种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21]并“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22]致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3]因此,在资本主义主导世界历史进程的时代中,世界各个民族国家与世界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世界历史发展格局。任何一个民族国家与个体独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发展是不可能的,而是开始自觉与不自觉、主动与被动的融入世界历史发展长河之中。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断运动中推动着地域性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不断将地域的自我封闭、封锁、孤芳自赏的状态向地域的自我敞开的状态转变,将地域性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性的个人转变,促成了不同国家民族、个体之间的共存、共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世界历史形态的形成。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本身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上的立场、观点等维度上存在着自身狭隘性,从而就决定着其仅仅关注物的世界的生成而淡化人的世界的提升,因而,其本身在推动世界历史形态的形成中就表现为异化性,而其所重新塑造的世界概貌在现实性上表现就是,迫“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4]使“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25]而资产阶级为了竭力维护这种存在的现实合法性,而采取一种虚幻的政治共同体形式,将私己利益美名其曰为普遍的、共同利益,进而遮蔽了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往来是在血与火交融的形式中进行的这一残酷事实。这种在形式上看似合情、合理地打破了封闭的地域,促成地域的向世界开放,而实质上却是以一种非法的、残暴的方式而展开的所谓的交往、往来,因为其使人、国家社会在这种生存状态中丧失了属于人的世界的意境。因而,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发展是一种在少数人的共同意志之下按照其单线性的、功利性的、狭隘性的思维方式而建构的,因而其成就了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但并不能促成发展成果的世界性真实共享。

纵观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脉络,可以发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的视野和落脚点确确实实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是全球社会、全人类”,[26]其倡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7]的号召本身内蕴着一种崭新的世界历史形态的发展预想,同时并将这种设想作为一种世界历史性存在的事业。具言之,马克思指出,“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28]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共产主义世界历史,也只有在共产主义世界历史中才能真正关注人的世界,并合理、合情、合法地推进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的有机统一,才能使“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的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9]最终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获得普遍性的解放,使人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存在。因而,这种人的解放程度与世界历史发展过程是辩证统一的。而这一切的预想是以生产力、交往的高度发达与其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30]并以“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31]总之,其标示着在世界历史中的不同民族国家共同体、个体在普遍的、公正的、平等的交往中真正实现互通、互融、互利、互惠、互赢、共享,人的本质、人的本真生活得以充分展现。

世界历史发展到21世纪,资本主义仍然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导者,世界历史的发展仍然呈现着一种不平等、不公正的状态。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与其他国家结盟,建立各种贸易保护规则,迫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正如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用详尽的数据表达了当今的时代仍然是承袭制资本主义的观点。因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抓住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脉搏,以一种世界历史的眼光、天下为公之道的情怀,表达出发展成果世界性共享的价值理念,力求扭转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公正格局,打破西方国家那种充满利己性、狭隘性、地域性的共享发展观的思维方式,极力推动世界上每一个国家、人民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都理应享有世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在红利、获得感,携手走向共同富裕的时代。

三、发展成果世界性共享的实践逻辑

发展成果世界性共享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是现时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在现实性上,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发展成果世界性共享付诸现实的实际举措。

(一)共建“一带一路”是实现发展成果世界性共享的根本途径。

“一带一路”虽然由中国提出,但“一带一路”的建设及其所取得的成效是惠普世界的,其核心价值就是共享发展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内外场合中阐述,“‘一带一路’是共赢的”,[32]“‘一带一路’是互利互赢之路”,[33]“‘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34]从历史上看,“一带一路”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优秀的历史基因,其共同标示着生活在世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民族国家、人民共在“一带一路”共同体中沐浴着阳光般的和平、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共同享受在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成果。中国则承继了“一带一路”的历史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诉求,意图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秉持的“零和思维”、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等违背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的陈旧的、迂腐的观念,倡导在多边共商、共建的基础上以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的共建“一带一路”。

事实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者,中国深知“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35]因此,中国提倡共建“一带一路”,并不是象西方发达国家以资本的绝对的统治思维框架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暴力的、战争的方式强行打开沿线国家国门进而共建“一带一路”,并不是以“一带一路”的倡议者为自居,以单线性思维方式实现中国自身的现代化而遏制沿线国家现代化发展诉求,而是以共识、共商为基础,以共享发展成果、人民的获得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价值内核,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也是成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现代化。因而,总的来说,以占有性共享作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发展思维方式与以发展成果世界性共享作为“一带一路”的实践思维方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具有不公正性,而后者具有公正性;前者具有歧视性,而后者具有平等性;前者具有排他性,而后者就有包容性;前者就有对抗性,而后者具有非对抗性;前者具有冲突性,而后者具有和谐性;前者具有不可持续性,暂时性,而后者具有持续性、长久性。”[36]取得骄人的成绩是“一带一路”所遵循的实践思维方式最为有力的印证。短短三年的实践证明,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且同30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是塑造和筑牢共享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基石。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发展成果世界性共享的必由之路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共享发展观的世界性表达是对现时代经济全球化中所呈现出的不公平正义问题的克服与回应,是对现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发展中所呈现出的那种追求利己精神、推崇个人主义的发展思维方式的无情批判,倡导只有世界历史的公平正义的发展思维方式才能推动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历史时代的民族国家、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世界历史发展成果的各种红利。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表达着以人民公平享有发展成果为其价值目标,通过推动各国人民公平享有发展成果的实现为其现实手段,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现象,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37]

