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
徐栋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本文首先分析儒家人文精神的含义以及儒家人文精神和道家、法家、西方人文精神的区别;其次分析现代社会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特点;最后从儒家人文精神包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仁 ”和“礼”的思想、“忠恕”思想、“积极入世”思想四方面分析儒家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
儒家;人文精神;价值
(一)儒家人文精神的含义。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生存在的意义、尊严、本质、追求的看法。儒家人文精神就是指儒家关于“人”理解。儒家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于“仁”和“礼”,“仁”是道德本性,“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儒家人文精神虽然有其不合理因素,但它包含的“以人为本、仁爱思想、忠恕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克己复礼思想”等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儒家人文精神和道家、法家、西方人文精神的区别。“内圣外王”来说明儒学很是恰当。儒家重视个人的修养,追求“圣人”品格。圣是儒家道德理想人格的准则,以道德为首作为社会问题根本点的在中国只有儒家;道家的理想人格是“博大真人、至人、神人”;墨家虽不反对圣人,但其最高领袖为“钜子”;西方的人文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工具理性和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轻视人的精神需要。而儒家人文精神注重集体主义、天下主义和宇宙主义,认为天地人万物为一体和谐精神。
当前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化、全球化,人类社会逐步变为一个地球村。全球化使社会生产和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全球化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使人类物质能力有所提高,精神世界有所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浪潮并没有把人类带入人类所期望的世界,相反,出现了一些问题:经济上,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政治上,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所谓的“民主”“自由”“人道”“正义”的新国际秩序并未出现;文化上,全球化的冲击,文化间缺少民族认同,文化成果日益商品化,流水线式的文化产品的泛滥将导致人们个性创造力的丧失;生态上,环境危机威胁人类的健康成长;信息化的虚拟世界,网络危机需要重新建构网络道德。
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是人们未处理好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关系,而这和许多人在想问题和办事情时受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有关,西方文明融认知理性和普遍知识的希腊文明和具有狂热宗教信仰和道德热情的犹太文明于一体,天然的就具有侵略性,才会产生西方个人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这些问题的本质就是在全球化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
这是一个仍然需要儒家人文精神的时代,我们需要儒家的人文思想再次为我们的精神领航!
西方文明在把人类带入一个紧密联系而快速发展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后,并没有让人类过上理想般的生活,而是面临着系列问题,在西方文明无解的时候,把目光转向东方求解。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又重要的影响。历史进程中,对儒家人文精神的反对和赞许之声并存。但儒家人文精神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仍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一)儒家人文精神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并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忽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生态环境面临很严重的问题。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庸》上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人文精神在重视人价值的同时也不忽视自然界,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制天命而用之”从天与人相统一的角度来彰显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儒家这些“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今人们改善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人类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实践证明,人源于自然,必须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要发展,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可以利用自然,但是在利用的同时必须保护自然。
(二)儒家人文精神蕴含的“仁 ”和“礼”的思想,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我国在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西方腐朽思想的传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道德水平并未得到一致的发展。在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趋利性的冲击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唯金钱是图、欺诈、假冒伪劣等不良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重视个人品德提高、追求圣人人格”为核心的儒家人文精神的宣扬,有助于筑牢人们的道德防线。
“仁”是儒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型人格。《论语·颜渊篇》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孔子认为要做到“仁”就要把把人放在第一位。在“爱人”这个前提下,使自己的言与行都符合“礼”的要求。所以孔子在回答颜渊时,又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我欲仁,斯仁至已。”[3]儒家认为,通过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各种各样的美德,如“恭”、“宽”、“信”、“敏”、“惠”、“敬”、“勇”等,最后便能成为理想中的“君子”、“圣人”。儒家的 “仁 ”和“礼”思想对于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仍有许多可供学习的地方,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
(三)儒家人文精神蕴含的“忠恕”思想,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和自身、他人的关系:全球化浪潮所携带的西方思想的传入,导致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在一些人思想中滋生,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不到人的社会价值在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处于更为重要的方面。
儒家人文精神特别注重人的社会价值,认为人应该先人后己、肯定和尊重他人,提倡“忠恕”思想。朱熹认为“尽己之谓忠,推及之为恕。”这和孔子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提出的“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种 “忠恕”思想对于我们处理社会中存在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现象,具有可鉴之处,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正确认识并处理实践中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四)儒家人文精神蕴含的“积极入世”思想,帮助人们树立责任感意识,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生活在焦虑、不安、紧张和劳累的不断折磨中,他们自暴自弃、怨恨社会、把希望寄托于外界甚至迷信思想仍在头脑中保留,他们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是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要调节他们身与心的和谐,儒家人文精神在这一点上对我们是有启迪作用的。
在人生面对挑战、逆境和痛苦时,儒家主张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去面对,十分注意发挥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的实际努力而不是寄希望于外界或虚无缥缈的力量,把理想转化为现实,树立责任感意识,教导人们正确认识命运并自主把握命运,积极努力而不是逃避问题,这种“积极入世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产生于农业文明的儒家人文精神,也内含活性因子,实现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转换,它在现代社会仍有生命力。
[1]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108.
[2]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101.
[3]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58.
徐栋(1992.09-),男,河南人,现就读于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