在现实性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高度中多维度地务实共享发展成果的世界性,并阐释着其具体的现实内容而并非仅停留在抽象性中,也就是说,其主要通过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维度上增进、丰富并巩固各民族国家共享世界历史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从伙伴关系上看,各个民族应摒弃以大欺小、以强威弱、以富压贫的霸权思维方式,各个民族国家在交往上要坚持一律平等相待,协商对话,互相尊重,这是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世界性表达最基本的原则。从安全格局上看,安全是一个国家和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良好安全格局的破坏意味着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的延续构成异化。只有世界普遍安全的存在才能塑造国家外部良好的环境,进而使国家及其人民规避战火的摧残、逃离水深火热的深渊,因而,共享世界普遍安全是共享发展成果的世界性的重要条件。从经济发展来看,诚然,没有经济发展的共享只能陷入空幻性的共享,而经济的发展才能为共享发展成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联合发展进而将这种发展拓展至生产力的世界性存在才能够为共享发展的世界性表达奠定现实基础。从文明交流上看,不同文明的交往、互鉴为推动共享发展成果的世界性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不同民族国家不应将民族国家间文明的不同视为其对抗与冲突的理由,而应成为其融合的基础。因而,只有民族国家间的不同文明相互吸收、借鉴,从而不断提升本民族文明的时代内涵,又不失自身文明的时代特色,在绚烂文明的时代下共享人类历史上的不同文明之花,畅享不同文明精髓,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从生态建设上看,受资本追本逐利本性的驱动,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已经超越地域性、民族性的限制,而呈现为世界性、全球性。只有生活在这个地球村的中每一个人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共生的思维方式才能深入推动共享发展成果世界性的健康指向。

四、共享发展观的世界性彰显价值普适性

习近平总书记共享发展观的世界性指向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普世价值观,其体现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从表层指向看,西方国家的普世价值观看似集中凝练着人类共有性、共识性的思想观念,但深入本质看,其本质内容和精神内核则是单一性、抽象性,最终旨在将其他民族国家的思想观念资本主义化,从而追求并巩固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这意味着其并不具有普适性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共享发展观的世界性表达彰显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表征着价值普适性指向。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演讲中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视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38]“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与共享发展观的世界性表达二者具有内在的关联,即在现实性上,实现世界性共享发展成果需要以世界的公平正义为其本质定位,以世界的和平为其基本依托,以社会持续发展为其动力基础,以世界的民主和自由为共享主体提供重要政治保障。这种逻辑关联贯穿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始终,并从这种价值观中进一步深化了共享发展观的世界性展现。因而,共享发展观的世界性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时代意蕴。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共享发展观的世界性表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支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其思考与解决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关涉人类共同利益及其在发展中所呈现出共有的现实问题。其不是以这种价值观念的提出者、倡导者为中心,以自身利益为思考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根本基点,而是从世界历史发展中的绝大多数人、人民性的立场出发,打破西方一元论的普世主义、狭隘性的民族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倡导一种基于人类社会和社会化人类的的立场上推进多边共有、多元共存、共生的价值理念,并以现实的实际行动努力将这一价值理念付诸现实,深刻地标示着其价值普适性指向。

总之,倡导每一个国家及其人民都应该共享发展成果,打破西方发达国家以霸权、掠夺的形式单向度地索取其他民族国家发展成果的痼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共享发展观所表达的世界性意蕴,展现着时代的中国特色、时代的中国智慧和时代的中国气度,也是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在推进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创举,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1][2][3]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2、437、495.

[4][5][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172、166.

[7]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4.

[8] 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04.

[9] 刘德中.天下为公:中国思想文化中的社会主义基因[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3).

[10][11] 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N].人民日报,2016-09-04.

[12]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EB/OL].(2013-03-24).http://www.gov.cn/ldhd/2013-03/24/content_2360829.htm.

[13][14]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日报,2015-03-29.

[1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

[16][34]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

[17] 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6.

[18]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杨,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52.

[19][20][22][28][29][30][3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538、566、541、185、539、539.

[21][23][24][25][2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35、36、34、66.

[26] 丰子义.发展的呼唤与回应:哲学视野中的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4.

[32] 习近平出席中英工商峰会并致辞[N].人民日报,2015-10-22.

[33] 习近平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06.

[35] 习近平总书记.铭记历史,开创未来[N].人民日报,2015-05-08.

[36] 葛剑雄,胡鞍钢,林毅夫等.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43.

[37] 习近平就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发表致辞[N].人民日报,2015-12-01.

[38] 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

责任编辑:林淑周

D61

A

1674-1072(2017)04-005-06

2017-05-23

庄穆(1960-),男,福建泉州人,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应用研究;吴美川(1992-),男,福建三明人,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应用研究;李雅琪(1992—),女,福建三明人,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世界性成果总书记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科学家白蕊:我就是要解决世界性难题
工大成果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林俊:中国皮革业的世界性求索者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